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金瓶梅——第四话:武大郎喜得娇俏妻,潘金莲错牵叔嫂情。

爱爱谈过去 2025-03-22 12:12:46

话接上回,自从张大户将18岁的潘金莲揽入床榻之后,他身上就

不自觉得了四五个病。

第一、腰疼。(也对,毕竟体力活太费腰。)

第二、眼睛爱流泪。(经常情绪激动)

第三、耳朵听不见了。(满脑子都是金莲的温柔声)

第四、爱流鼻涕。(鼻涕眼泪是一家)

第五、尿变少了。(一把年纪了,还需节制)。

自从有了这几个病后,主家婆就知道窗户纸被捅破了,她与大户嚷骂了好几天,还将金莲狠狠打了一顿。

张大户知道家里已经容不下金莲,便赌气赔了嫁妆,声称要为金莲找一个相应的人家嫁了。

张大户家的下人犹如过江之鲫,争相来说媒。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夸赞着武大郎。纷纷说道武大郎为人忠厚老实,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人。而且着重强调武大郎尚无妻小,身边没有牵挂。再者,武大郎还住着宅内的房子,生活有着稳定的居所,无需为居无定所而烦忧。

张大户看似在热心地为潘金莲寻觅老公,其表象之下,却暗藏着不可告人的私心。他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潘金莲的终身大事着想,实则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日后与金莲约会创造便利条件。

恰好,武大郎一直居住在他宅内。这情形,岂不正应了那句“近水楼台先得月”?

于是,张大户将武大郎找来,摆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模样,信誓旦旦地声称,绝对不要武大郎一文钱,就白白地将金莲这么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嫁给他为妻。

武大郎喜不自胜,感激不尽,开开心心将金莲娶进了门。

婚后,武大没本钱做炊饼,张大户就大方地资助他银两。武大要挑担儿出去,张大户看到没人,转身就到房中与金莲私会。

武大虽然撞见过,但这老婆都是张大户给的,他也不敢说些什么。

再来说说这金莲,她虽然嫁给了武大,但每日看着眼前这个模样猥琐的男人,实在是厌嫌,对待武大也十分冷漠,常常与他怄气。

潘金莲曾对张大户哭诉:“世界上是没有男人了吗,为什么要将我嫁给这样的人!每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只知道喝酒,锥钯也推不动。怎么就嫁给了他!我的命真是好苦!”

张大户虽然心生怜惜,但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只得更加卖力地抚慰金莲。

朝来暮往,就这样持续了一段长久日子,忽然有一天,大户得了阴寒病症,一命呜呼,死了!

张家的主家婆知道了这事,一怒之下令家僮将金莲、武大毫不留情地赶出去。

武大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为了生计和家庭,他不得不赶紧想办法寻找新的住处。经过一番奔波和打听,武大最终找了紫石街西王皇亲的房子。

他依旧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挑担出去卖炊饼,到晚上才回来。

而武大只要一出门,潘金莲便会闲坐在帘子下,漫不经心地嗑着瓜子儿。她那模样,看似悠闲,实则心怀不轨。不仅如此,她还故意将自己那一对金莲小脚毫无顾忌地露出来,那姿态,充满了刻意的诱惑。日复一日,她就这般在门前跟别人弹胡博词,说话毫无遮拦,口不择言。

不出多时,紫石街人人都知道武大家的私事。武大遭不住非议,就跟老婆商量想要搬家。

潘金莲呵斥他道:“你这个糊涂的东西,别人都笑话你租别人的小房子,不如加几两银子,看间好的,免得受人欺负。”

武大说:“我哪来的钱买房?”

金莲道:“呸!蠢家伙,你是个男子汉,倒摆布不开,常叫老娘受气。没有银子,把我的钗拿去卖了,有什么难处!以后总会有的。”

武大听老婆这样说,马上凑了数十两银子,买了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十分干净。

武大自从搬到县西街上来,依旧卖炊饼生活。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会在这条街上遇到自己的嫡亲兄弟。

也就是上回说到的,武松成为打虎英雄,获得了知县的赏识,做了巡捕都头。

当日兄弟俩相见,心中大喜。武大邀请兄弟到家中,又把金莲叫出房,与武松相见。

武大自豪地对老婆说道:“前几天景阳冈上打死老虎的,就是你的小叔。现在被提拔当了都头,是我一母同胞的兄弟。”

金莲叉手向前,低头对武松行礼道:“叔叔万福。”

武松施礼,倒身下拜。金莲连忙扶住武松说:“叔叔快起来,不要折煞奴家。”

武松道:“嫂嫂受礼。”

两个相让了一回,都平磕了头起来。

武大的小女迎儿懂事地端茶给叔叔喝,武大下楼去买酒菜,留下金莲独自在楼上陪武松。

金莲瞧着武松身材凛凛,相貌堂堂,又想他打死了那老虎,不禁心中感叹道:“一母所生的兄弟,怎么如此不同,长得矮不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我真是命苦嫁给了他!这个武松看起来这么壮健,可以叫他搬来我家住,也许是一段新的姻缘了。”

于是,金莲瞬间满脸堆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刻意的讨好,柔声软嗓地问道:“叔叔你如今在哪里住?每天的饭是谁在做?”

