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很多人物都不是他的本来面目,比如蜀汉大将魏延。
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入了迷,认为诸葛亮一直在制约魏延,其实非也。魏延勇略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能与魏延匹敌者几无其人。历史上蜀国是只有4个人被受封虎将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连赵云都是三国演义补上去的,要不是魏延死的不太好看,估计就改成6虎了。就能力来说,魏延并不差于他们,在伯仲之间。
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
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灭三族的悲惨后果。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因为蜀国后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可以用,五虎上将基本上都死光了,而魏延是文武全才,诸葛亮也不可能为了个人原因,放弃这么一员虎将。加上魏延在蜀国位高权重,还提出了“子午谷之计”,自己对于打败魏国还是有信心的,他怎么会造反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魏延的死对头杨仪。杨仪式诸葛亮的亲信,地位一步步上升,常以诸葛亮的名义发号施令,让魏延有点不爽。他们经常发生争吵,就是在战场上,也不甘示弱,而杨仪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挑拨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
再铁的关系,也经不住多次的挑拨,诸葛亮去世时,魏延并没有在身边,留下了两条遗嘱,第一,在自己死后,秘不发丧,由杨仪指挥,向汉中撤退。第二,让魏延断后,军便自发,意思就是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那就不要管它了,就对自行撤退。可以看出,诸葛亮根本没有杀魏延的决心。
杨仪非常了解对手魏延,知道他骄傲,便在战场上故意激怒他,最终才导致魏延做出烧栈道的行径,违背了诸葛亮的遗令,被杨仪抓住把柄,诬陷成了造反,遣马岱斩之,还把魏延的家人诛三族。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当属建兴八年率部与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耀之战。这一战魏延以少胜多,在阳溪将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战果最辉煌的一役。
反观魏延一生,对蜀汉忠心耿耿,只是他性格刚烈,在诸葛亮死后没有受到重用,才脑门发热,导致了自己下场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