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七大元帅齐集厦门胡里山炮台,朱德心心念念:我一定要去

鼠博士文史 2022-12-04 21:58:02

1962年夏天,福建厦门市胡里山炮台的气氛异常紧张,每隔十米就有一个士兵站岗。人们纷纷猜测:莫不是有大人物要来?

没有多久,人们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大人物原来是如雷贯耳的元帅。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来的元帅不是一个,而是七个。陈毅元帅,贺龙元帅,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竟然齐聚胡里山。难道这里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不仅仅是七位元帅来到这里,朱德元帅当时正好也在厦门。他也打算前往,专车都到了厦门大学门口,却被31军的联络处处长王泉激死活拦下来。王泉激恳切劝道:“十位元帅到了七位,已然有很大风险。您再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朱老总很不情愿,他曾经说:“我一定要去,我这辈子不一定能解放台湾,但一定要到最前线看一看。”但现在为了顾全大局,他还是点点头,放弃了这次行程。

1962年的这个夏天厦门到底发生了什么?七大元帅为什么齐集胡里山炮台?朱德元帅又为什么心心念念要去?

01 神秘部队在小岛组建

1949年底,蒋介石败退台湾。他将国民党三分之一的兵力用来驻守金门岛,原因无他,只因金门岛是离大陆最近的岛屿,是台湾的大门。而解放军这边,1950年对台作战本已蓄势待发,但因为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攻打台湾的计划只好无限期推迟。

虽然如此,台湾问题一直是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块心病。毛主席曾说:“海岛问题比较复杂,必须要采取另外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

1953年初,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俘获的“九头鸟”广播器材被秘密运到厦门角屿岛。角屿岛位于厦门东南端,因为它的轮廓形似牛角而得名。这个岛非常小,面积约为0.19平方公里,最长处不到1公里。岛上没有居民,也没有淡水,环境非常恶劣。

但角屿岛的地理位置却十分特殊,它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与金门岛隔水相望,最近的地方只有1800米,水性好的人甚至能游到对岸。

为什么要把广播器材运到这个小岛呢?原来我军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对敌有线广播站,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心战。为此,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一支神秘特殊的部队——“536部队”。这支部队特殊在不是真的打仗,而是每天通过广播向对面的国民党官兵宣传投诚的政策。正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从心理上瓦解国民党官兵的防线,争取他们回归大陆。因此“536部队”又被称为“对台心战部队”。

角屿岛被战士们称为“海上上甘岭”,岛上流传着“风唱歌,沙跳舞,马尾松拉二胡”的顺口溜。战士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不管是建造广播站所需的材料还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都要依赖大陆专门运送。平时还好,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补给船不能按时到达,战士们只能硬撑下去。有时淡水喝完了,战士们就用海水熬粥,又苦又咸的海水烧开了,更是难以下咽,战士们苦中作乐地称之为“角屿粥”。

睡的方面条件就更差了。到了晚上,战士们被分成两队,一队睡在用芦苇搭成的简陋草棚里,负责保护发电机,另一队睡在临时挖出的地坑里。一旦遇上风雨天,所有人都要放弃休息,保护物资和设备的安全。

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种种困难都被战士们一一克服了。经过近半年时间,角屿岛广播站彻底完工,“对台心战”正式拉开帷幕。

02 对台心战,六大保证

“对台心战”通俗一点说,就是双方以广播的形式唇枪舌战。

角屿岛广播站每天向对面播送投诚的相关政策,对国民党展开猛烈的“心战”攻势。一开始,对面的国民党为防止士兵立场动摇,只要我方的广播一响,他们就敲锣打鼓制造噪音干扰。半年后,被聒噪得实在受不了,他们便从日本搞到了设备,在金门岛的马山建成了马山广播站,双方由此形成对峙的局面。

这场战争虽不像一般意义的战争硝烟弥漫,但也足够惊心动魄。双方的炮兵都把对方广播站的喇叭打哑作为目标。常常是我方的喇叭刚响,对面的炮弹就“听声辨位”尾随而至。为了保护设备,工作人员必须眼疾手快,随时准备背起40多公斤重的设备转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在建国后再次上演,只不过枪换成了广播设备。

