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免签”朋友圈再扩大,享受中国免签待遇的国家已经扩大至38个,多国赴华旅游热度大涨。
11月23日,2024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开考。今年报考全国导游资格证的人数大概为31万,远超去年20万的数量。
在即将迎来寒假、春节旅游旺季前,记者走访了北京旅游市场,发现随着游客需求个性化,市场出现细分现象,导游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个性化、深度化。
博物馆专项游
带资深爱好者逛博物馆
“古埃及文字和甲骨文哪个更早?埃及人的萌宠是谁?”周六,导游小刘将再次来到位于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为孩子们讲解“遇见古埃及:永恒的木乃伊之谜”。如今,专门做博物馆讲解的她不再带团东奔西走,而是将精力聚焦于一个个展览中。
“我是学法语的,2010年毕业以后开始做导游。在北京当过地接,也带团去过欧洲。”2019年以前,小刘像大多数导游一样,经常要带着客人辗转于景点、酒店之间,“跟团游的行程一般都很满,需要赶时间,客人也多半都是走马观花,有时候中间还要安排购物。”
2020年之后,小刘尝试转型。“先是在视频号上做故宫等景点的讲解,慢慢有了一些粉丝。”闲暇时,小刘喜欢逛博物馆,“发现自己越来越感兴趣,就又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
小刘没想到,“文博热”恰好在近年来逐渐升温。“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讲解需求也随之增加。”在旅行社的支持下,小刘正式转型,专职负责博物馆讲解,“来逛博物馆的人,很多都是资深文博爱好者,我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让讲解更有吸引力。”
转型以来,小刘“无一日不读书”,还特意到各地开阔眼界,并准备与展览相关的图文资料,在讲解时用平板电脑向大家展示。“同一场展览,讲解也是因人而异的,要根据对象来调整讲解的方式和内容。”
尽管工作充满挑战,但小刘甘之如饴。“被人叫老师,还有人提出想跟我合影,那种被尊重的感觉很幸福。”
据小刘观察,旅游业在这两年的高峰主要集中在暑期和节假日。“像现在这样的淡季,导游的工作量大多并不饱和,收入还是比较有限。”虽说今年报考导游资格证的人数有了明显提升,但小刘发现,身边加入导游队伍的年轻力量并不算多,“导游这个工作其实很辛苦,夏天要顶酷暑,冬天要冒严寒。一天动辄几万步,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赶上看升旗还要半夜起来排队。”
相比起数量来说,小刘认为导游的质量或许更值得关注。“现在大家更注重旅游体验,喜欢深度游,导游也要与时俱进,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胡同深度游
能让北京人都觉得新鲜
最近几天,导游张明月和同事们,又在忙着在北京的胡同里“踩线”。
“踩线”,深度游产品研发中的一部分——指导游到胡同中去实地走访,向熟知胡同历史的人请教,把史料中浩如烟海的知识点,具象化,变成能讲解给游客的故事。
做了15年导游,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景点、博物馆,张明月不知道转了多少遍。但2016年转为深度游导游后,以前那种简单的“串讲”被“精讲”所替代。2020年之后,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到了今年,外国游客、研学团、北京本地游客,都对北京胡同深度游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些游客,第一次来北京,他们需要的就是‘串讲’,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转几个景点。有些游客,对北京已经熟悉,他们就需要‘精讲’。”
以法源寺为例,游客看到的法源寺是清朝重修的,但其始建于唐朝,最初叫悯忠寺。张明月就结合寺内遗留的唐朝碑刻,把唐朝幽州城(今北京城西南)样貌、修建悯忠寺的缘由、安史之乱的始末等讲述出来。
“没法硬背,需要平时看书、查资料、逛博物馆、踩胡同,一点点积累下来。”张明月感觉,“对个人来说,有点像‘修行’。但作为北京的文旅工作者,我觉得这些也属于我们的工作。”
在张明月的团队中,有很多能人,她自己在2016年荣获“北京市导游之星”称号。同事齐磊也是优秀的导游,现在主要做深度游产品设计工作。
齐磊感触最深的,是万宁玉河畔这条深度游路线。这条线从万宁桥畔的火神庙,向东经过京杭大运河与北京中轴线的交会点,穿过帽儿胡同,至南锣鼓巷,南折经雨儿胡同至玉河畔沿线,再向南至玉河庵结束。
“我爸小时候就住南锣鼓巷。有一天,我带着一个全北京人的团,走这条线,讲‘火神庙’、‘北方拙政园’、‘大运河这段地下河’等等。团里一个大姐,小时候也住南锣鼓巷。她说,很多故事,自己都觉得新鲜。”
张明月有一个群,里面有很多同行,都致力于深度游开发。群里甚至有大学教授,退休了考张导游证,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游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毅,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