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白刃格斗王李仕亮:热血铸就的抗战传奇

三水寿看历史 2025-02-27 20:24:53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志士。其中,那些在白刃战中与日寇近身搏杀的勇士,以其非凡的胆略、炽热的血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尤为令人肃然起敬。毕竟,白刃战是在咫尺之间的生死较量,每一次挥刀刺枪,都彰显着战士们捍卫家国的坚定决心。

不得不承认,在抗战时期,整体而言,中国军队的拼刺水平相较于日军存在一定差距。聂荣臻元帅曾公开撰文详述过这一情况。一方面,日军武器先进,其刺刀质量上乘;另一方面,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军,向来极为重视近距离搏杀,训练也更为专业系统。而八路军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多是出于无奈之举,或是为节省宝贵的子弹。

即便面临如此艰难的处境,英勇的八路军将士们仍屡次在白刃战中与日军展开殊死较量,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也诞生了众多白刃格斗英雄。声名远扬的八路军 “活吕布” 吕俊生,在一次肉搏战中,以凌厉之势刺死 27 个鬼子,成为令日寇胆寒的存在。而本文的主人公李仕亮,同样战功赫赫,他身经数十次与日寇的白刃战,亲手斩杀鬼子 100 多名,堪称八路军白刃格斗之王,还曾荣获刘伯承司令亲授锦旗的至高荣誉。

“处女刺”,血性初绽破敌胆

1919 年,李仕亮出生于陕西绥德。绥德,这片土地以盛产美男子而闻名,李仕亮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身材挺拔,身姿矫健,浓眉大眼,鼻正口方,面容英俊。若生于和平年代,凭借其出众的外貌,或许会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岁月,他早早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征程。

14 岁时,李仕亮便加入了儿童团,开启了他的革命启蒙之路;15 岁,他毅然投身红军,追随刘志丹等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与信念,在革命的浪潮中奋勇前行;17 岁,他在红 25 军 75 师 203 团 3 连光荣入党,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18 岁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满怀热血与激情的李仕亮被编入八路军 115 师 688 团 1 营 3 连,自此,这位年轻的战士在抗日战场上开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彼时的八路军,因装备简陋,常被外界戏称为 “土八路”。尽管为了共同抗日,国共实现合作,八路军纳入 “国民革命军” 正规编制,但在武器装备方面,与国民党部队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弹药严重匮乏。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八路军常常因弹药不足,不得不选择与敌人进行近身 “肉搏”。

在白刃战中,八路军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中 “硬件”—— 刺刀的劣势尤为明显。不仅是八路军,就连国民党中央军的拼刺步枪,相较于日军的三八大盖,都要短上 10 多厘米,而且在质量上也远不及日军刺刀。有资料显示,当时八路军 120 师真正用于拼刺的刺刀仅有 117 把,129 师更是不足 100 把,其余战士只能手持普通的大刀、长矛或红缨枪等简陋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然而,困难吓不倒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战胜敌人,中国军人喊出了 “必须有刺刀 30 米内见红的能力” 这一豪迈誓言。为了提升拼刺能力,八路军战士们投入了极其艰苦的训练。李仕亮在训练中,不仅能吃苦耐劳,还善于思考,钻研战术技巧。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在众多战士中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出色的拼刺高手。实际上,李仕亮天生就是当兵的好苗子,早在他第一次与日军作战时,就凭借一颗手榴弹炸死了四个鬼子,初露锋芒。

1939 年,20 岁的李仕亮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这一年 5 月的一天,李仕亮所在部队行军至河南滑县的乌龙镇,夜晚便在镇上安营扎寨。然而,第二天黎明前,在那最黑暗的时刻,危险悄然降临。

一直保持高度警觉的副排长李仕亮,突然接到哨兵火急火燎的报告:“李排长,前方发现大量鬼子!” 李仕亮心中猛地一惊,迅速起身查看。在月黑风高的夜色中,果然看到一队鬼子兵正朝着这边快速逼近。

“小日本,竟敢玩偷袭!” 李仕亮正准备向连长汇报情况,却听到连长一声怒吼:“同志们,给我杀!” 原来连长也已得知敌情。

然而,此时时间紧迫,鬼子已经迅速冲进村子,双方尚未交火几轮,便已短兵相接,近在咫尺。无奈之下,只能展开肉搏战!

