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暑假开始,当众多大学生选择回家休息或外出旅游时,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们组成18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五邑乡村社区和村小,开展别开生面的“行走的侨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该系列活动不仅为乡村及孩子们送去文化教育与贴身服务,更让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侨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1“向阳而行,桔无止境”突击队
图2“侨梦芝途”突击队
深入侨乡的田间地头 到潮连芝山社区送教
近年来,在“中国侨都”——江门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下称“人文教育学院”)正通过独特的“侨文化+”实践,致力于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依托学院“文心侨苑”平台,通过创意十足的“侨文化+”系列活动,成功打造了四大育人矩阵:“侨文化+课堂”“侨文化+实践”“侨文化+学风”和“侨文化+服务”。四大矩阵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侨文化育人体系。
“侨文化+课堂”:课程思政新实践
人文教育学院巧妙地将侨乡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引导同学们通过深情吟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无负今日》等侨乡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侨胞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音乐课堂上,老师们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歌曲《恩情》《心中的红船》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传策课堂上,老师们更是独具匠心,将侨乡的非遗文化与传统村落作为教学案例,让同学们进行创意策划和视频制作与运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播侨乡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3同学们作省级非遗“东艺宫灯”活动策划汇报
“侨文化+实践”:实地感悟侨乡情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亲身感受侨乡文化的深厚底蕴,人文教育学院以“文化引领、思政铸魂、实践育人”为理念,精心策划了“行走的侨文化”系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得以走出校园,踏入侨乡的传统村落、华侨故居等历史文化圣地,实地探访并深入交流。在台山斗山镇浮月村,同学们深入乡村调研,倾听着当地长者讲述华侨们跨越重洋、历尽艰辛的创业历程。这些故事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华侨们的奋斗精神,也让他们对侨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开平自力村碉楼群,同学们凝视着高耸的碉楼,想象着当年华侨们在海外奋斗的艰难与顽强,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在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师生们向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被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事迹深深感动,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江山的历史自觉。
图4学院师生参观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
“侨文化+学风”:文化育人新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教育学院十分注重课内与课外的协同联动,积极探索并实践侨文化育人的新模式。通过搭建“侨乡红色文化+党团学社”“侨乡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侨乡名人文化+专业思政”“侨乡海洋文化+创新创业”等四大育人模块,将侨乡文化元素融入学风建设各环节。其中“侨乡红色文化+党团学社”将侨乡红色资源与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以及社团的活动紧密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侨乡红色文化8+1”系列活动。此外,学院还结合侨文化育人模式,举行了侨乡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与讲座,设置“侨乡名人”“榜样的力量”等宣传专栏,开展侨文化育人活动报道,促进了勤学苦练、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学风形成。
图5学院举行“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
“侨文化+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
人文教育学院加强“政校地”合作,主动发挥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优势,引导广大师生将科研课题写在侨乡大地上,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教育学院宋旭民老师应邀担任《五邑乡情》主编,为开平侨村(镇)的侨刊乡讯办刊人员开展专题系列培训,助力“侨都赋能”工程;并在蓬江区丹灶村的德循林公祠开设“蓝瓦讲堂”,举行“五邑非遗”系列讲座,为村民普及非遗保护与传承知识。人文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娅到棠下镇良溪古村开展榕树底下的音乐课,指导师生及村民学唱侨乡本土原创歌曲。李丹老师深入企业,为中车广东公司送上“梁启超先生家风家训的故事”专题讲座,推进侨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侨乡大地,考察调研乡村文化振兴,为古村落保育发展、非遗项目申报出谋献策,积极为地方发展撰写咨询报告,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图6李丹老师为中车广东公司开展家风教育专题讲座
(文/图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杨海涛 江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