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秦腔面临的困境,有钱人不看戏而看戏的大多是没钱人

舞风云变幻 2024-12-31 22:43:19

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古称西岐与凤翔古称雍城),成熟于秦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侯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在西北地区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西北地区传统戏剧的代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秦腔的发源地?在陕西省?宝鸡的?岐山与?凤翔,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成为西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历史悠久,相较于京剧等其它剧种,应该说是要远久的多。而京剧起源于清代,由徽班和汉调合并而成,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元素,最终形成于道光年间。秦腔对京剧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京剧的唱腔、剧目和表演程式都受到了秦腔的深刻影响。秦腔历史悠久且影响广泛,是与昆曲并列的古老剧种之一,应该说是中国戏剧的鼻祖。

秦腔的基本功归纳为“四功五法”,四功,即是指唱、念、做、打的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舞台上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一个秦腔演员从十岁左右开始学戏,需要十多年的勤学苦练才能有机会登台演员,要想成为角更是难上加难,观众们听到的看到的秦腔名角,不仅仅是经过数十年的勤学苦练,更要有天份,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成为名角的。

改革开放之初,秦腔这们传统的艺术又登上了舞台,又回到了观众中间。在文化匮乏,生活单调的年代,看秦腔成了西北人主要的文化生活。各地陆续恢复和组建了一些秦腔剧团,一时之间任哲中、李爱琴等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星,秦腔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西北人喜爱秦腔,喜欢秦腔的味道。秦腔对演员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的宣泄,对观众来说,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的沐浴。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城镇村落喜闻乐见的剧种,劳累了一天后,少不了要高吼一声秦腔,才能舒筋活血、欢快愉悦。生活中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要唱秦腔、演大戏,秦腔是离西北人生活最近的一种文化。

遗憾的是,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热爱秦腔的渐渐老去,年轻一代的秦腔观众越来越少,秦腔面临着如何在新时期发展的困境。

经常在新媒体上看到秦腔演员参加婚丧嫁娶,乔迁拜寿的场面,其中不乏有知名的演员。据说每场演出多则两三千,少则几百元,只要有人请就去,没有名气的,年轻的演员连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都很少,可见秦腔人挣钱之不易。一个学戏十几年,有幸进入社团的年轻演员,每月工资也就三四千,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说养家了。

今年国庆期间,陕西省的几个著名院团有去甘肃环县的,有去宁夏西吉的,还有去甘肃陇南文县的,这些地方都是偏远地区,好在当地还有浓厚的秦腔氛围。一个剧团近百号人,除了演员,乐队,还有服装、化妆、剧务、灯光、音响等,人数众多,一场本戏就需要三四十人,而演一天也就是几万,最高不超过十万,比起一个歌手唱几分钟拿走几十万,秦腔人真的是不容易。有些县剧团演出一场也就两三千,少则一千,演员自带行李,自带锅灶,住大通铺,蹲在地上化妆,确实非常艰难。

可以看得出来,看秦腔的人大多是没有太多钱,而有钱人却不看戏。喜欢秦腔的大多分布在西北农村,在边远地区,以中老年居多。而在西北地区的城市,剧团精心打造的作品,几十元的票价还卖不完,这让秦腔人情何以堪,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秦腔的表演形式相对陈旧,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秦腔的观众群体在减少,许多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不高,导致秦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资金和人才支持不足也是秦腔发展的一大困境,另一个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植根于农耕时代的乡土戏曲生存与发展普遍面临严峻挑战。

秦腔作为一脉主要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地方剧种,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继续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