“上刺刀!” 连长再次发出响亮的命令。

这是李仕亮生平第一次参加拼刺刀战斗,心中难免涌起一丝紧张。尽管平日里训练十分认真刻苦,但真正面对实战,面对凶狠残暴的日军,他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就在他稍稍犹豫之际,一个鬼子已经如恶狼般冲到他面前。

鬼子毫不留情,手中的刺刀猛地刺向李仕亮。李仕亮躲避不及,小腹被狠狠刺中,顿时一阵火辣辣的剧痛袭来。

“奶奶的,小日本,够狠!” 这一刺,不仅让李仕亮瞬间从紧张中清醒过来,更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热血与斗志。他全然不顾自己的伤痛,迅速挥动手中的刺刀,朝着对方狠狠地回刺过去。此刻,他脑海中只有平日训练的动作,也不管眼前的敌人是不是训练用的稻草人。嘿,这一枪刺得恰到好处,刺刀精准地扎进了鬼子的胸口。

“噗通” 一声,鬼子应声倒地。李仕亮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里早已满是汗水。第一次亲手刺死一个活生生的敌人,而非训练用的稻草人,紧张是在所难免的。但他的心中,也涌起了一阵难以言喻的得意。

然而,李仕亮还没来得及调整情绪,另一个鬼子端着刺刀,一边嗷嗷大叫着,一边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

“嘿嘿,找死!” 李仕亮毫无惧色,带着刚刚干掉第一个鬼子的余威,挥舞着刺刀,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此时的李仕亮,信心满满,因为他已经成功击杀了一个鬼子,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反观第二个鬼子,虽然表面上叫得凶狠,实则内心虚张声势。果然,仅仅过了两个回合,李仕亮便敏锐地抓住了对方的破绽,手中的刺刀如闪电般刺出,“噗嗤” 一声,直接刺进了鬼子的腹部。李仕亮顺势将刺刀上下一划,鬼子的肠子瞬间流出一截,当场毙命,“噗通” 一声倒在地上。

连斩两个鬼子,李仕亮的信心空前高涨:“呵呵,小鬼子也不过如此!什么武士道精神,简直就是狗屁!”

紧接着,第三个鬼子冲了上来。李仕亮刚一交手,便察觉到这个鬼子有些棘手,是个硬茬子。他心中暗自提醒自己:“得小心应对!”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难分高下。此时,两人的刺刀绞在了一起,李仕亮的刺刀在上,鬼子的在下,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李仕亮用力往下压,鬼子则拼命向上挑。

二人僵持不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仕亮渐渐感到不妙:“这鬼子的臂力还真不小!我可不能跟他这么耗下去,比拼臂力可不是我的强项!”

李仕亮向来善于运用智慧打仗,他果断改变策略,突然将手中的枪向后一撤,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手用枪托迅猛地砸向对方的脑袋。慌乱之中,鬼子急忙向后闪躲,李仕亮的枪托虽然没有砸中鬼子的脑袋,但却狠狠地砸在了他的颈部。颈部是人体极为脆弱的部位,这一砸,瞬间皮开肉绽,一股鲜血 “蹭” 地喷射出来。

脖子被砸断,鬼子连一声呻吟都来不及发出,便当场气绝身亡。

在这场激烈的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尽管在兵力数量上,八路军占据优势,日军仅有 100 多人,但八路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带队的副营长、连长以及一位排长都英勇牺牲。副排长李仕亮也身负重伤,小腹被刺后,由于战斗激烈,未能及时包扎,导致肠子流出。经过紧急抢救,李仕亮在病床上休养了一个多月,才逐渐康复。

