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培土的方法,东北老农手把手教,长势旺不烂根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肥沃的黑土孕育出众多茁壮的作物,玉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每到玉米生长季,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让大地充满生机。然而,不少种植者尤其是新手,会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像植株长势不佳,根部容易烂根等,而有效的培土措施就像是为玉米开启健康成长大门的一把钥匙。
在东北,许多老农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非常实用的玉米培土方法。玉米培土可不是随便做做的,首先要掌握合适的时机。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到抽雄期进行培土较为合适。玉米拔节期大约是在播种后的25到30天左右,此时玉米植株开始迅速生长,对生长的环境要求更为细致。当进入抽雄期,一般是播种后的70 - 90天左右,这个时期玉米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都需要稳定的根基。
说到培土的高度,这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培土高度大概在3 - 5厘米为宜。如果培土过低,像不到3厘米,比如在2 - 3厘米,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保护根茎的作用,但对于一些强风天气来说,起到的防倒伏效果有限。因为在东北一些地区,夏季偶尔会有较大风力天气,根据气象数据统计,某平原地区夏季平均风力在2 - 3级,阵风可达4 - 5级。这样的风力下,3厘米左右的培土难以完全阻挡玉米倒伏。而如果培土过高,超过5厘米,比如6 - 8厘米,又会影响到玉米根部的透气性。根据实验数据显示,培土超过5厘米后,根部土壤通气性会下降20% - 30%,这会不利于玉米根系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的能力。
培土时土壤的选择和准备很关键。肥沃、疏松的土壤是首选。通常是从玉米地内选择表层肥沃的土壤,这样的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腐殖质含量可控制在1.5% - 2.5%,腐殖质能为玉米根系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像氮元素含量约为0.1% - 0.2%,磷元素含量0.05% - 0.1%,钾元素含量0.08% - 0.15%。将土壤轻轻挖起后再进行培土,能有效改善玉米植株根部的生长环境。
培土的方式也有不同。一种较为科学的培土方式是“内浅外深法”。沿着玉米植株的基部,把沟里的土往玉米基部拢起,内侧培土浅一点约1 - 2厘米,这样不会影响玉米根系内部的生长空间;外侧培土可深达3 - 5厘米,给玉米主茎强有力的支撑,防止倒伏。对比传统的均匀培土,这种培土方式在抗倒伏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据统计,在多风区种植的同样品种玉米,采用传统均匀培土的,倒伏率可能达到10% - 15%,而采用“内浅外深法”培土的,倒伏率可以降低到3% - 5%。
另外,培土后的管理也不容忽视。培土后天气如果比较干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每次浇水量在20 - 30立方米每亩左右,使土壤沉降实,与玉米根系紧密贴合。同时,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东北地区夏季玉米常见病虫害有玉米螟和玉米叶斑病。玉米螟的危害率在未被有效防治时可高达30%左右,通过合理的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可以将危害率控制在5% - 10%。对于叶斑病,初发病时就要及时用药,如百菌清等杀菌剂,可有效提高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保证玉米植株的高效生长。
玉米培土看似是个简单的农事操作,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大大的学问。东北老农这些多年传承的培土方法,是他们在与土地长期的磨合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遵循这些方法,给予玉米适宜的培土时机、高度、方式,再配以合理的管理,能让玉米植株在广袤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收获满满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