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誓,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契约或政治宣言,笼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
洛水之誓看似一共出现了两次,但却凭着不高的出场率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只不过,这两次出现造成的影响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
司马懿作为后来者,在自己抢班夺权即将失败之际,学起了前任用上了洛水之誓,但他却没有遵从誓言,反而打破传统。
虽然,最后的斗争司马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立了晋朝统治的根基,可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了封建社会整个过程。
更为严重的是,司马懿单凭一个人的行动,对中国的道德体系发起了致命的攻击,造成的恶劣后果,给后世英雄好汉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与苦楚。
要想了解司马懿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就必须弄清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洛水之誓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洛水之誓的由来
在周易和尚书当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洛水的故事。
传闻,洛水之中有一只年岁已高的神龟,他常它年生活在洛水之中。当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到达洛水时,这只神龟将洛书交由了伏羲氏。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周易、尚书这两本巨著把洛水、伏羲氏,以及洛书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也把洛水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使得洛水、洛神在封建社会当中有着至高的统治与影响地位。
曹植所写的洛神赋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曹植的文学功底以外,还在于洛神的影响力。
洛神顾名思义就是洛水之神,它的存在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毕竟,玄学在彼时的封建社会当中有着很深的根基。
从帝王到普通百姓,都将玄学视作个人行为的准则与预言。
因此,洛水之誓被看作是对洛神起誓,一旦做出这种誓言与承诺,任谁都不敢违背洛神的旨意。
历史上首次洛水之誓:守信守诺,成就帝业
首次洛水之誓的创造者、运用者,便是东汉刘秀。
在刘秀统一全国的过程当中,他在洛阳遇到了重大的阻碍,为了收复洛阳城,刘秀想尽了办法。
25年8月,全国统一的形势已经初步明朗,刘秀手下聚集的文臣武将也越来越多,仅仅从河北一地收拢的铜马起义军就高达数10万。
在这样的威势之下,刘秀坚信自己统一全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原本一切顺利的大业,在洛阳遇到了阻碍。
洛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城高墙厚、守将众多的局面。
特别是守将朱鲔与刘秀有杀兄之仇,两人之间的矛盾与仇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刘秀的到来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秀带着几十万的兵将将洛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但一个月下来之后,他没有取得丁点战绩。
反而被洛阳城死死拖住了军队的主力,导致其他方向的战场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刘秀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招降朱鲔,可刘秀的心中清楚自己与哥哥感情很深,这种杀兄之仇又如何能够轻易化解?
招降的结果正如刘秀所料,朱鲔一口回绝了他的请求,并坚决抵抗刘秀。
刘秀没有死等,而是想到了洛神,他指着洛水坚决的起誓,只要朱鲔投降,他一定会善待朱鲔以及全城兵士百姓。
朱鲔看到刘秀的洛水之誓后,没有犹豫,主动走出了洛阳并向刘秀投降。
而刘秀也遵守自己的诺言,终其一生保证了朱鲔的荣华富贵。
这就是历史上首次洛水之誓,它不仅仅帮助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了信守诺言的政治体系。
可没想到的是刘秀建立起来的良好政治氛围,却在司马懿的手中被彻底打破。
司马懿邯郸学步,却重创了中国道德体系
曹魏政权后期,司马懿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凭借着老不死的年龄,几任皇帝都托孤于他。
如此一来,使得司马懿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曹魏政权的影响同样致命。
239年,曹芳登上帝位之后,政治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政,大有限制司马懿权力的意思。
在曹爽与司马懿两人的争斗当中,司马懿逐渐落入下风,曹爽渐渐占据了主动。
可是,司马懿实在太能活了,放眼满朝,虽然也有老臣存在,但像司马懿这种年岁高且又身居高位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249年,不甘心失败的司马懿决定通过政变来重新获得权力,高平陵事件就此发生。
曹魏政权内部本就存在着矛盾,郭太后与曹爽之间就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存在。
司马懿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请来了太后的旨意,对外出祭拜先帝的曹芳、曹爽等人发起了攻击。
这一事变,司马懿可谓搭上了全部的人脉与力量,却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毕竟,皇帝在曹爽的手中,而且曹爽手中的军队实力不亚于司马懿一方。
时间拖得越久,对司马懿越不利,为了避免最糟糕的结局出现,司马懿决定招降曹爽。
司马懿给出的条件:只要曹爽放弃手中的兵权,就确保他的高官厚禄,以及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为了让曹爽相信自己的诚意,司马懿特意学了一次刘秀的洛水之誓。
本还在犹豫不决的曹爽,看到司马懿竟以洛神起誓,并以刘秀自居,所以,也就放下了戒心,交出兵权之后回到了洛阳。
至此,所有人都相信司马懿的诚意,觉得事情应该告一段落。
可没想到的是,曹爽前脚刚回洛阳,司马懿立即组织人手开始屠杀曹氏一族。
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通通安到了曹爽兄弟的头上,曹氏三族被司马懿杀害。
这种做法招来的不仅仅是谩骂与指责,更使得封建社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君臣互信的政治氛围被打破。
信任危机,成为臣子、君臣之间最大的忌讳,哪怕后来李善长、刘伯温都难逃这样的处境。
这些全败司马懿所赐,政治底线在司马一家的手中屡次被打破,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也逐渐崩塌。
现在,洛水之誓同司马懿一样,变成了可笑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