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87年的时候,从辽东那边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捷报呢。原来,纳哈出竟然率领着多达25万人马前来投降啦。当时负责相关战事的大将军们,像是冯胜,傅友德,蓝玉,还有赵庸、邓镇、耿忠、常茂、李景隆等等这一干人等,在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之后,便开始班师回朝了。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那可真是满心欢喜。他立刻就派了使者出城去迎接这些凯旋归来的将士们,而且还精心准备着要设一场热热闹闹的庆功宴呢,就想着好好犒赏一下这些英勇作战、立下大功的将士们。
刚还没让人高兴多长时间呢,朱元璋的脸色就变了。就拿参与金山之战的将士们来说吧,结果是一个都没得到赏赐。再看主帅冯胜呢,直接就被解除了兵权,还被打发到凤阳去居住了。要说这金山之战,明军在战场上那可是进展得相当顺利,一下子就降服了纳哈出等多达25万人呢,而且因为这场仗的胜利,辽东地区也顺利被纳入到明朝的版图当中了,这怎么看都算得上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可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那为啥朱元璋就是不赏赐这些参战的将士们呢?这其中到底是有啥缘由?
在1385年的时候,明朝的大将徐达因病去世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真是个不小的损失呢,毕竟徐达是一员非常重要的大将。而就在这个时候,边境那边的情况也不乐观,蒙古的骑兵还是时不时地来侵扰明朝的边境,这就使得明朝在边防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再说那个纳哈出,他在蒙古那边可是位有名的将领哦。他手底下管着的民众数量可不少呢,足足有50多万。而且,他手下那些擅长骑射、能拉弓打仗的士兵也有十几万之多呢。他就盘踞在辽东那一片地方,从他所拥有的这些实力来看,那可真的是不容人小看。
在1217年的时候,成吉思汗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安排,他打算去西征花剌子模那个地方。而在他出征期间呢,就把主持漠南军政事务的重任交给了木华黎,并且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负责去攻灭金国。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册封木华黎为“国王”呢。要说这木华黎,他的领地是在辽东地区哦。后来有个叫纳哈出的人,他可是木华黎的后裔呢。木华黎他们家族在辽东这片地方可是经营了有一百多年啦,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根基那是相当深厚,所以要是和他们打交道或者有什么冲突的话,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是很难对付的哟。
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啊,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将领那可是相当厉害,他们成功攻克了大都。这一下,元顺帝可就待不住啦,只能灰溜溜地逃回蒙古草原去了。明朝军队呢,想着得乘胜追击,于是多次朝着漠北那片地方深入进发,就想把元顺帝的残余势力给彻底肃清喽。可这事儿没那么顺利呢,为啥呢?原来当时辽东是掌握在纳哈出手里的。这纳哈出时不时地就去袭扰明军的粮草运输线,要知道粮草对于军队来说那可是至关重要的,没了粮草,军队可就没法好好打仗啦。而且,他这么一闹,还威胁到了明军“北征军团”的后路呢。就因为这样,明朝军队虽然多次出击,可最终还是没能把蒙古草原上的那些残余势力给彻底清除干净。所以说呢,对于明朝而言,要是想顺顺利利地把蒙古这边的问题给解决好,那就必须得先把纳哈出这个麻烦给收拾掉才行,不然这蒙古的事儿就总是个隐患呢。
在1387年的时候,明朝在此之前可是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呢。在这期间,明朝大力发展军事,精心训练出了一支极为精锐的骑兵队伍哦。而且,战马的数量也相对比较充裕了,各方面的条件综合起来,这时候的明朝就已经具备了能够远征辽东地区的实力啦。不过呢,大家都知道的那些明朝名将,像徐达、常遇春,还有李文忠等等,他们都已经过世了。在这种情况下呢,朱元璋经过一番考量,就把远征辽东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了冯胜。冯胜心里其实是不太情愿去承担这个重任的,但是没办法,这是皇帝下达的命令呢,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冯胜这人呐,他的军事才能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一点儿也不比常遇春差。就拿对付纳哈出来说吧,凭借冯胜的本事,要击败纳哈出那根本就不是啥难事。可朱元璋对冯胜有不满意的地方呢。为啥呢?原来冯胜他有个毛病,就是特别喜欢私自藏匿战利品。要知道,在军队当中,这种行为可不好,这对在明军全体将士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那是极为不利的。就说之前的庆阳之战、甘肃之战吧,在这两场战役里,冯胜每次都是这样,打完仗就私藏战利品。也正因如此呢,朱元璋都训斥过他好几次啦。
