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笔记49:生子当如孙伯符,舍弃才是大魄力

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2025-04-01 21:25:27

行走红尘,人们总是情不自禁被虚名束缚、被财物所累,各种滋滋在意,无数辗转反侧。可时常,那些让我们无比珍视的虚名财物未必就能带给我们喜悦快乐,可能还会因此失去的发展机会,更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意外灾难......

尽管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人性的贪婪和狭隘还是让我们前赴后继,真正能够做到“断舍离”的人凤毛麟角。

唯有大智慧、大英雄方能有魄力放下、有胸襟使之为我所用。

有一个少年做到了!

公元195年,一夜月色当空,寿春袁术的营寨之中,20岁的孙策正在绕庭徘徊,想起英雄非凡的父亲和寄人篱下的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

也许是被他的哭声惊动了,也许早就在等待机会,一人从外而入,大笑曰:

伯符何故如此啊?我与尊父是故交,你有何不决之事,怎么不来找我商量,自己在这儿哭呢?

孙策抬头一看,这人名叫朱治,是父亲昔日的部下——孙策正是当年长沙太守孙坚的长子,当年孙坚被刘表杀死后投奔了袁术,几年来为袁术南征北战,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智慧。

孙策知道朱治是自己人,便推心置腹:我恨我不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所以痛哭。

这时,又有袁绍谋士吕范来了。吕范对孙策十分看好,早已决定追随这个少年英雄。

三人商议,朱治建议孙策,可向袁术借兵往江东,假装为他征战,趁机开拓自己的地盘。

吕范觉得借兵这个想法很好,但借兵如借钱,大多数都有去无还,精明又小气的袁术能答应吗?

孙策道,我有办法让袁术答应。我手中有父亲留给我的传国玉玺,我以此为质,袁术必然同意借兵!

啊,传国玉玺,那是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与天命的无价之宝,便是一个普通人听到都忍不住怦然心动,何况那一个个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军阀?

当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就是为了藏匿传国玉玺,不惜当众发下毒誓,诅咒自己——而后不久,竟真的死于刀剑之下。这玉玺,可以说,是孙坚用毒誓、信誉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得之如此不易,主动放弃更加艰难——最难过的是心理这一关。

但孙策年纪轻轻,却比父亲更有胸襟和魄力。

他已经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传国玉玺固然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是无价之财富,但没有强大实力的支撑,它不仅毫无意义,还是巨大的负担,被人人觊觎,反而招灾惹祸。

还不如拿它换点有用的兵马呢,如此,父亲付出的代价才更有价值。

第二天,孙策跟袁术说了请求,想以传国玉玺为抵押,借兵去救舅父和家眷。

袁术大喜过望。当然,他还是假意表示,我不是要你的玉玺,就是替你保管而已,等你得胜归来再还给你。

随即,袁术慷慨将三千人马交给孙策,还主动表奏他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给他升了官。

孙策就凭着这三千人马和自己的英勇善战,在父亲旧部程普、黄盖、韩当,好友周瑜、吕范等人的协助下,在短短两三年间就打败各路军阀和地方豪强,实力不断增强,很快就控制了江东六郡,从此割据一方、封侯称霸,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十多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兵南下攻吴,眼见孙权麾下军容严整、将士用命,曾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是没见过孙策的胸襟气质、英姿风采啊,否则他更应该感慨“生子当如孙伯符”了!

当然,了不起的孙策也有他的致命问题,才致使他在霸业初成之际,意外英年早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