无论如何,李仕亮在首次白刃战中,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实力,成功杀敌三人,这一战绩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收获,不仅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欣慰,更赋予了他无比坚定的自信。

32 颗手榴弹,攻坚破敌显神威

1942 年 3 月,时任副连长的李仕亮率部投身于辽县(今左权县)七里店战斗。这无疑是一场异常艰难的硬仗,因为敌人在此处修筑了一座极为坚固的碉堡。这座碉堡由一座土寨子改建而成,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碉堡外,有一个排的伪军负责把守,而日军则驻扎在寨子内部。此前,八路军多次发起进攻,均未能攻克这座碉堡,最终,攻坚的重任落到了李仕亮所在的部队肩上。

夜幕降临,李仕亮带领 3 个排长,巧妙地利用敌人发射照明弹和使用探照灯的间隙,小心翼翼地潜伏到离碉堡仅 15 米的土坎下。李仕亮仔细观察,摸清了碉堡上敌人的火力配备情况后,迅速给各排长分配了封锁敌人火力的任务。同时,他还抽出两个班的兵力,埋伏在公路边,以防敌人增援。而李仕亮自己,则身先士卒,亲自带领 13 名突击队员,向敌人的堡垒发起主攻。

在我方火力的有力掩护下,李仕亮等人扛起云梯,奋勇冲向敌人的碉堡。他们迅速冲过铁丝网,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自古以来,攻城作战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云梯刚架好,8 班的班长便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冲了上去。然而,他还没爬多高,就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不能退缩!” 李仕亮咬了咬牙,毅然踏上了云梯。他冒着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以惊人的速度向上攀爬,并迅速将一颗手榴弹用力扔进了寨子里。

此时,战士们也纷纷跟上,一个接一个地顺着云梯往上爬。大家迅速拧开手榴弹尾部的盖子,依次传递给最上端的李仕亮。李仕亮接过手榴弹,便朝着寨子里奋力猛丢。他一口气连续甩出 32 颗手榴弹,强大的爆炸威力终于迫使寨子里的鬼子节节败退。

李仕亮抓住战机,带领战士们一鼓作气跳进寨子,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紧接着,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近距离肉搏战。李仕亮手持刺刀,犹如猛虎下山,在敌群中左冲右突,见敌就杀。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八路军最终大获全胜。除了 7 名鬼子被俘外,其余日军全部被歼灭。天亮后,打扫战场时,只见日军的残肢断臂散落一地,血水染红了大地,可见昨夜战斗的惨烈程度。此役,李仕亮所部还成功收缴敌军枪支 30 多支,弹药 10 多箱,因表现出色,受到了团里的高度表彰。

李仕亮因其英勇无畏的表现,深受上级重视。团长欧志富(后来成为广州军区副司令,被授予少将军衔)亲自向他传授作战经验:“小李子啊,作为一名指挥官,不仅要有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更要有智谋和策略,这样才能赢得更大的胜利!”

受到团长的启发,李仕亮开始认真研读兵书,钻研各种战术计谋,对连环计、疑兵计、调虎离山、诱敌深入等策略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而接下来的一次战斗,便是他运用智谋取胜的经典战例。

乔装打扮,妙计破敌传佳话

1943 年春季,日寇频繁到农村进行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破坏了农民的春耕生产。此时,身为连长的李仕亮,率领部队在反扫荡斗争中屡立战功。在辽县二区保卫春耕的战斗中,他巧妙运用连环计,打死打伤鬼子 30 多名,还成功击毙一名日军队长。而他这次通过调虎离山、乔装打扮破敌的战斗,更是被大家广为传颂,成为一段佳话。

一天,李仕亮接到侦察兵的报告,得知有 8 个伪军从日军炮楼里出来,似乎要执行某项任务。李仕亮立刻带领一个班的兵力,迅速下山埋伏起来。当伪军逐渐走近时,八路军战士们如神兵天降,一通勇猛冲杀,当场击毙 4 名伪军,随后又俘虏了 2 人。还剩下两名伪军,李仕亮故意放他们逃回了炮楼。

