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烦请您轻点一下“关注”。如此一来,既便于您展开讨论和分享,又可为您赋予别样的参与体验,在此诚谢您的支持!
2025年2月10日上午10点,武汉武昌殡仪馆被肃穆与悲痛笼罩。
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者 —— 黄旭华院士的追悼送别仪式在此举行,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这位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 “中国核潜艇之父”。
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无尽的敬意与哀思,尤其是那令人泪目的一处落款,还有老伴和女儿悲痛的神情,无不揪着人们的心。
仪式现场,黄旭华院士静静地安卧在鲜花翠柏的簇拥之中,鲜艳的党旗覆盖着他的身躯,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而在众多的吊唁物品里,“核潜艇 36 棵青松敬” 这一落款格外醒目,瞬间戳中了在场所有人的泪点。
这 “核潜艇 36 棵青松”,可不是普通的称呼,他们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潜核潜艇员的统称。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核潜艇事业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他们如同深海中的礁石,默默坚守,隐姓埋名。
一旦投身其中,便与外界隔绝,哪怕是犯了错,在里面打扫卫生,也不能踏出工作区域半步。
他们的家人,包括父母,都对他们的工作一无所知。
即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也只能一辈子做无名英雄。
每次出海执行任务,他们都如同踏上未知的征程,生死未卜,所以每次出海前都会写好遗书,因为他们深知,这一去或许就再也回不来了。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怀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对使命的担当,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让我国在当时一穷二白、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仅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 “就算用一万年也要造成核潜艇” 的宏伟誓言。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什么叫做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惜牺牲一切。
大家想想,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的呢?
如果换做是你,又是否有勇气做出同样的选择呢?
在追悼会现场,有两位身影格外令人动容。
黄旭华院士的老伴李世英奶奶,已九十多岁高龄,因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由大女儿缓缓推着。
她眼中噙满泪水,神情悲戚,与前来送别的黄旭华院士的老同事、自发赶来的群众以及各界人士一一握手,接受大家对老伴的沉痛吊唁。
她不停地说着 “谢谢”,那谦卑的模样,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女性的高尚品质。
李世英奶奶与黄旭华院士携手走过了 69 个春秋,这 69 年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
如今,老伴的离去,对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而站在她身后的大女儿黄海燕,看到母亲悲痛的样子,也忍不住落泪。
黄海燕和父亲长得极为相像,小时候,她一年中有十个月都见不到父亲。
尽管聚少离多,但父亲一直是她心中的灯塔,是她崇拜的榜样。
受父亲的影响,她也投身于核潜艇相关工作,将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的接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信很多人也都受到过长辈的影响,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为长辈的榜样作用,而选择了自己的职业或者人生方向呢?
黄旭华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他的功绩,山河为之铭记;他的奉献,日月为之见证。
他那句 “此生属于中国!此生属于核潜艇!” 的誓言,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黄旭华院士,您一路走好,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对于黄旭华院士的一生,大家还有哪些深刻的感悟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