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王昌龄有首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去课本解释说,龙城飞将是李广,因为李广籍贯龙城,又有飞将军的绰号。
但这是个天大的错误,龙城飞将,其实是指卫青。龙城之战是西汉对匈奴作战的首胜,也是卫青在汉匈战场上首次亮相。这次战役中,汉朝四路大军,两路全败,一路啥也没干,唯有卫青孤军杀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首数百,粉碎了匈奴不败神话。
如果龙城飞将还有些许歧义的话,那句“不教胡马度阴山”,除了卫青,不做第二人想。阴山就在河套地区北部,翻过阴山,就是偌大河套平原。元朔二年,汉军对匈奴先后发动了两次攻势,卫青率军大败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在这里修建朔方城,迁徙数十万人驻守,把河套平原变成了抗击匈奴的第一线。
龙城之战,李广也参加了,他作为四路统帅之一,率一万骑兵从雁门出发,但却被匈奴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紧急关头,李广夺了一匹马一张弓,边跑边射,这才逃回中原。
但全军覆没,回来也是死罪,汉朝允许花钱赎罪,李广掏了一大笔钱买命,虽然不死,却被削职为民,卫青收复河套的时候,他正在家里闭门思过。所以无论你从那个角度理解,这两句诗指的都是卫青,而不是李广。但为什么后人会闹出这么大误会?根源都出在史记上,因为司马迁把李广吹成了一朵花。
说司马迁吹捧,其实也挺冤枉老先生,因为司马迁本意不是这个,数千年来,读过史记李将军传的人不计其数,但却都没明白真正含义,误会了太史公。太史公写的书,必须用心看,整篇李广传记,都充满诡异味道。
首先,李广传的存在,就很不合规矩。李广被史记单独立传,众所周知,史记以精简著称,短短一本书,自三皇五帝直至汉武。除掉本纪世家,获得列传资格的人不过区区六十多位,无不是历史顶尖人物。而汉武帝时期,被立传的仅有三位,除了李广,就是卫青霍去病,而且卫霍两人还是合并一传。
再看篇名,李将军列传。史记确有用官爵来代替本名的习惯,比如淮阴侯列传,但李广被称为李将军,理由是什么?官职?李广的确做过骁骑将军,但早被剥夺了,一直到他自杀前,他的正式职务只是个郎中令。
以将军代指武人?不要说从来没这个规矩,就是史记也没这个习惯。史记记载了那么多名将,只有李广卫青被称将军,可人家卫青官拜大将军,卫将军之意跟霍骠骑一样,都是用官名代替名字的尊称,李广凭什么用李将军三个字?
我们接着往下聊。表面上,司马迁把李广夸成了一朵花,但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他所有夸李广的地方,转手就给自己推翻。
比如他说李广很受士兵爱戴,但紧接着又写,李广行军,从来不约束军纪,随随便便扎营,只挑选靠近水源的地方,也不派人警戒,只远远安排几个哨兵。士兵为什么爱戴他?因为李广啥都不管,扎营后人人可以自由活动,想干嘛干嘛。
如果说这也叫名将,我能干得比他好十倍,直接宣布放假,光拿钱不干活,士兵肯定更拥护我。可问题是,这不是游山逛水,这是打仗,这样的部队能有战斗力?泱泱五千年历史,你可曾见过任何一个不注重军纪的名将?
是司马迁不懂?非也,他怎可能连这点粗浅道理都不懂。所以他借程不识之口说出了真相:“李将军部队军纪散乱,虽然士卒们很快乐,但一旦遇到敌人袭击,就无法抵御。而我的部队虽然繁杂劳累,但敌人不敢来犯。”
纵观李广交战史,也印证了程不识的判断。李广参与的对匈奴大战役,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第一次准备对匈奴作战,也就是没打起来的马邑之战。既然没打,忽略不提。
第二次是公元前129年的龙城之战,汉朝派出四路大军迎敌,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各率一路。结果大家都知道,公孙敖大败,阵亡超过七成;公孙贺瞎逛了一圈,连敌人面都没见到;李广则是最惨的,全军覆没,自己都被匈奴抓了,唯有卫青一路获得了胜利。
第三次是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起用李广,跟随卫青出征。这也是霍去病的处子战,霍去病率八百骑兵,独闯龙潭,抓了一堆匈奴大官,什么相国当户,还有一群单于的爷爷叔叔,共计2028人,从此冠军侯之名响彻漠北。此战汉军收获颇丰,共计斩获匈奴两万多人,出征将领大部分都被封侯,唯独没有李广,因为不知道他干嘛去了,根本没有记载。
第四次是两年后,公元前121年,这次没有卫青霍去病,汉武帝只委派李广和张骞两人,分率两路出征。对,就是那个西汉形象大使张骞,人家原本是个军人,就因为这仗打糊了,才被迫转行干了外交。
为啥呢?因为张骞迟到了,但只迟到了一天,就这一天时间,已足够匈奴把李广打崩,李广再次全军覆没。他没事,因为张骞是替罪羊,迟到一天也是罪,所以张骞被判了个死罪,博望侯也被剥夺。前面说了,西汉可以出钱赎罪,张骞也花钱买命,从此专注于外交事业,终于名留青史。
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要说汉武帝对李广那是真的宽宏大量,屡战屡败,还是用他,任他为前将军,归卫青统辖。结果大家都知道,李广迷了路,仗都打完了卫青回兵,才碰上沙漠里兜圈的李广。汉朝军功封赏很厚,但追责也很严厉,这次出征,汉武帝本不想用他,是他一再恳求,汉武帝才勉强答应。闹到这个份上,也许李广自己都觉得,实在没脸回去,干脆自杀了。
