是谁站在西方舆论的金字塔尖?

慷慨高歌 2025-01-07 16:00:25

在以金钱势力为基础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际的和真正的自由。”

——列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关于中国的007老电影——《明日帝国》:西方媒体大亨利用一艘潜艇在中国领海击沉了英国军舰,导致两国剑拔弩张,其目的则是企图引发战争,产生大量新闻并吸引人们注意,并获得在中国的独家转播权,从而大发横财。

前苏联解体、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乌克兰和利比亚政权颠覆······现实永远比电影精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过去几十年中,凭借舆论攻势在全球大搞“颜色革命”,兵不血刃就解决了一大堆“麻烦”。

前不久,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通过一项“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这份被认为是“未来十年中美关系纲领性文件”中提到,要突出舆论攻势在2022——2026财年中每年拨款3亿美元以“应对中共恶意影响”,而具体做法则包括:

在全球散播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消息”,支持所谓的“独立媒体”扩大用普通话、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等多种文字报道的覆盖面,试图挑起中国内部的“动荡”······等。

美国驻华使领馆在其官网推出2021年度“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

前不久,美国驻华使领馆在其中文官网上推出了2021年“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用于资助中国境内的个人、非政府民间组织、学术机构等(即那些“大V”、“公知”)进行美化美国的宣传介绍活动,公然招人对华搞宣传渗透。

而这些,不过是西方舆论攻势的冰山一角罢了,而其背后,更是有无数双来去无踪的“黑手”在推波助澜······

事实上,西方那些所谓的“独立媒体”远没有那么独立,满嘴的“言论自由”,背后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它们乐于充当着权贵的传声筒,为其谋取非法利益鞍前马后。

“多个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已深深嵌入美国的话语霸权中,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这是德国作家米歇尔·吕德斯(Michael Lüders)新书《伪圣美国:为何我们须走出其阴影》中的一句话,他在书中大量运用实例,深刻揭露了美国少数精英和利益集团如何通过媒体操控舆论左右国家意志和集体精神,成功化身“影子政府”的过程。

实际上,经营媒体是个十分烧钱的行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要兴办一家像模像样的报刊或杂志社动辄就是数千万美元,电视台则需要更多的资金,这一“高门槛”也使得传媒业成为了只有资本巨鳄甚至是家族企业才能养得起的“金丝雀”。

例如,在1986年,美国最大的24家媒体全部由一家或多家家族企业掌控,社会的少数财团精英控制着主流媒体,家族纽带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这一状况延续至今。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近些年,美国的有钱人们对收购媒体的“热情”更是高涨起来,如2013年,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股神”巴菲特则热衷于收购纸媒,共和党背后的“推手”之一科赫家族于2017年参股时代媒体集团,还野心勃勃地准备将《时代》周刊拿下,却在2018年被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创始人贝尼奥夫“截胡”。

这个贝尼奥夫甚至大言不惭地在2021年达沃斯论坛上说道,像他这样的资本家才是抗击新冠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的英雄,而非政府。

还有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澳大利亚要对华开战”,根据调查数据,居然有超过42%的澳大利亚人还真的相信了这样的鬼话。

与之相关的是一个传媒帝国掌门人,他就是全球反华舆论背后的大佬——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根据股票市值估算,默多克新闻集团(也可称作“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默多克在澳洲就已拥有悉尼电视第十台、墨尔本电视第十台和安塞航空公司50%的股权,还经营着欢乐唱片公司和图书公司等传媒企业。

短短三四十年光景,他就将其发展为跨越亚、欧、美、大洋数个大洲,涉足广播、影视、报业诸领域的传播媒介帝国。

如今,默多克的个人名下财产超过110亿美元,他控制着澳大利亚超过70%的纸媒,控股英国40%的报纸,他还拥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从宣传媒介到电视台到石油钻探、牧羊业等都涉足。

他旗下的星空传媒曾经是凤凰卫视的创始股东;他还掌控着诸如《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太阳报》、《澳大利亚人报》等世界知名印刷媒体品牌,以及控股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等电视传媒,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默多克又和日本公司合办了一家专门进行网络投资的金融企业——软件银行集团。