李仕亮此举,实则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找来之前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拼凑出几套日本军装。但数量不够,他又找来几件黄绿色的衣服,仿照日军军装的样式进行改制。当时,日本军装的帽子上有黄五角星,衣领上配有红色领章。李仕亮灵机一动,找来一些日军丢弃的铁皮罐头瓶(里面是黄色的),将其剪成五角星形状,粘在帽子上;又找来红布,剪成领章模样,经过一番精心制作,成功仿造出了一些日本军服。

当天晚上,八路军战士们穿上这些仿制的日本军服,在团部日语翻译韩祥的耐心指导下,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彩排,力求每个细节都做到逼真。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敌人上钩。

第二天凌晨,日军果然中计,前来报复。他们出动了 50 多人,悄悄埋伏在曹厅沟路边的山坡上。

李仕亮也带领 40 多名战士,佯装撤出村子,转移到曹厅沟对面的山坡上埋伏起来。一切布置妥当后,李仕亮乔装打扮成日军少佐,大摇大摆地带着十多个假扮的日本兵,缓缓走下山坡。翻译韩祥用流利的日语向前方高声喊道:“唉,让你们队长过来讲话!”

敌人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是一个陷阱,鬼子小队长乖乖地朝着这边走来,与韩祥开始交谈。事先埋伏在小山包背后的日本兵,看到队长前去交涉,也都放松了警惕,纷纷从藏身之处走了出来。他们一个个懒洋洋地聚集在山头,有的坐着,有的躺着,完全没有了战斗的警觉。

趁着韩祥与鬼子小队长东拉西扯、分散其注意力的时候,李仕亮眼疾手快,迅速拔出手枪,对准鬼子队长扣动扳机。“砰” 的一声,鬼子队长应声倒地。几乎与此同时,八路军的两挺机枪、几十条步枪一齐开火,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毫无防备的日军。在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下,日军瞬间大乱,片刻之间,就有 30 多人被击毙。其余日军见势不妙,无心恋战,纷纷抱头鼠窜。此战,八路军大获全胜,仅两名战士受了轻伤。

刘伯承司令得知此事后,对李仕亮的机智勇敢赞赏有加,十分兴奋。不久之后,八路军太行军区在山西塞县召开英模大会,刘伯承司令亲自将一面红旗赠送给李仕亮,红旗上赫然写着 “杀敌英雄李仕亮” 几个大字。

李仕亮妙计破敌的事迹迅速传开,成为大家口中的美谈。八路军太行军区还专门将这一仗编排成话剧,在各地巡回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抗日斗志,激励着更多的战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解甲归田,英雄传奇永流传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李仕亮表现极为突出。他身经数十次白刃战,据统计,在这些近身肉搏的战斗中,他亲手杀死的鬼子超过 100 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八路军白刃战格斗之王。凭借如此卓越的战功,李仕亮荣获了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类第一名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李仕亮却选择了 “解甲归田”。这是为何呢?原来,在长期的战斗中,他受伤实在太多了。在白刃战中,他那勇往直前、不顾一切的战斗作风,让他的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

第一次白刃战,他虽然成功杀死 3 名鬼子,但自己的小腹却遭受了重伤;此后,他又经历了五次较为严重的负伤。例如,1940 年 4 月,李仕亮所在部队被日军围困,在突围过程中,他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肾部;1943 年夏,李仕亮亲自前往前线侦察敌情,为保卫群众夏收做准备,却被日军的子弹击中颈部,险些丢了性命……

总之,李仕亮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身上留下了 9 处明显的伤疤,头部更是有一块弹片永远无法取出,一直留在体内。最终,在 1944 年的一次重伤之后,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劝说他 “解甲归田”,到地方工作。尽管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李仕亮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含着热泪,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战场。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