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北京首都机场,一架来自温哥华的航班平稳着陆。
舱门开启,赖昌星缓缓走出。这个曾让全国震动的厦门远华集团掌门人,终于落网。
半年后,审判尘埃落定。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一锤定音。
他一手操盘的"远华案",涉案金额高达530亿元,逃税300多亿。在当年,这些数字几乎无法想象,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比数字更刺痛人心的,是案子背后的黑暗。
赖昌星和远华
2011年7月23日下午,首都国际机场,一场迟到十二年的归来。
赖昌星,这个名字曾经搅动风云,如今在闪烁的警灯下,步履沉重地踏上故土。
他的十二年外逃,终于在异国他乡画上了句号。

时光倒流。1999年之前的二十年,赖昌星从烧厝村一个小学没读完的农家少年,走到了厦门市“模范市民”的领奖台。
他挖过沟,干过学徒工,靠着敏锐的嗅觉和极强的操作能力,一步步走上了商界高位,成为媒体追捧的“成功人士”。春节晚会上,他甚至能和公安部领导同框。
然而光鲜背后暗流涌动。
随着远华走私案爆发,他一夜之间由座上宾沦为全球通缉犯。
从中国的“红通一号”,到加拿大安大略省赌场的豪赌常客,再到靠借贷度日的落魄中年,赖昌星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
就在他踏上归途的前一天,老家烧厝村已成媒体包围圈。世界各地的记者挤满了窄巷,争相捕捉这个小村庄的每一个细节。
赖昌星鼎盛时期投资修建的水泥公路,依旧通向村庄深处,见证着这个曾经辉煌又迅速坠落的人生缩影。

1958年,赖昌星出生于此。小学三年级辍学后,他在自家农田劳作,少年时期便踏入社会,靠挖沟、学徒这类苦活维持生计。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赖昌星抓住了机遇。
1979年,他和几位朋友凑了1500元,办起小工厂,生产汽车零件,第一次尝到了生意的甜头。
1985年,他又花两万元买下山东一名工人的纺织机设计图,聘请宁波技师,迅速占领纺织机械市场。彼时,中国正全力发展出口产业,他精准踩中风口,财富滚滚而来。
赖昌星无疑是时代剧变下最典型的产物。
他懂得规则,也敢于挑战规则;他善于积累财富,也无视法律底线。
制造纺织机器的生意,赖昌星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他靠着对市场脉动的敏锐捕捉,迅速积累了第一桶金。

1991年,他转战香港,投身炙手可热的房地产行业。两年后重返内地,他已然明白,房地产必将成为下一个财富爆发点。
赖昌星押对了方向。他很快成为厦门地产界最响亮的名字。
远华国际公司频频出手,低价囤积下厦门多个核心地段,为日后的迅猛扩张奠定了基础。
财富带来权力,权力反哺财富。赖昌星深谙此道。他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织起了一张巨大的官商关系网。最著名的标志,便是后来震惊全国的“红楼”。
红楼,不仅是奢靡的代名词,更是远华帝国权力运作的核心舞台。
全国最顶级的鱼翅、燕窝、鲍鱼和进口洋酒源源不断地供应这里,年轻貌美的女子则被安排在各处应酬宾客。
几乎所有后来在远华案中落马的官员,都曾在红楼留下过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赖昌星本人很少沉溺其中。他更像一个冷静的操盘手。在频繁的宴席上,他只呷一口啤酒便悄然离席,回到办公室,只要一碗粥,继续布局他的庞大生意版图。
而真正支撑远华帝国的,不是浮华的红楼,而是隐藏在福建蜿蜒海岸线下的庞大走私网络。
这里才是赖昌星真正的底牌。
1999年,案件爆发。赖昌星被指控操纵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走私案。
从1994年到1999年,他用五年时间,将走私货物金额推高至530亿元,偷逃税额高达300亿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合计830亿元。
这一串冰冷的数字,至今让人不寒而栗。
大放厥词,明暗交锋
1999年春节,赖昌星心里已经起了波澜。
通过体制内的线人,他得知,有人将一封举报信递交到了中央高层。远华帝国的巨大阴影,终于引起了顶层警觉。
事实上,早在举报信出现之前,公安部内部就已察觉远华集团走私的蛛丝马迹。
1998年底,牟新生从公安部调任海关总署副署长,专责反走私。

临行前,多位老同事敲响警钟——在厦门,他将面对一个极其棘手的对手,赖昌星。
起初,牟新生并未在意,只当作例行提醒。可时间不久,他便发现,所谓“玩笑话”,早已预示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1999年4月的一天,一份举报材料从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转来,送到牟新生手中。
厚厚一叠文件,详细列出了远华集团的走私操作链,附有大量单据,甚至还有一份涉及16名正厅级以上海关人员的腐败名单。
文件翻阅完毕,牟新生心中沉重无比。他意识到,单凭海关系统,根本无法啃下这块硬骨头。
远华案早已渗透至体制深处,涉及人员众多,盘根错节,非一部之力可以独自查清。
牟新生随即向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建议,请求中央出面,由中纪委统筹,调动公检法各系统共同介入调查。中央迅速作出批示,成立了以中纪委牵头的联合办案领导小组,牟新生任副组长。

