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听过“孔融叶梨”“送人一朵玫瑰,手心留香”的故事,也会经常教育孩子懂得分享,帮助他人。在在教导孩子谦让、友善的同时,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帮助孩子建立原则,让哈兹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满足他人的愿望,在什么情况下要坚持自己的边界。
如果孩子在童年只会一味的容忍,却不知道拒绝,那么他就会养成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去迎合他人的习惯。那么他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好老人”。在心理学上,“好老人”,也称为迎合型人格障碍,这种迎合型人格障碍具有很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会导致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同时也会让自己深感痛苦。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说“不呢?
幼儿期: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3岁以前的孩子处于社交冷漠期,这时家长不要逼迫孩子必须跟小朋友玩或必须分享,否则会影响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独处,专注于自我意识的培养。凡是和孩子有关的东西,都先问下他的意见,比如今天想穿哪双鞋子;两款玩具到底更想要哪个....从小让孩子自己做主,他才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才会泰然自若地说“不”,
学龄前期:维护物权意识,快乐分享
3岁以后,孩子开始产生和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情绪理解能力提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建立分享意识。
首先,家长要清楚分享的含义,分享是在不损害个人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违反原则的条件下进行的!分享是一种美德,应该让双方都感到快乐,不要用逼迫、威胁、道德绑架等方式强迫孩子分享,属于孩子的物品,家长应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让其自原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当孩子对他人的物品感兴趣时,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对方交换:在公共场所玩耍时,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排队轮流玩。在这个阶段需要维护好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帮助孩子通过分享收获快乐的同时,也尊重孩子拒绝分享的决定。
学龄期:用好技巧,拒绝与尊重井不冲突
入学后,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父母必须教导孩子帮助他人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
在不损害自己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进行。让孩子知道拒绝同伴的不正当要求。是维护友谊的正当方式。同时,教给孩子一些拒绝技巧: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时,你可以先表示同情,然后表达你的拒绝立场,然后说理由如:“因为我不想违反规则”,“老师不会让我们这样做”.然后提出代替方案或者转移话题。这种委婉的拒绝方式是礼貌的而不失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