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家电维修平台连续两年被央视“3·15”晚会曝光,暴露出家电维修行业乱收费、小病大修、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啄木鸟的“二进宫”,笔者颇有感触,今天来聊聊一个普通人的“家电自救史”。
一、脆弱的主板,修不如换2017年,笔者花4999元买了一台电视机。一年后,保修期结束没多久,电视机忽然就开不了机了。
电话联系后,官方售后人员未经检测就直接断定了“主板烧毁”,维修费用650元。这个数字几乎恰好是整机价格的13%,巧合到仿佛被精确计算过。
更令人不安的是,售后人员上门更换主板时,当我询问“为何刚过保修期就坏”,对方只含糊回应“电子产品都有概率”。
庆幸的是,新主板一直支撑到了如今。但每次开机时,我都会想起那个荒诞的场景,价值650元的电路板,竟成了维系这台电视生命的唯一筹码。
如果这块主板再坏的话,笔者不会再花650元维修了。
一来,如今同样尺寸的电视机价格已经跌到了2000元出头,维修的性价比变得极其低。二来,七八年过去,官方都不一定有同型号的主板了。
越来越实惠的新品价格、高昂且不确定的维修成本,让“修不如换”逐渐成为了家电领域的新规律。
去年夏天,笔者意外丢失了一个空调遥控器的,于是在路边的空调维修店花30元配了一个万能遥控器。
当时,万能遥控器的确解决了问题,直到凛冬降临才暴露出了异常。每次开启空调后,后需等待30分钟至1小时才能出热风。
当找到空调维修店求助时,迎接笔者的是上了锁的玻璃门,只能拨通门上张贴的手机号。电话那头的师傅详细询问了故障现象和家庭地址,承诺“下午三点前一定到场查看”。但那天笔者从14:50等到19:30,既没等到人影,也没收到任何解释信息。
这个悬而未决的故障,最终被手机里的万能遥控APP意外破解。当笔者用APP开启空调时,热风竟在两分钟内呼啸而出。
原来,不是空调的问题,而是万能遥控器的问题。
最讽刺的是,把这个发现告诉朋友时,对方脱口而出:“还好师傅没来,不然一通乱修不知道又要被宰多少费用了!”醍醐灌顶,维修师傅之所以失联,大概并不是大发慈悲不想“宰我一刀”,而是他根本解决不了空调迟迟不出热风的问题。
这个原本需要专业人员解决的问题,最终被科技时代的“备用方案”化解,却也暴露了维修行业的信任危机。这个行业的弊病已经把老百姓逼迫到不得不成为家电维修领域的多面手。
三、能修自己修,修补了就换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笔者与家电故障的相处模式。此后,面对需要专业维修的家电故障时,笔者总会产生如同面对未知深渊般的焦虑。
如今只要不是贵重电器发生故障,第一反应总是尝试自主维修。
去年,当洗衣机突然停止运转时,笔者甚至将整个机械内脏拆解到零件状态,每个齿轮和电路板都暴露在日光灯下接受检视,直到确认故障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才不得不将这台被解剖过的机器送往废品站。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冰箱制冷系统彻底罢工时,面对怎样都无法启动的压缩机,笔者甚至没有尝试联系维修人员,直接让这台陪伴十年的电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近乎偏执的自我修复尝试与果断放弃的决策循环中,“成为维修多面手”的迫切性与“修不如换”的规律性再一次昭然若揭。
结语这两个被时间标价的故事,拼凑出的是中国家电维修市场的魔幻图景。
官方售后在保修期后化身“精准猎人”,第三方维修则上演“薛定谔的故障诊断”。当维修费用超过电视机残值,消费者被迫在“维修赌局”与“自主突围”间艰难抉择。
这些亲身经历,恰是“315晚会”曝光的行业乱象在个体生命中的具象投射。
当啄木鸟们还在冲刺港股IPO时,每个尝试拧动螺丝的普通人,都在书写新的消费文明史。当专业服务失信于民,普通人终将在瓦砾堆里重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尊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