这场席卷全国、震动中南海的调查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牟新生万万没有料到,就在中央批示即将下发的六天前,赖昌星已悄然获悉了消息。敏锐的嗅觉让他迅速反应,行动也比预想中更加果断。
赖昌星一边动用厦门本地的人脉,紧盯事态变化;一边连夜启用北京关系网,携带3000多万元现金北上,企图逆转局势。
这一笔巨额资金,专门用于打点关键人物,而首要目标,正是牟新生。
抵达北京后,赖昌星迅速联系到公安部一位局长。这人曾是牟新生的同僚,了解他的为人。
赖昌星开出高价,希望对方出面周旋。
然而,局长断然拒绝,并直言相告——牟新生铁面无私,不吃这一套。
赖昌星无奈,只得作罢。他本想通过重金收买,摆平最大障碍,如今算盘落空,只能另寻出路。

与此同时,中央的调查行动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1999年6月20日,牟新生亲自带队,率专案组成员飞抵福州。
当天夜里,专案组连夜召开战前部署会,福建省纪委、省政法委、厦门市纪委以及公安局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
然而,对手也在暗中调动。赖昌星通过内线渠道,及时掌握了专案组的动向。
他在私下场合大放厥词:“中央来人也要靠地方配合!来一批,搞定一批,难道中央专案组的人就真是金刚不坏之身?”
一场明暗交锋,就此正式展开。
案件的背后
在北京碰壁后,赖昌星悻悻返回厦门。但他并未就此认输。
一方面,他继续四处奔走,试图寻找最后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他开始系统性销毁证据。
他的办公室成为第一个清洗现场。电脑硬盘被亲手拆下,抛进了白鹭洲湖,试图让一切数据灰飞烟灭。

同时,他高薪聘请律师,准备在法律程序中寻找突围的机会。
不仅如此,赖昌星还发动舆论攻势。他通过在北京的记者关系,四处递送申诉信,声称远华案系“诬陷”,试图在公众舆论场制造混淆。
其实,早在更早以前,赖昌星已展现过其深厚的人脉操控能力。
1998年8月中旬,一群自称正义之士将举报材料寄至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手中。
但杨前线不仅没有追查,反而第一时间将材料转交给了赖昌星。
两人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复杂的对手,牟新生虽然早有耳闻,但亲自交手后才发现,这场博弈的凶险,远远超出想象。
在远华案调查期间,曾流传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传闻——赖昌星在四处活动未果后,开始策划反击。
他与杨前线通话时曾直言,要搜集牟新生的“黑材料”,寄送至中央,“恶心”对方,扰乱调查。
甚至在无计可施之际,萌生了更为极端的想法。
情报部门很快截获了这一动向。
为了保障牟新生的人身安全,中央迅速作出决定,给他配备了两名警卫随身保护。此时的厦门,暗流涌动,杀机四伏。

而就在专案组步步为营,查证越来越深入时,赖昌星和远华集团的骨干成员,却如人间蒸发般,集体神秘消失了。
经调查确认,从1999年6月起,几乎与中央专案组进驻福州同步,赖昌星便悄然启动了“撤离计划”。
他有条不紊地分批安排七十余名远华集团骨干离开厦门,四散避风。
这一记暗招,几乎令专案组的查处工作陷入僵局。
线索中断,证人失踪,局势一度岌岌可危。面对困境,专案组果断调整策略,宣布表面撤离福州,实则暗中布控,静待时机。
两个月后,警惕性渐失的赖昌星悄然潜回厦门。
1999年8月10日深夜,专案组决定果断出击。12时30分,200名警员兵分五路,直扑赖昌星可能藏身的五处窝点。
这本应是一场胜券在握的围捕,却因个别地方官员提前通风报信,功败垂成。赖昌星再度脱逃,给案件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牟新生后来回忆,这起案件,是他从警三十余年中遇到的最庞大、最震撼的案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不仅是案件本身的规模,更是内部腐败的触目惊心。
起初,牟新生难以相信。几十年公安生涯,处理过无数复杂案件,却从未见过如此深度的内部渗透。

案件调查期间,涉案的厦门海关人员超过160人,其中六位海关关长因案落马。
这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让牟新生在向中央领导汇报时,心情沉重至极。
他痛心指出,赖昌星作为走私分子并不意外,真正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国家权力机关内部,高层官员竟沦为保护伞,主动勾结,主动堕落。
海关系统的溃败,不仅是制度的失守,更是理想信念的严重滑坡。
牟新生将远华案视为中国海关历史上的分水岭,一个必须被深刻记取的转折点。
在很多人眼中,今天的中国海关似乎已驶入平稳海域。
但牟新生却直言,海关作为直接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部门,从来都不是一片风平浪静。
渎职与腐败,时刻潜伏其中,暗流汹涌,不可轻视。
参考资料:
海关总署署长:赖昌星曾想灭了我葆文不当大佬十二年——赖昌星在加拿大的最后岁月陈鸣 杨继斌 丁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