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战争灾难面前,个体命运的卑微

颜威说历史 2022-11-03 18:27:39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他被称之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是俄国历史上少有获得国内和海外一致认可的作家之一。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也有翻译为《人的命运》,小说发表于1957年,这部小说是一部划时代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精品。

故事的主角索科洛夫原本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在索科洛夫看来,天下简直没有比妻子更称心的人了,有时候工作累了对待妻子很粗暴,或者偶尔喝了一次酒醉得不像话,可妻子还是那样体贴他。

两口子越来越亲热,不久他们有了孩子,先是一个儿子,过了几年又生了两个姑娘,从此索科洛夫不再喝酒了,把全部工钱都拿回家去,以后又当了汽车司机,日日夜夜干活,收入很好,三个孩子学习也都很好,生活过得心满意足。

显然,这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幸福家庭的缩影。可是突然到来的战争砸到了这个幸福家庭的头上。

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索科洛夫接到通知书,第三天就上军车。他的妻子送他走到火车站,嘴唇都哭肿了,紧紧抱着丈夫不让他走。可是,国家利益和战争面前,他的丈夫索科洛夫根本没有选择。索科洛夫推开了依依不舍的妻子,毅然走上了战场。

1942年,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承受了极其残酷的折磨。他曾试图逃跑,又被德寇捉住,差点丧命。后来,他利用给一个德国少校开车的机会,俘虏了这个工程师,带着他逃回祖国。

回到祖国后的索科洛夫写信给妻子,像孩子般夸口报告自己的好消息,然而得到的不是妻子的回信,而是妻不幸的消息,他朝夕思念的妻子和女儿早就被德寇的飞机炸死。一个重型炸弹把他家的房子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弹坑。

他忍痛重返前线,跟已经当上炮兵大尉的儿子取得了联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儿子却在对德战争胜利的那天牺牲在前线。

索科洛夫“在远离故乡”的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后复员回来,他仍然当汽车司机。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他收养了这个孩子,孩子也把他当作亲生父亲,两人相依为命。故事结束。

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通过一次次的眼泪,揭示出了索科洛夫一次次徘徊于悲痛的边缘,生命是如此珍贵,又是如此渺小与卑微。他一次次痛失亲人,悲痛不已,他的泪水早已被榨干,内心的绝望和麻木已经使他再也流不出眼泪,在看儿子最后一眼的那一刻,他彻底埋葬了自己的欢乐与希望。

总之,通过索科洛夫悲惨的遭遇,真实再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谴责德国法西斯战争的残暴,战争带给普通人深重的灾难,使苏联人民付出巨大代价。

当然,小说除了对战争的谴责之外,更主要的是书写了一个英雄的诞生。一个人来承受苦难与不幸加诸的旷日持久的身心摧残与折磨,也是英雄行为,后者往往需要更强的意志。

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战争灾难、宏大叙事、国家意志面前,个体生命何等的渺小、何等的微不足道!

战争灾难、国家意志和个人命运

在战争灾难、国家意志、特殊权力时代和极端政治生态面前,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特殊情况和体制。

或许,在一种政治神话伦理和极端一元的体制文化下,我们一再被叮嘱:个体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注重或“夸大”个体意义的做法都是自私可耻的。

在我们看来,“个体”服务于“集体”、让位于“国家意志”、受制于“国家意志”,似乎再天经地义不过了;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对“国家意志”的极端夸大和对“个体”的极端缩小。

国家意志永远先声夺人,不战而胜,永远象征着权威、统摄、全能、无限光荣、庄严与真理,永远匹配垄断、覆盖、替代一切的神话魅力。而可怜的个体则像寒风中哆嗦的驼毛,只能无限地抽搐、萎缩下去,蜷为一粒毫无光泽和尊严的絮团。

个体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被榨干了,“人”也奇怪地消失了。个体尊严、利益、价值、权利、意义……统统消失在一些集体式的政治权力谱系和国家意志中。有限的个体在“无限集体”“全能政治”的阴影下惊人地萎缩。

人往往可以承捱命运的残酷,但却受不了命运的恶意嘲笑和捉弄。一场战争击彻底击溃了一个人普通人内心苦苦支撑着的幻想。最终每个人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渺小,生命被奚落、被忽略、被搁弃、被遗忘、被荒废,命运是如此的捉弄人。

索科洛夫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在战争灾难、国家意志和宏大叙事面前,个体的命运悲剧。一个人,要严肃地活着,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多么不容易啊!

2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