不算没打起来的马邑之战,李广对匈奴作战共计四次,两次全军覆没,一次迷路,一次无功而返,其实大概率也是迷路了。这样的战绩,任何人都不会好意思归结为运气,甚至李广也不这样想,要不他为啥自杀。
但太史公却非要替他算到运气头上。李广为啥不能封侯,原因是明摆着的,没军功呗。汉制遵照秦例,爵位分成了若干等级,最高叫列侯,其次叫关内侯。这两个合起来,就是俗称的封侯。
获得列侯的要求是,斩首两千,俘虏也算,关内侯则是两百。看起来不高,但还有附加条件。比如必须打胜仗,打输了皇帝也不可能有心情赏你;再比如这个斩获数量,还要减去自己损失,如果你杀一千敌人,付出代价是伤亡两千,再傻的皇帝也不会认为这是赚钱买卖。
所以这些条件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这是汉武帝啊,汉军最强大的时期,甚至称得上世界第一,而且有卫青霍去病这两颗粗得不能再粗的大腿抱,随便混混都蹭不少人头。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只要己方有猛男,自己水平差没关系,跟着混一局下来也不少人头助攻。当时情况也这样,很多人跟着卫青霍去病混,都混到了封侯。比如张骞,就跟着卫青打了一仗,混了个博望侯;再比如李广的从弟李蔡,跟李广一起当的兵,人家脑子灵活,跟着卫青混,也是只打了一仗,就当上了乐安侯。
连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因为李广被削职,只好跟了霍去病,结果也是打了一仗,混了个关内侯。所以李广的情况是,他弟弟他儿子,当兵比他晚,名气没他大,却都封了侯,全家唯独他,胸前没挂军功章。
李广这不叫运气差,是连抢人头都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李广从马邑之战开始,官职就是骁骑将军,率兵出征,麾下人马上万,却连两百个人头都拿不到。这就好像打王者,你吃了全队经济,伤害只打出了1%。打到这份上,除了怪自己菜,还能怪什么?
菜的这么明显,司马迁是假酒喝多了?还是梁二狗附体?为啥还要替他辩解?你要这样理解太史公,那可就太肤浅了。
我们继续往下聊,对于李广为人,太史公也是满口赞誉。比如说李广为人豪爽,有封赏都分给手下,以至于家无余财。
真是这样吗?前面说李广被判死罪,拿钱才买了一条命。汉朝赎罪金额各朝不同,汉惠帝时,只需要六万钱,但到了汉武帝,价格涨到了五十万。西汉金价一直固定,官方汇率,明码标价,一斤金可以换一万钱,也就是说,五十万相当于五十斤金子。
李广薪水多少呢?犯事之前他主要担任太守,太守是个标准两千石官。这个两千石只是代称,并不是真给你发这么多,实际到手差不多1440石。
还是得牵扯到粮价计算,秦汉粮价有句话叫“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意思粮价在这个区间最好,太高大家吃不起,谷贱则伤农。汉武帝时期,刚经过文景之治,粮食是充足的,粮价也很低,基本在三十这个最低线浮动,但我们为了公平,取一个中间值,就按55算。
这50万钱,大概相当于李广六年俸禄多一点,也就是说,李广想买自己的命,得六年不吃不喝,把工资全攒下来。不吃不喝显然不可能,而李广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钱,更说不上家无余财,花钱买命之后,可能真的是家无余财。
五十万真的很多了,要知道太史公也被判过死罪,就是因为拿不出,才受了宫刑。太史公称李广对士兵很好,士兵没水喝他也忍着,士兵没吃饱他绝不动筷子。看起来爱兵如子,但紧接着讲了另一件格格不入的事情。
李广免职的时候,拿打猎消遣,有一天回来晚了,走到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下了。李广随从说:“这是前李将军。”霸陵尉喝了点酒,脾气有点冲,直接顶回去,“现任将军也不许夜间通行,何况前将军。”
霸陵是哪呢,汉文帝陵寝,违抗禁令,夜闯皇陵,这是死罪。霸陵尉虽然说话冲,但却是为李广好,要不然他报上去,李广恐怕还得再掏50万。李广的回应是,不久汉武帝委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借机便把霸陵尉要了过去,一到军中便把他斩了。
豪爽?大气?明明小鸡肚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怎么会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你觉得这有点精神分裂,别急,更分裂的在后面。
汉景帝时期,李广被任命为上谷郡太守,这里是当时汉匈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一年到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李广上任没多久,有一个叫公孙昆邪的人找汉景帝求情:“李将军是国家的人才,特别能打仗。他天天跟匈奴人这么打,我担心国家会失去他,给他挪个地方吧。”
汉景帝是个老好人,这么中二的理由他居然接受了,把李广调到了上郡。上郡上谷郡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上郡在长安城边上,今天的榆林市绥德县。这个公孙昆邪是专门负责对外族事务,基本相当于对匈奴大使。他跟李广有什么交情,为什么要帮他说话,不知道,反正李广从边塞守将一跃而成为拱卫京城的心腹重将,说他跟李广毫无瓜葛,你信不信?