掌控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传媒帝国”,默多克在西方舆论场的地位可想而知,换句话来说,他甚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左右西方社会的民意。

事实上,他早就这么做了。

像前面提到的“中澳开战”、所谓的“新冠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都是由默多克新闻集团所辖澳大利亚媒体散播出来的。不止是澳洲,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似乎正在全球编织一张“反华舆论网”。

而默多克新闻集团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他曾被指控多次染指澳大利亚政府更迭,比如澳洲前总理陆克文、特恩布尔等人都认为,默多克新闻集团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导致他们下台的因素之一。

陆克文也多次因此指名道姓地批判默多克是“民主制度的最大毒瘤”,还发起请愿,要求政府专门成立皇家调查小组,针对新闻集团对媒体的垄断和对政治的操纵展开调查。

除此之外,默多克操控下的八卦报纸《太阳报》,长期向英国读者展现一个负面不断的欧盟,被认为直接导致了英国后来的脱欧。

而在美国,福克斯新闻手握美国右翼媒体的实权,曾是特朗普在传媒界的铁杆盟友,2016年,默多克专门任福克斯新闻的一把手,操刀在大选期间缩减特朗普对手及反对者的曝光率,一手将特朗普推进了白宫。

2007年,当默多克以高价收购《华尔街日报》后,《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指出,这是“完美的魔鬼圈套”,不仅《华尔街日报》独立报道的新闻立场“将毁于一旦”,就连美国传媒业和华盛顿的政治生态“都将笼罩在默多克的阴影中”。

所以,资本操控媒体为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赚点钱,至于什么公众利益对他们来说更是笑话一般,他们有着更大的“野心”:手中拥有权威话语权,就可以操纵舆论,裹挟民意,进而影响国家政策制定,谋求不为人知的利益。

而西方资本集团手中的“傀儡线”不仅连着媒体,还有智库、慈善机构和环保团体等所谓非盈利社会组织。

例如,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美国科氏工业集团实际掌控者、极力否认气候变化(科氏工业主业为石油化工)的科赫兄弟就曾直言,其利用保守派捐赠人同资本家财团的关系网筹集了超过15亿美元,用于支持壮大对财团有利的哈耶克“奥地利自由市场学派”,进以增强对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以此左右美国政府对政策的制定。

在由金钱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传媒界“大鱼吃小鱼”的收购合并几乎是家常便饭,西方舆论的主导权也早已垄断在几大寡头手中。

寡头资本的垄断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这些媒体寡头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便开始同广告客户勾结——客户支付更多广告赞助费,换来的是媒体们不仅会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还会自觉地“内部消化”任何对他们不利的报道。

西方媒体的“双标”举世闻名,比如,中国、俄罗斯、伊朗这些国家有任何风吹草动,西方媒体就会如获至宝一般,玩命地挖掘甚至捏造负面新闻,而一旦问题涉及到西方插手别国内政、在全球开设生化武器实验室或侵犯人权等时,他们就会“选择性失明”地不发声。

每年7月在Durham的矿工游行聚会

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工会媒体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是,各大企业都乐于奉行撒切尔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而大寡头们向来对工会活动抵触无比,便联合起来不断减少对工会媒体的广告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会媒体最终只能走向破产。

敢说一个“不”字就灭了你,对西方财阀们来说,手握广告赞助及收购权,足以让媒体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了。

前面说过,办媒体是个极其“烧钱”的活,为了降低成本,很多西方媒体早就“瞄”上了政府、智库等有强力信息源,和它们组成“产销结合”的共生体。

自然,像白宫、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这些地方就成了媒体们追捧的资讯源“头牌”, 而美国政府部门及一些无良智库也能凭此反利用媒体大肆“放毒”。

就以五角大楼为例,其每年雇佣数千人、花费数亿美元来进行“信息服务”,通过制造大量的咨询,媒体需求获得满足,而媒体也乐于对那些经过精细编造、修改的通告奉行“拿来主义”,自甘沦为传声筒,毕竟,自主调查既要人又要钱不是?

