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二年(公元221)八月,孙权派遣使节到洛阳,向曹丕称臣。
于是,魏国宫廷内就此发生了一场本可以彻底改变历史进程的大讨论。
朝中群臣大都因为孙权称藩,向皇帝曹丕表示祝贺;被孙权从荆州礼送回来的浩周,更是极力地向曹丕表明孙权是真心归顺,曹丕颇为高兴,唯独侍中刘晔提出了不同建议。
刘晔认定孙权这是假降,他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我们现在没去揍孙权,既没有抢他的地盘、也没有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可他却无缘无故、急急忙忙地就主动跑过来向您称藩,他这是几个意思啊?他这么做,心里一定已经是极其地惶恐不安了。”
“孙权为什么会惶恐不安?因为他此前袭杀了关羽抢占了荆州,刘备肯定会因此大举兴兵报复。而他刚刚占领荆州不久,还远没有能够消除刘备的影响、牢牢控制住局面,此时强敌来犯,内部自然也就会因此而动荡不安。同时,他又害怕陛下也会趁机对他下手,他无论如何也没有实力与陛下和刘备进行双线作战,所以才慌忙前来投靠。”
“他来请求您接纳他,一方面是可以避免陛下可能对他的征伐,进而另一方面又会利用陛下的声威为援,坚定他内部的人心和斗志、同时还可以迷惑和威慑刘备,这是一举两得啊,他这小算盘打的实在太精了!”
刘晔又说,“如今天下虽然一分而三,可陛下却已经掌控了其中八成的地域。刘备和孙权仅仅是各占一州之地而已,他们本应该依仗山河地利的险阻,互为依靠、互相支援共同对抗朝廷,这才是作为弱小一方的生存之道。但是如今他们内部却开始了相互攻伐,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刘晔随即给曹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立刻大举进攻孙权,打响渡江战役。”
他说:“蜀军进攻荆州,孙权必然要调集主力去迎战、御敌于外,那么长江下游沿岸就一定会兵力不足,他大军在前线僵持,我们就直接去进攻他这片守备空虚的腹心之地,在我们和刘备绝对优势兵力的内外夹击之下,江东首尾不能相顾,不出十天半月就一定会灭亡了。”
他最后说:“孙权灭亡之后,蜀国也就变得彻底孤立无援,以一州之地无论如何都难以和朝廷对抗。即便刘备在战争过程中可能会抢占到江东的一半土地,地盘又扩大了,那蜀国也一样不可能久存了。”
“因为江东虽然面积广大,但是开发极为欠缺,人力财力物力都远逊于中原地区,刘备远来,能抢夺到的也只会是一些边远荒蛮之地,于事无补;而陛下占据的却都会是像吴郡、会稽郡这样最核心的富庶地区。”
(刘晔建议进攻江东假想示意图)
曹丕听完刘晔的建议之后,却说:“别人来向我们称臣投降,我们反而要兴兵去讨伐,这就会伤了全天下愿意来归降的人心了。不如,我们接受江东的归降之后,去袭击蜀军后方,配合一下孙权在荆州正面战场的作战,你看怎么样?”
刘晔回答说:“江东腹地与我们近在咫尺,而蜀地离我们却又太远,刘备一旦知道我们去讨伐他了,立刻就会回军,而我军鞭长莫及,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劳师动众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如今刘备怒而兴兵,假如一旦知道我们也要征伐江东,立刻就会想明白江东政权这次必然是要彻底灭亡了,大喜过望之下那他一定会尽全力去猛攻孙权的部队,好在击溃敌军之后去尽量多的抢占地盘,而决不会因此就改弦更张,像十几年前在赤壁那时一样再去联合孙权来和我们作对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这场讨论结束之后,曹丕不但接受了孙权称臣,而且再次不顾刘晔的反对,出人意料地给予了孙权极高的地位和礼遇:拜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这样的操作,可真的就让人看不懂了,明明可以趁机先后消灭孙刘这二个宿敌、一统天下,可他偏偏选择了只作壁上观,还送给了对手这么一份大礼。
曹丕当然不傻,更非庸碌之辈,他考虑的也绝不只是他嘴上说的要做样子给其他还未臣服的势力看这么简单,其实,曹魏帝国此时面临的内外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连年征战,导致徭役赋税繁重不堪,民怨沸腾叛乱叠起;财政枯竭粮食短缺,将士疲惫;而曹丕接受禅让的代汉工作刚刚完成不到一年,朝廷政局依然暗流涌动。
军事上,虽然靠着和孙权达成的交易,勉强击退关羽保住了樊城和襄阳,但此时依然还是陷于跟孙、刘两家同时三条战线对抗的困境之中。
而自家部队的军心却屡屡动摇不安,精锐的徐州兵、青州兵在曹操去世后,竟然就不听调遣立即哗变返乡 ,还能依靠这样的部队如臂使指地去打仗吗?
所以,内部的这些事情,才是曹丕觉得是当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优先去解决、平定、安抚与整合的,攘外还是要先安内。
而孙权在这个时候主动宾服称臣,这样重大的外交胜利,就像瞌睡了就有人立刻给拿来枕头一样,来的太及时了!
这无疑给他这个刚刚开国登基的皇帝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声望,这个威加海内君临天下的雄姿,对震慑宵小 、尽快安定内部整固政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他怎么能拒绝呢,不但不能拒绝,还必须要广为宣传善加利用。
然后,好好看着孙刘这对昔日的盟友拼命互相伤害,自己等着坐收渔翁之利不香吗?
应该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曹丕才会做出了这个他认为是最合理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况且,曹丕同时还给孙权的脖子上套了一副枷锁,要他尽快送世子来洛阳为质子,有了人质在手,他还敢反悔不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局势的发展很快就脱离了曹丕的预计,他还是太过低估了孙权---这个曾经被他老爹称赞不已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黄初二年(公元221)十一月起到黄初三年(公元222)六月的这几个月里,孙权一边不断制造各种借口拖延送质子到洛阳,一边部署重兵在三峡水道出口的夷陵、夷道、虢亭一带,占据有利地形挡住刘备的大军,迫使他们在山区连营数百里而不得寸进。
六月盛夏,蜀军为了避暑移入山间的密林扎营,陆逊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发动火攻,大败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刘备仅得以身免。
打垮了刘备,孙权终于可以不再对曹丕低头了。于是,他在九月毫不犹豫地再次坚决拒绝了曹丕命令太子孙登入朝为质的要求。
到了这个时候才如梦方醒的曹丕简直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又双叒不顾刘晔的劝阻,他亲自前出到宛城坐镇,安排三路大军南征孙权。
但是,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如白驹过隙早已经稍纵即逝,不习水战的曹魏大军面对准备充分的吴军,无法突破防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战事持续了半年后最终徒劳而返。
(曹丕南征示意图)
经济学十大原理在分析人们如何作出决策的时候,开门见山地在第一条就说: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就是做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选择必然就有放弃,放弃的就是获得另外一种利益的可能。
利益,有短期的战术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利益之分,能把不同的利益统筹兼顾之后实现效果最大化,才是正确的选择。
曹丕接受孙权主动称臣,舒舒服服的躺赢,难道不比鏖战千里劳民伤财来得更轻松惬意,这岂非善之善者也?
然而现实就是,他为了短期的利益、一时的安稳,满足于孙权称臣纳贡的虚幻荣光和表面胜利,轻信了宿敌的口头承诺,让孙权安然渡过了遭受蜀、魏两面夹攻的危机,不但丧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甚至就此给自己的子孙埋下了祸根。
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该如何做选择,曹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反例。然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