她的语气轻柔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好奇。

女子主动向男子询问这般生活琐事,本就是有些不合常理的。这简单的两句问话,实则蕴含着金莲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波动。也许她是在借关心之名,试图拉近与武松的距离;又或许是在试探武松的生活状况,为后续的行为埋下伏笔。

武松道:“武二刚当了都头,别处住着不方便,随便在县里找了个地方,每天有两个土兵服侍做饭。”

金莲趁机说道:

“叔叔怎么不搬来家里住?省的县里的土兵服侍做饭不好吃。一家人住在一起早晚也要吃饭,也就多一双筷子,也方便些。就是奴家亲自给叔叔做饭吃,也干净。”

武松连忙作揖:“多谢嫂嫂。”

金莲又试探地问他:“难道别处有婶婶?可请来见见。”

武松答:“武二并没有娶妻。”

金莲心中暗喜,又问了武松的年龄和原来的住处。武松皆如实告知。

随后,金莲更进一步,向武松诉说武大性格懦弱,常受人欺负,这才到处搬家,若他是个身强力壮的,那该多好。

武松只好出言安慰:“家兄不惹祸,免得嫂嫂担忧。”

正说着,武大买了些肉菜果饼回到家。他上楼来,叫道:“金莲,你快下来。”

潘金莲边起身,边对着武松抱怨道:“你看那不懂事的!叔叔在这无人服侍,却让我下去。”

说完又下楼对武大喊道:“怎么不去隔壁请王乾娘来安排?”

武大又马上去请了隔壁王婆来。安排了一桌鱼肉果菜点心,搬到二楼上来。

武大叫潘金莲坐了主位,武松在对面的席位,武大坐在末座。三人坐下后,武大又忙着斟酒。

潘金莲拿起酒杯对武松说:“叔叔不要怪罪,没有什么可以招待的,这杯酒给你赔个不是了。”

武松道:“感谢嫂嫂,不要这样说。”

武大一心只顾着上下不停地斟酒,而金莲则是笑容可掬,她的目光紧紧地锁定着武松,嘴里左一句“叔叔喝酒”,右一句“叔叔吃菜”,声音甜腻得如同浸了蜜一般。

她不停地拣着桌上最好的菜肴,小心翼翼地递到武松的碗里来,那动作轻柔而又殷勤。

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潘金莲当做亲嫂嫂相待。谁知这女人怀揣着一片勾引之心。

且看潘金莲,刻意陪武松饮了数杯酒,那一双眼眸,毫无掩饰地直直盯着武松,目光中似有难以言喻的炽热与渴望。武松面对这般直白露骨的注视,心中尴尬窘迫,无奈之下只好低垂了头,试图避开那令人不安的目光。

他们就这般喝了好一会儿,然而酒终究是喝完了。武松心中知晓,此地不宜久留,于是便决然起身。

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越界的举动是极为不妥的。从传统礼教的角度来看,妇人的行为已然违背了妇德的规范。而武松,作为一个正直且坚守道义的人,自然是难以接受这种不当的示好。

武大说:“二哥要是没事,再喝几杯吧。”

武松道:“麻烦了,我下次再来看望哥哥嫂嫂吧。”

武大郎和潘金莲把武松送出门外,金莲脸上带着殷切的神情,便迫不及待地说道:“叔叔要是能上点心,就搬来家里住。您想想,咱们可是亲如一家的骨肉至亲,您在外独自居住,传出去难免让人说三道四,我们两口子也会因此被别人笑话。亲兄弟不比别人呐,您搬过来,咱们相互有个照应,一家人热热闹闹、和和睦睦的多好。而且您搬来住,也能给我们争口气,这对大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妇人便说:“叔叔要是上心就搬来家里住,若是不搬来,我们两口子也会被别人笑话。亲兄弟不比别人,给我们争口气,也是好处。”

武松听闻潘金莲所言,神色郑重,抱拳道:“既然是嫂嫂如此厚意,盛情难却,那小弟今晚便将行李取来。”

潘金莲听闻武松应下,脸上顿时绽放出如花般的笑容,娇声道:“奴这里等着呢!”那声音柔媚婉转,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欣喜。

作者有话说:

在《金瓶梅》这部明代小说中,潘金莲与武松、武大郎的关系是故事的核心之一。

潘金莲初次见到武松时,她那看似轻描淡写却又饱含深意的问话,以及毫不掩饰、明目张胆的勾引行为,皆令人印象深刻。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仿佛都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欲望与野心。比如,她娇声细语地询问武松的近况,目光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倾慕;又或者故意在武松面前展现自己的妩媚姿态,试图吸引他的注意。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为大胆的,因为女性被期望保持矜持和顺从。潘金莲的行为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一种挑战,也反映了她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和对现状的不满。她的这种大胆和心机,使她在故事中成为一个复杂且引人注目的角色。

而她对武大郎的嫌弃和傲慢态度,则更是将其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武大郎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潘金莲对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尊重与关爱,反而处处流露着鄙夷和不屑。

武大郎的平凡如同世间无数的普通人,没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只是默默地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他的无奈令人心生怜悯,命运的不公让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能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前行。

潘金莲常常在言语上对武大郎冷嘲热讽,行动上更是对他的诉求置若罔闻。潘金莲对他的不满不仅源于外貌,更源于他无法满足她的物质和情感需求。她的这种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女性往往被迫接受不如意的婚姻,而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潘金莲的嫌弃和傲慢,实际上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

武松在《金瓶梅》中则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男性形象。他英勇无畏,仿佛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将,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正直善良,内心坚守着正义的底线,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熠熠生辉。

面对潘金莲的勾引,他丝毫不为所动。潘金莲使出浑身解数,百般诱惑,而武松却如钢铁般坚定,不为所惑。他的目光中只有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斥责和厌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例如,当潘金莲试图以言语暗示时,武松严词拒绝,毫不留情。

他的这种坚决的态度不仅充分体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更是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性气概的殷切期待。在那个时代,男性被期望具备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和对伦理道德的坚守。

总的来说,潘金莲、武松和武大郎的人物个性在《金瓶梅》中得到了深刻的刻画。潘金莲的大胆和心机,武松的正直和坚定,以及武大郎的平凡和无奈,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这些人物,作者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