在1372年的时候,发生了陕甘之战。这一战结束之后,冯胜却因为私自藏匿了一些战马的事儿,惹得朱元璋心里不快,随后就被朱元璋给冷落了,差不多算是被“雪藏”起来了,在那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怎么被重用。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到了1387年,朱元璋琢磨着要对辽东进行远征,目的就是要一下子把纳哈出给捉拿归案。这时候,他又想起了冯胜,觉得冯胜还是有可用之处的,于是就又把冯胜给找来了,让他来担任此次远征的主帅,而且还赋予他节制其他一些名将的权力,像傅友德、蓝玉、赵庸、耿忠这些人,都得听从冯胜的调配呢。要说起来,从资历方面来看,还有所立下的战功来讲,傅友德和冯胜比起来,那还是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儿的。所以呢,这远征辽东的主帅一职,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也只能是让冯胜来担任啦。
咱们都知道啊,那时候明军开始北伐啦。纳哈出呢,就派出了骑兵去迎战,他心里想着得把蓝玉给拦住,可没想到,这一去就被明军狠狠地揍了一顿。后来,有个蒙古的悍将叫乃剌吾,这人已经投降明朝了。他来到了金山这个地方,要去面见纳哈出呢。他见了纳哈出之后,就劝纳哈出,希望他能带着手下的民众一起归顺朝廷。纳哈出见到乃剌吾来了,一开始确实挺高兴的。但是呢,他可没打算就这么投降,心里还想着继续留在辽东那块地方呢,不想就这么顺了朝廷的意思。
话说当时啊,纳哈出那边派人来到了明军的大营里头,打着要讨论所谓“归顺问题”的幌子,实际上呢,就是想来刺探明军的各种情报。就在这个时候呢,蓝玉将军可是率领着五千多名精锐的骑兵,一路奔袭,都已经杀到金山附近啦。到了那儿之后,蓝玉将军指挥若定,带着将士们和敌军展开激战,一下子就把观童给击败了,这一仗打得可漂亮啦,直接就让对方有两万多人投降归附了呢。您瞧瞧,明军这攻势,那叫一个迅猛无比,气势就如同长虹一般,锐不可当。纳哈出那边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也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啦,没办法,最后只好选择投降明朝咯。
纳哈出选择了投降,之后冯胜就派遣观童去负责收编纳哈出的兵马。这一收编可不得了,一下子就得到了足足25万人呢,从战果来看,那可真是大获全胜。但奇怪的是,打了这么漂亮的一场仗,朱元璋却并没有对参与金山之战的将士们进行赏赐。这是为啥呢?其实啊,是因为冯胜在这个过程中犯了错误。他有个老毛病又犯了,就是喜欢私藏战利品。就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正好有人说冯胜常常藏匿很多优良的马匹,而且他派去的使者竟然在纳哈出的妻子那里强行索要大珠等奇珍异宝,更过分的是,纳哈出的王子才去世两天,他就强行要娶人家的女儿。”
咱们来看看这么一件事哈,要是有人私藏战马呢,可能相对来说还算是个小问题。但要是公然地向纳哈出的妻子去索要金银珠宝,而且还迎娶了所谓的“王子之女”,这可就不得了啦,这完全是违背了朱元璋针对蒙古所制定的政策,这么做那可就是犯了大错喽。朱元璋一直都在强调呢,“华夷那可是一家人,得一视同仁对待”,所以对于蒙古,他采取的是“怀柔策略”,就是盼着蒙古那边能归顺大明王朝。就好比说吧,为了能让王保保归顺过来,朱元璋可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哦,他把王保保的妹妹(这可是赵敏的原型呢)嫁给了秦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王保保的笼络之意。
在金山之战那个时期,北元的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依旧在塞北一带活跃着呢。他手底下管着的民众数量可不少,多达数十万之众哦。而且,他所拥有的精锐骑兵部队规模也挺大的,差不多有七八万呢。对于朱元璋来说,在当时的局势下,脱古思帖木儿那可绝对算得上是重中之重的“重头戏”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存在以及他所掌控的力量,对明朝这边的影响可不小。再看看明军这边呢,那纪律是相当严明的,所到之处对百姓那是秋毫无犯。哪怕是在远征沙漠这样艰苦又遥远的作战行动过程中,凭借着自身良好的形象和纪律,也能够很好地去招降那些蒙古民众呢。
冯胜犯了错,按道理不给他赏赐倒也说得过去。可让人疑惑的是,傅友德、蓝玉、赵庸、常茂、耿忠、李景隆这些人,怎么也都没得到赏赐呢?仔细一琢磨,只能把原因归结到常茂身上了,是他坑了这帮将领呐。常茂呢,是常遇春的长子,他的岳父就是冯胜。常茂,他可不像自己的父亲常遇春以及岳父冯胜那样,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但是脾气却和他父亲一样火爆得很,结果就因为这火爆脾气惹出了特别大的事儿。
话说纳哈出已然同意归顺明朝了,在这之后呢,冯胜就安排蓝玉、赵庸、常茂等人前往蒙古大营去处理相关事宜。到了蒙古大营,自然是少不了一番招待,大家坐在酒席之上。这期间啊,纳哈出和蓝玉相互之间你来我往地敬着酒,气氛原本还算融洽。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在一些礼仪方面出现了点问题,那个常茂一下子就火冒三丈起来,二话不说,直接就抽出了身上的大刀,朝着纳哈出就砍了过去,这一下就砍伤了纳哈出的手臂。这事儿可不得了啦,那些蒙古的兵将们一听说纳哈出受伤了,好多人一下子就没了主心骨,纷纷作鸟兽散,四处溃散开来。要不是后来观童出面去进行劝降的工作,就凭当时那混乱的局面,冯胜又怎么可能顺利得到足足25万人马呢。
金山之战原本是有望完满收官的。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冯胜做出了一些“无礼”的举动,再加上常茂那火爆脾气一上来,结果就导致出现了比较大的损失情况呢。你看啊,那些原本应该被招降的乃儿不花、阿札失理等将领,在这样的变故下趁机逃离出去了。他们不但拒绝接受招降,甚至还回过头来对负责断后的三千明军骑兵发起了截击。在这场激烈的冲突当中,有一位很勇猛的将领濮英,就不幸在沙场上阵亡了。
