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天生就很孤僻,所以它们独来独往很正常?
这是很多人对猫的误解。
事实上,猫并非天生孤僻,而是一些具体的原因让它们变得独来独往。
而那些真相,常常令人扎心。
长期独居
有些猫不是想独来独往,而是常年独居,造成了它们孤独的性格。
一项研究发现,在长期独居的猫咪中,超过6成的猫会出现“社交脑损伤”的情况。
就像一个人长期孤独可能会变得抑郁一样,猫的大脑在长期缺乏社交刺激时,其负责“读心术”的脑区(比如杏仁核和前额叶)就会发生萎缩。
独居猫对同类表情的误判率是社交猫的3.8倍。
也就是说,这些猫可能会把“示爱”当成“威胁”,把“害怕”看成“挑衅”,以至于造成更多的误会。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猫可能会越来越不敢社交。
幼年阴影
如果猫咪在2~3月龄大时没有机会和同伴打闹、学习社交规则,那在成年以后,它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社恐”。
研究发现,这类猫咪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体发育会差很多,并导致它更容易出现压力情绪。
你可以这样理解,就像是没有上过学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难融入社会。
压力爆表
如果一只猫长期处于压力状态,那这也会愈发导致它们的行为孤僻。
长期高压会让猫丧失快乐,并对玩具、零食等很多事物都失去兴趣。
一些猫会因为太无聊而不断舔舐自己的毛发,甚至舔秃了都还在舔舐。
更可怕的是,长期压力会改变猫咪的大脑结构,并让它们越来越抗拒改变,越来越拒绝尝试新的体验。
不当惩罚
在养猫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采取“不当惩罚”的方式来教育猫。
比如打骂、喷水等行为。
这些行为如果是适度的,或许能帮助到猫咪。但如果过度了,就可能会给猫造成心理创伤。
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不当惩罚的家猫,其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概率比正常家猫要高出40%。
这些猫会对人以及周围环境变得不信任,进而变得独来独往。
它们害怕再次受到惩罚,所以可能会选择尽量避免与主人接触。
疾病缠身
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的疾病和不适。
当猫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它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有研究发现,大约70%患有慢性疾病的家猫会出现社交行为减少的情况。
身体的疼痛会让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保护上,从而无心社交,并造就了它们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猫咪独来独往的行为并非无缘无故,其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作为爱猫的你,或许应该更加关注猫咪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并给予它们正确的照顾和更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