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校忆松毛岭大战:准备了大量绳子捆绑中国兵,只见一车车尸体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3-26 05:06:43

1979年3月,中国边防军越境作战后,中央鉴于惩戒目的已达成,旋即令率兵出征的许世友将军班师回朝。

在不到一个月的越境作战中,越南军队在解放军雷霆攻势下死伤惨重,并且中国援建的铁路、工厂等基础设施也被悉数摧毁。

中方本以为越南经此打击就会认清“现实”,不会再有任何非分之举,可黎笋政府却没有放弃武力挑衅,双方至此在边境地区展开旷日持久的老山轮战。

在这一过程中,中越爆发了松毛岭大战,越军在战前自以为发动突然袭击,就能够打我方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将第二军区的家底都给搬了出来,共计1.8万人悄悄蛰伏在老山的前线战场,并且这些越南老兵“信心十足”,还专门准备了大量绳子,想要捆绑“俘虏”。

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精心谋划在一开始就被我军知晓,一番激战过后,越军一车车的尸体被拉了回去!

那么,有关松毛岭大战都有哪些详情?在这一战中,中国军队都有着怎样的精彩表现?

一 、越军的“北光计划”

这场被叶剑英元帅评价为“惨烈程度不亚于淮海战役”的松毛岭大战,发生在1984年的老山地区。

越境作战结束后,越南军队率先占据老山。老山海拔1422米,从上可俯瞰长达十公里的中越边境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越南军队为了控制住老山这个战略要点,花费大量人力在山体修筑防御工事,并且对中国境内进行挑衅,用炮弹轰击中国领土。

鉴于敌人的张狂之举,1984年4月,中国军队对老山和者阴山阵地发起大规模攻势,最终将越军从老山主峰驱离,我方军队进而掌控老山周边27个山头。

越军高层对阵地失守一事大为震怒,在三个月后制定了代号为“北光”的军事行动,下令越军第二军区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夺回老山。

因为这次作战会议是在越南河内一个叫北光的小村子里召开的,所以才叫做“北光计划”。

越军谅山指挥部

在具体的计划兵力部署上,越军从河内、老街等地调来了316A师、356师,连同特工团、坦克团等八个团,共计1.8万人的兵力,开始向着老山阵地开拔。

在对越的越境作战过程中,越军一直有一个“战败理由”,那就是自己的王牌部队当时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驻扎,并未在第一时间参战,所以才会败给中国军队。

这个理由一直是越南军方糊弄民众的借口,而在这场“重返老山”的战前部署上,越南军队高层则是直接将精锐部队调往战场,也是想要在越南民众面前找回失去的面子。

仅从事实情况来说,这些前往老山地区的越南军队,都是参加过对法和对美战争的老兵,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

在战前的部署上,越南军区也经过了多次沙盘推演以后,自认为“北光计划”已经到了万无一失的地步,才将进攻时间定在1984年7月12日凌晨。

越南军队在四月失去对老山阵地掌控,在四月到七月这三个月时间里,一直有着规模不大的反扑动作,所以中方驻守部队都是枕戈待旦的状态,严密观察着越军动向。

二 、事前洞悉敌军部署

7月1日,解放军的电子侦听部队发现越军的所有电台都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与此同时,在前线的一些小规模擦枪走火都停下来了,战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值得中方指战员注意的。

大家通过对这些反常情况的讨论,得出判断,那就是越军将要在七月展开一次大规模反扑,这些平静都是对方在做一系列部署工作。

此时我方是防守姿态,只需要找清楚敌人的具体进攻时间,准备好充足弹药,就能以逸待劳,所以解放军指挥部下达了几项重要部署。

分别是各驻防部队抓紧时间修筑和加固防御工事,应对敌人的炮火攻击;

通知后勤单位将炮弹源源不断拉上战场,将原本炮兵的0.75个基数弹药储备提升至3个基数,以及命令情报部队严密观察越军动向。

在解放军电子侦听部门的努力下,在7月11日监听到了越南第二军区向前线部队发送的电报,内容为各部队速报准备情况。

解放军指挥部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情况,最后得出判断,那就是越军将要在次日凌晨发动大规模进攻,随即命令解放军各前沿部队准备接敌。

7月12日凌晨时分,越军在此次反扑活动中以368和168炮兵旅提供火力支援,其他5个步兵团和1个特工团负责具体的突击行动。

再加上预备队、工兵部队等兵力,实际已经投入一个军发动进攻,这些越军士兵在战前十分自信,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一定能打解放军一个措手不及。

许多越军士兵还准备了绳子,想要抓俘虏换取军功。

在主攻方向上,越军选择了易攻难守的松毛岭。

这里道路崎岖,在开战以后,解放军只能死守,后续的援军很难抵达,并且弹药粮食只要耗尽,在敌人的阻隔下就很难得到补充。

防守该处阵地的是解放军119团,团长张又侠在接到上级发来的警示消息以后,就找到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118团副团长杨工力请教问题,想要知道越南军队的弱点,在接下的战斗中率先做出部署。

三 、应敌之策

杨工力在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居功甚伟,他告诉张又侠,越南军队本质上是解放军调教出来的学生。

按照我方的作战习惯,越军在进攻松毛岭的时候,很可能会派遣主力部队侧翼穿插,打乱我方阵脚,然后炮兵切断后勤补给,再在正面发起猛攻,以此攻上高地。

杨工力对张又侠的部署情况给出建议,那就是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后重前轻,以此减少没必要的伤亡,还能达到诱敌深入的结果。

张又侠理解了杨工力的建议,在开战以后,让119团炮兵集群用“敌打我阵地,我打我阵地前沿”的战术,将越军的冲锋部队阻隔在了阵地前沿。

119团在前沿配置的兵力上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主要集中炮兵力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一边打一边补充前沿的兵力,最后硬是凭借着这点兵力抗住了敌人三个团的冲击。

从开战到战斗结束,119团防区内除了142号、150号、169号高地短暂被敌人攻占以外,其他高地全程都在我军的掌握之中。

越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只是攻占了松毛岭的一些低矮山头,等到解放军部队展开炮火反击以后,退守在坑道的119团士兵顺势又将阵地夺回,完成了步炮协同作战。

越军不甘心声势如此巨大的“北光计划”就此失败,在当天发动多次团级规模进攻,但全部以失败告终,在自身伤亡3700多人以后,只能无奈退出战场。

这场震惊世界的松毛岭大战前后只进行了14个小时,但却是十年老山轮战期间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看完战场录像的叶剑英元帅更是评价:

“惨烈程度不亚于淮海战役”。

在这一战中,解放军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歼敌占比达到了六成以上,解放军共向敌人发射炮弹3400吨,平均每个炮兵打出过13吨炮弹。

而越军方面的参战老兵则是回忆道:“准备了大量绳子捆绑中国兵,只见一车车尸体被拉回来。”

参考资料:

[1]海涛.中越之战中越南的“北光计划”揭秘[J].海事大观,2006,18(05):109-112.

[1]蒋伯英.松毛岭战斗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1,(03):49-6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