李广运气真的够好了,几任皇帝都很喜欢他。打死几头野兽,汉文帝夸他勇猛;私下收授梁王印绶,汉景帝也不在意,反而升他的官;一向苛刻的汉武帝也是一再给他机会,只是他自己不争气。想想也简单,就以他那个军纪,怎么打胜仗?
说完了所有疑点,应该揭晓谜底了,在此之前,还要说一件事,司马迁为什么被处宫刑?李陵是李广之孙,公元前99年,汉朝再次发兵打匈奴,要说汉武帝是真狠,打匈奴几十年就没停过手,有事没事都去打一通。汉武帝本想派李陵押运粮草,但李陵不愿意,主动要求上战场。
汉武帝明白他什么意思,就说你不肯做别人下属,我理解,但现在没兵可派。李陵回答说,没有骑兵没关系,没有兵也没关系,我只用我这麾下五千步兵,就能直捣匈奴王庭。
这话说得太满了,李陵的悲剧从此刻就种下了,他在路上稍一耽搁,汉武帝就疑心他只会吹牛,李陵只得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向漠北进发。仅仅五千人孤军,还全是步兵,匈奴人当然不肯放过这大好良机,李陵被重重包围,弹尽粮绝后只得投降。
所以说任何时候,话都不能说得太满。消息传到长安,群臣口诛笔伐,唯有司马迁站在李陵这边替他辩护。汉武帝拿不定主意,便派公孙敖率兵北上,把李陵救回来,当面问清楚。
公孙敖却闹了个误会,投降匈奴的汉军里,有个人叫李绪,他投降后死心塌地为匈奴效力,并教习匈奴用兵之法。公孙敖也没弄清楚,只听到一个“李少卿为匈奴练兵”。公孙敖回来一汇报,汉武帝暴怒,立刻处死了李陵全家,并迁怒到司马迁身上,把他定了个诬罔之罪,依律当斩。太史公不像李广那么有钱,只能退而求此次,拿命根子换了条命。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汉匈之间关系也有所缓和,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使者见了李陵,这才知道闹了天大的误会,该死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但这些司马迁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因为他死了,他活着的时候,李陵一直背负着叛国罪名,而他也一直生活在屈辱之下。
所以他只能把满腔激愤发泄到笔上。李陵是叛将,自然不能立传,所以太史公才把李广拔高,单独给他立传。只有李广单独立传,才有机会详细描述李陵案的缘由,借此为自己鸣冤。李将军云云,表面说李广,实则是李陵。
这就造成了李广传在整个史记里,显得非常突兀。太史公一边违心称赞李广,一边又忍不住写下事实,前面夸一句,后面就损一句,他称赞李广的所有优点,又全部悄悄推翻。
李广传最后有这么一段话,白话的意思是,传曰为官者身正,不用下令人们也会执行,身不正,即使下令也没人遵守。这难道说的就是李将军吗?我见李将军谦恭如乡下人,不擅长言语。等到他死的那天,全天下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全都为此而悲伤。是他的忠厚诚实之心打动了士大夫吧。谚语说,桃李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道路。这事虽小,却隐含着大道理啊。
李广是不是不擅长言语,这不知道,但他俩大概率没见过面。所以太史公说李将军云云,你觉得是在说谁?而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是昭然若揭。
桃李即逃李,这话是不是在说,李陵叛逃无法为自己辩解,孰好孰坏自有公论,这件事的真相,终究会像桃李树下的小路,慢慢成型,一点点被揭开。到那时,天下士人一定会对我们俩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悲伤。
(有没有体验到文化人的心机?)......
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