反华“急先锋”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长期受美国国防、外交机构和军火商资助

而那些所谓“智库”则完全靠大资本家供养,当然要为金主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卖命,即使在涉及战争、人权和环保这样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要议题上,其观点与结论也基本是按照权贵设置好的“剧本”上演。

西方媒体界也曾有人看不惯这种现象,2009年,时任美联社主编科里曾直截了当地批评小布什政府把五角大楼变成了“全球性宣传机器”,并指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军方对媒体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美国军方高层赤裸裸地威胁称,“如果科里及美联社继续坚持新闻原则,将会被消灭!”

挥舞着“大棒”的同时,也得给两根胡萝卜,西方政府在一些“听话”的媒体遇到诸如诽谤诉讼 等“麻烦”时,也会提供某些庇护。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西方不断将反共、入侵中东和侵犯 他国主权、人权等恶劣行径强行洗白成“捍卫自由、民主”,向全世界和西方民众粉饰自身形象。

长此以往,西方媒体界就像形成了“潜规则”或“政治正确”般,记者们主动执行强大的“自我审查机制”,在客观报道社会主义国家、反思本国侵犯人权、种族歧视及制度弊端等方面时噤若寒蝉。

西方社会反智主义之所以会盛行,很大程度是源于权贵操纵舆论,他们简单地将复杂世界分为非黑即白的“善”“恶”两极,用扣高帽、贴标签和妖魔化等伎俩丑化“非我族类”的他国或其他群体等,而对自己人却总能无比大方地涂脂抹粉。

比如,BBC等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鸡蛋里挑骨头、刁钻角度地拍照,阴阳怪气地冷嘲热讽,“阴间滤镜”更是用得乐此不疲,反正阳间的事是一点不干。

而到了报道自己人的时候,堆砌伟光正的政治辞藻、精心设计的摆拍镜头营造亲民、正义形象,移花接木地掩盖自身犯下的残酷暴行·····怎么虚伪怎么来。

如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美媒用的都是“附带损伤”(平民死伤)、“高强度审讯”(酷刑)、“引渡”(洗劫)、“处置布阵”(谋杀名单)、“重点行动”(暗杀)等词汇,个个避开要害,道貌岸然。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五角大楼派出了“采访兵团”:包括数百名战地记者、摄影师、电视台记者,并将他们与美军捆绑在一起进行“嵌入式报道”。

而他们则必须遵守军方规定的“三不准",即“不得询问军队伤亡情况”;“不得询问有关即时军事行动的问题”;“不得询问涉及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

违者轻的可能被强行删除视频、曝光胶卷;重的则很可能被取消采访资格甚至被“关小黑屋”,他们还以安全为由规定军方有权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对"敏感"”信息进行删除。

且这记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反对战争的基本无法获得特许证,只能对军事行动的前期或后勤活动进行报道,而非一线。

这也意味着战争的对外展示权几乎由军队和政府掌控,而非“独立自由”的媒体记者和编辑。

于是乎,在美媒的报道中,诸如美国士兵死亡、伊拉克平民伤亡等音视频几乎不可能出现,而必须要展示军事打击画面时,也多是以红外夜视图替代,虚构出所谓“干净、精准、手术刀式清除”的假象,在这些看上去像无害的电子游戏场景下,却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战争屠杀。

至于战争导致的难民流离失所、地区动荡不安,这些又和维护“自由民主”的美国政府和大兵有什么关系呢?责任都是当地“独裁者”的。

美西方权贵就像用一双双看不见的手,握着提线木偶一样,牢牢玩弄着舆论霸权,迫于淫威 之下的媒体早已无法进行客观批判,而受其影响的民众则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分裂 也日益加深。

权贵们让所有人都只能看到重复且无聊的节目和观点,而真相则被屏蔽,这样,他们就能踩在“金字塔尖”上,实现对舆论的固化统治。

阿道司·赫胥黎曾在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绘出一个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却丧失人性、阶级固化的“美丽新世界”。权力和金钱的结合,能催生出世界最丑恶的事物,或许,小说中的一切正在西方社会变成现实。

0 阅读:3

慷慨高歌

简介:做一个分享有趣有用的信息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