角屿岛第一代播音员吴世泽就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是1956年4月的一天,一大早海面上就被大雾笼罩,白茫茫一片。按照以往经验,这样的天气人们的视线模糊,是不需要隐藏设备的。他把设备放在一旁,安心吃饭。

谁知,就在他扒口饭的工夫,海面上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霎那间云开雾散,海面开阔而清晰。吴世泽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他一下子扔掉饭碗,抱起设备就往防御工事跑,刚进入工事,就听见身后一阵炮响,回头一看,炸开的地点正是刚才吃饭的地方。如果他迟疑个三四秒,肯定已经牺牲了。想到此,吴世泽不禁心有余悸。

双方每天炮击不断,一开始总是吓得人哆嗦,后来习惯了,也就不在乎了,该吃吃,该藏藏。对战士们来说,只要播音设备不出问题,他们就一点也不紧张。更让他们习以为常的是每天的播音内容,尤其是不足三分钟的“六大保证”,每天至少要播放16遍,一年至少播放300天,日子久了,不但敌人把“六大保证”背得烂熟,战士们也把它当成了催眠曲和起床号。

如此频繁的播放,“六大保证”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六大保证”针对的是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目的是让他们打消疑虑,放下戒心。内容包括:一、保证生命安全;二、保证不打、不骂、不侮辱;三、保证不没收财产;四、保证伤病者给予治疗;五、愿回家者发给路费,愿就业者帮助就业;六、起义投诚者给予奖励。为了保证每个国民党士兵都能听懂,我方会播报两遍,第一遍用普通话,第二遍用闽南语。

“536部队”成立第十年,也就是1962年,胡里山炮台迎来了国之重器——七大元帅。

在这场心理战中,双方取得的效果大相径庭。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我方没有一人叛逃,而在我方“六大保证”的影响下,国民党以林毅夫为代表的许多官兵则趁着夜色游到角屿岛。他们上岸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政策我很清楚。”

这些足以证明,“536部队”的战士们发动的对台攻心战,取得了有效的战果。

03 七大元帅现场听广播

“536部队”成立第十年,也就是1962年,胡里山炮台迎来了国之重器——七大元帅。

为什么元帅们要来胡里山呢?原来除了角屿岛广播站,“536部队”又在石胄头、香山、白石炮台三处设立了广播小组,胡里山则是这支部队的总部,这也是七位元帅齐集胡里山的真正原因。

吴世泽的徒弟戴鸿雁是角屿岛第二代广播员。1962年夏天,他接到一个特殊任务,有领导来视察。他知道来的领导是重量级人物,可是看到领导们的一瞬间还是被惊到了,竟然是共和国的七大元帅。他觉得自己一个小小的播音员,能给元帅们表演播音,实在是太光荣了。

令戴鸿雁没想到的是,七位元帅全部进入广播室,准备现场听他们的播报。这下他彻底慌了,紧张得一手心的汗,腿也不停地发抖。七位元帅发现后,纷纷安慰他说:“平时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元帅们的平易近人让他慢慢平静放松下来。

整个播音过程持续了不到3分钟。先是戴鸿雁的搭档用普通话播报了一遍,他注意到元帅们听得十分认真,然后自己用闽南语播报的过程中,他明显感到元帅们的意外和好奇。播报顺利结束,得到了元帅们的一致称赞。

七位元帅亲临胡里山炮台,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到“对台心战”一线听广播,是想要告诉台湾同胞,党和国家很重视很关心台湾回归问题。

同时,元帅们的视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六大保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表达出我方对国民党投诚官兵的诚意,推动了招降工作的进展。

海峡两岸同为华夏血脉,是割不断的。1979年1月1日,随着中美正式建交,时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元帅宣布停止金门炮击。从那时起,曾经剑拔弩张的角屿岛广播站和马山广播站多了一些人情味。有时会播送天气预报,甚至还会提醒对方下雨收衣服。

1991年4月23日,厦门对台有线广播进行了最后一次播报。第二天起,这座营业了38年的广播站正式成为历史遗迹,供后人抚摸沧桑,感叹历史的风云变幻。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辩驳的。长达38年的对台攻心战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缩影。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双方有对骂,有炮击,有伤亡,但历史的伤痕终会平复,统一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有朝一日海峡两岸终究会放下芥蒂,拨云见日,握手言和。鉴往知来,铭记历史,解决台湾问题既是前人的遗愿,更是我辈的使命。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