话说冯胜和常茂回到京城之后啊,那遭遇可真是不太好呢。冯胜被发配到了西南地区,而常茂呢,则是回到了凤阳居住。不光是他俩,其余一同的将领们也都没得到什么赏赐。这是为啥呢?据史书上记载,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当时出现了一些状况,一方面是失去了那些原本已经投降归附过来的人心,另一方面还损失了濮英带领的三千骑兵呢。而且啊,常茂还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有些肆意妄为,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就因为这些事儿,皇帝可就生气啦,直接就把冯胜的大将军印给收回去了,还命令他回到凤阳的家里去,只是让他按照礼仪定期参加朝会就行啦。至于那些跟着他们的将士们呢,同样也都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哦。这么看来,真可以说是大伙都被冯胜和常茂这两人给坑了呢,本来好好的,就因为他们出现的这些状况,结果大家都没落到啥好处。
朱元璋向来治军极为严明,在他的军队里,那是绝对不会容忍像冯胜、常茂等人这般肆意胡来的情况出现的,而且冯胜这人还老是犯了错却不知悔改,着实让朱元璋头疼。在1388年的时候,有一位叫蓝玉的将领,那可是相当厉害呢。他率领着足足15万的大军,一路奔袭到了漠北地区。这一场仗打得可真是漂亮,直接俘虏了二十多万人呐,把北元的脱古思帖木儿打得大败而逃,最后甚至败亡了,就因为这一战,北元整个就分崩离析,再也不复往日的模样啦。当这胜利的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的时候,朱元璋可高兴坏了,对蓝玉那是赞赏有加,还把蓝玉比作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靖、卫青呢,觉得蓝玉的功绩和这两位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
大家知道吗?蓝玉在经历了金山之战后,居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当他率领军队班师回朝的时候,做出了两件很不妥当的事情。一方面,他竟然把喜峰口给拆毁了;另一方面呢,他还对北元的妃子做出了“无礼”的举动,这可把朱元璋给惹恼了。就说这一次的远征吧,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册封蓝玉为“梁国公”的,以此来表彰他在远征中的功劳。可谁能想到蓝玉做出了那些让朱元璋生气的事儿呢,于是朱元璋就改变了主意,把原本要封的“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从这就能明显看出朱元璋对蓝玉那种跋扈的行为是极为不满的。其实呢,要不是朱元璋一心想着要给朱标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文武班底,而且蓝玉又恰好是朱标非常亲信的人,按照朱元璋的脾气,估计早就对蓝玉动手处理他了呢。
在历史上的金山之战中,冯胜和傅友德那可是立了大功的,他们成功招降了多达25万人呢,而且就连蒙古的名将纳哈出也选择归顺明朝,就这场战役而言,真的可以说是取得了大获全胜的战果。然而呢,事情后来却出现了变故。冯胜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有些“无礼”,而常茂又是个脾气极为火爆的人,他们这样的表现和朱元璋所秉持的治军理念完全不相符,并且也与朱元璋针对蒙古所制定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就因为这样的一些情况,哪怕那些参与了金山之战、在战场上奋勇拼杀、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士们,最终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赏赐。
啊,如果冯胜这个人能够懂得低调地去做人,不那么贪恋钱财,能有徐达那样的风范,说不定他最后也能有个善终的结局呢。你看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就特别高,他是这么说的:“徐达接受命令就出发去执行任务,等成功完成之后就凯旋归来,他既不自我夸耀,也不自我吹嘘,对于女色他没有什么贪恋的,面对财宝也不会去索取占有,为人品行端正,没有什么瑕疵,就如同日月那般明亮皎洁,像这样的大将军也就只有徐达一人而已。”从这评价就能看出徐达的为人处世确实很值得称赞,要是冯胜也能如此,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
徐达这个人啊,那能力可是相当出众的,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出色。而且他对君王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心里就只想着好好辅佐君王,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不仅如此呢,他还不贪恋财物,面对钱财之类的诱惑,那是丝毫不为所动,品行十分端正。这样的人,可不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大将嘛,方方面面都太符合要求啦。后来徐达病逝了,不过呢,他的后裔一直承袭着“魏国公”的爵位呢。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份爵位传承才算是画上了句号。
这里所提及的是《明史》哦,它是一部在研究相关历史内容时可供查阅、参考的重要典籍,在很多对明朝历史进行深入探究、考证等方面都能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