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安史之乱本质上就是河北人民反对李唐皇室联合世家大族剥削的一次反抗战争,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利益诉求所产生的矛盾冲突。
从经济角度上讲,唐初河北人民之所以能安定下来,一来是唐廷武运昌隆,河北武力抗争失败,二来便是唐朝初期河北人民被剥削压迫的程度不大,因为仅仅只需要应付李唐皇室和少量门阀贵族的索求,在唐朝初年被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的河北是可以很轻松地喂饱食利集团。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动,到了中期开元天宝年间,功臣贵族集团人数几乎膨胀了十倍不止,并且政治纪律也松懈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功臣贵族们跑到河北地区去购买土地,兼并人口,而河北地区每年的赋税却不减少,反而越发繁重。
更要命的是,河北地区在政治上却无法反抗,因为隋唐二朝的建立是由府兵制所催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所推动的,河北地区顶层的门阀贵族是积极努力融入这一利益集团的,是脱离原有集团并入新集团,这直接导致了真正代表河北各阶层利益的代表人在唐廷内部说不上话,对河北地区的压榨当然是肆无忌惮,随着功臣、士族、官吏们的不断剥削兼并,河北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抛弃土地,逃亡山林。一句话,国家和士族对河北的压榨太狠了,河北地区的负担太重了。但是在当时,唐朝上下都没有人重视这个问题,直到安史之乱怎么都平定不下来的时候,才发现了问题根源。
要是只是底层百姓的负担重也就罢了,这最多只是会爆发农民起义,努力安抚,凭借唐廷当时所掌控的力量还是很大可能能平息下来的。但是要命的是唐朝对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们也进行打压,虽然说唐朝开国时顶下了科举制这一人才选拔机制,但是这一机制更像是在利益集团内部选拔人才,因为唐朝的科举是不糊名的,考官定分数的时候一看名字就知道给多少分,根据阶层所在的位置给你打分,那些底层寒门的知识分子根本不可能考上,河北豪强长期得不到唐廷的高级官职,对唐廷的不满与日俱增。
再加上在唐朝想要出头的最佳办法就是参军,那一时期唐朝边塞诗体流行的缘故就是因为如此,所以全国各地的寒门底层人才都源源不断地涌向当时最大的边疆镇守处河朔地区,而当时安禄山却是唯才是举,来者不拒,所以最终导致安禄山集团人才力量不断提升,极大缩小了与唐廷的差距。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导致了安禄山集团军队的最主要构成就是河北子弟,因为河北距离安禄山镇守的边疆最近,也就是说唐廷把大量的人才力量全部都推向了反叛集团,这也导致安史之乱出现了一个奇观,即安史叛军大部分都是汉人,唐廷平叛军队大都是胡人。除此之外,唐廷自身的军队战斗力也在不在下滑,因为盛行于西魏时期的府兵制到了现在,因为土地兼并终于实行不下去了,导致唐廷采用募兵制,军队战斗力有所下滑,此消彼长,为后来安史之乱的反复拉锯和旷日持久埋下了伏笔。
从政治角度上来看,安史之乱的苗头早在李渊时期就埋下了,河北枭雄窦建德被俘投降后,李渊很看不起窦建德,直接把他杀了,而窦建德在河北地区很得民望,要杀也不应该这么杀呀,而是等时局稳定下来再以更加腹黑的方式、而非简单粗暴地诛杀窦建德,你李渊直接当街斩首,这不是在打河北人民的脸吗?这始终成为了河北人心中的一根刺。再加上平定河北地区的时候,唐军表现地很不好,河北地区就成了一个火药桶,只不过后来李世民在河北问题上多加安抚,能较好地处理,才压下了矛盾,可矛盾并没有消除,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大。
正因为河北地区上上下下的阶层人民都对唐廷不满,这也让安史之乱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政变,而波及整个河北地区的反叛。所以在安禄山被杀死后安庆绪接班,河北地区鼎力支持,在安庆绪被杀后史思明接班,河北地区也鼎力相助,在史思明被杀后史朝义接班,河北地区还是鼎力相助,有这样的军事政变吗?按一般常理来讲,这种不道德的残杀是会引发反叛集团内部的大动荡的,但是叛军头子一个接一个的死,叛乱却愈演愈烈,叛军战斗力不减反增,香积寺之战的时候如果不是唐军数量更多,结果还说不上谁能胜利。
安史之乱实质上就是对河北地区利益分配的处理问题,是地方对中央集权的反抗,只要不解决对河北地区的分配问题,河北地区的反叛是不会停下来的,唐廷在平叛的过程中才渐渐发现这个问题,直到唐代宗的时期终于妥协了,设置了河朔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才最终结束,因为河北地区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并且在唐中后期,唐廷终于知道照顾河北地区人民的利益,中央宰相多次是由河北人担任。安史之乱的领导人带领军队实现了河北地区的利益维护目标,河北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与维护,所以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当然成为了河北人民的英雄,因此在北方民众中的口碑很不错,尤其是在后来的河朔三镇。
河北从五胡十六国以来就是变乱之源,直到明朝建立迁都北京后才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
呵呵,小编真逗。
让当代孔乙己和祥子们穿越回唐朝,猜猜他们会支持谁[笑着哭][笑着哭]
什么叫北方民众?多北?什么族的?[得瑟]
安史托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