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经知道爱妃是狐狸变的,我宁愿负天下人也不愿负爱妃一人。”
这是《哪吒传奇》中纣王帝辛与妲己鹿台共同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这句话为帝辛狠绝残暴的形象中增添了一丝柔情。
而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据《逸周书·卷四·克殷》记载“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商纣奔”,纣王溃败到鹿台后以火自焚,其后被周武王以轻吕斩首,示众于民众。
不论是被演绎过得故事还是真实的历史,商纣王的最终归宿只有一个烈火焚身而死。
统治了六百余年的商朝就此覆灭,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的崛起,以及对这段历史的不断的艺术改编与创造。
一身事迹不如史书一笔帝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纣王,作为一位亡国之君,他是不幸的,自古以来没有一位亡国之君是不被后世谩骂的,不论原因究竟为何“亡国”就是他们的骂点。
隋炀帝杨广被骂“因为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亡国”可后世依然在享用大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帝辛被骂“荒淫无道、宠信奸佞、残害忠良”,可被《史记》记载“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的人真的一无是处吗?
刚出生的帝辛比起他的两位哥哥微子启、中衍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母亲这时候已经被封为王后,帝辛虽不是长子确是嫡子,与他一母同胞的哥哥微子启因为是他们的母亲为妾室时所出所以被冠位“庶出”。
帝辛的第二层幸运是当时的礼制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嫡子继承制已经逐步成为正统,帝辛因为占有“嫡”字而成为君主,但也因此开启了他被后世唾弃的一生。
“纣王”一词逐渐取代“帝辛”。
大家了解纣王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种一定是大家通用的,那就是《封神演义》,纣王作为里面的“反派主角”可谓是可恨可恶,此书作为传颂的经典,被翻拍多次,多次登上荧幕,以至于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故事。
但“演义”终究与历史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古代的讲书人往往为了吸引顾客会运用夸张等多种方式,人物的塑造有时只会塑造一面,以此来引起大家的共情。
纣王除了奢靡无度外,也能提枪上马、征战东夷,根据前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可以得知,纣王也是一个“文武皆通”之人,征战东夷的过程是艰辛的,结果是商朝的国土扩大到了山东至福建一带的沿海。
可惜的是这次征讨虽然大获全胜,却为商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开疆扩土绝对是一位君王最好的功绩,可惜当时的商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再大的胜利的鼓舞也赢不了民众走失的心。
“天”、“天神”在古代是十分神圣的,当时人们处于对自然界的初期探索,最好的安抚民众的方法就是“神化”,其中古代中国对“龟灵”的观念十分推崇,祭祀、占卜时常常采用龟壳,帝辛却认为“惟妇言是用”,这在大肆推崇“神灵文化”的古代可谓是“不羁之言”。
其实帝辛之前武乙也有过“射天”的行为,但当时社会矛盾还不是很激烈,但帝辛不但公开发表了言论更是大力改革祭祀制度,这造成民心再次大量流失。
纣王的本意或许是为弱化神权,强化王权,可民众的反映却大相径庭,或许纣王的“偶像破坏行为”也是商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次,东夷征讨虽然取得胜利,但却造成商王朝的国力衰弱,财库紧张,以至于后期在牧野之战中,大量征召奴隶充当士兵。可谓是胜东夷而败于牧野。
纣王帝辛的一生有过征讨东夷的辉煌记录也有过残暴荒淫的比比事迹,笔者并不想“洗白”纣王,但是更希望众多的史书能如《史记》一般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的一生。
如今关于纣王的谈论越来越多,其中的一个传言更是越演越烈——商纣王竟然是人族最后一个人皇?
古时称呼今来解“三皇五帝”中“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这三者居于同样的地位。
根据《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的论断天皇、地皇其实并不存在。
由此可推最初的人皇必是受先民推崇的人,根据《淮南子》、《古考子》等各类史料记载,伏羲是第一位被尊崇为“人皇”。
伏羲最常与女娲的名字同时出现,传说中二人为居住在昆仑山中的兄妹,为繁衍后代而向上天询问是否可以成婚,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开始繁衍生息。
此外,伏羲创立八卦、结束混乱的群居时代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儒家备受推崇的古代更是能与孔子并称,有书言:伏羲大目,孔子海口,言若含择。由此可见伏羲之地位。
伏羲为统一部落的首领,因此“人皇”的称呼就被流传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在最初的时候先民们将人与天、地放在同一位置上,并无谁授予谁权力一说。
这种关系在出现“天子”一词后发生了变化,所谓天子通俗的解释就是“上天的孩子”,是上天派下来维持人间秩序的,这与之前的“人皇”就大大不同,有了上下级别的关系。
“天子”一词由周朝而来,那为什么周朝不继续维持人皇的人设,反而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称呼呢?这其中不乏古人的政治智慧。
武王伐纣成功了,周王朝也顺利成为新的奴隶主社会,但是此次的成功离不开各路盟军的协助,其中不乏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和一些商朝旧民的帮助。
建立一时的统治不难,难的是建立世世代代的统治,为了保障自家子孙后代也能师出有名,特意推出“天子”一词。
根据笔者前文所述,纣王帝辛对先民们推崇的“龟灵”观念十分不屑,《封神演义》中也描写股纣王对女娲神像的亵渎,虽不知道真假如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上天的不敬。
周武王接受天命伐纣师出有名,是天命所向、天命所归,人们的思想也被潜移默化,渐渐地远古时期所谓的“三皇”并立的 变为了“君权神授”,其实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
此后周天子一直掌握着独一无二的祭天权,这侧面说明“天子”观念已为百姓认可。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没有朝代能一直长久的存在,但是天神祭祀由天子来的规定则一直流传。
经过周朝的改革,此后更有“其俊世贬帝号,号为王”的说法,人皇一词正式的成为历史中的沧海一粟。
帝辛是最后一位人皇吗?根据前文所述,“人皇”一词由来已久,而帝辛究竟是不是最后一位人皇直到今天也存在两种极端的意见。
都说历史难讲,我们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我们能接触到的都是前人要给我们展现的,是前人希望我们后人看到的。
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服大家,而是提出另一种思路去理解,以另外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首先,从“人皇”一词流传下来的角度看,每一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可以被冠位这个称号,因为“人皇”本身代表了当时阶级社会的最高权力。
商纣王帝辛是商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从权力的角度看,其可以被看作“人皇”,自殷商被周王朝取代后,因为“天子”一词被先民们广泛接受,因此“人皇”一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以此来说,商纣王帝辛确实是人族的最后一位“人皇”,但是“人皇”最初是用来称赞伏羲为先民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先民们自发自觉给伏羲的称号,从此方面看,帝辛并不是“人皇”。
帝辛在位时制造炮烙、耗时好物耗人地建造鹿台用于自己寻欢作乐、剖腹取子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实在不能说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以此来说,帝辛不能被称为“人皇”,甚至,每朝每代不能为百姓认同的君主都不能称为“人皇”。
人皇不仅是一个词,最初更是代表了伏羲身上的美好品格与人格魅力,人皇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并不是像“天子”、“皇帝”、“孤”、“陛下”等可以代代相传的称号(称谓)。
就如泰山封禅,唯有秦皇汉武的封禅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只有为社会所认可的才是真实的获得。
不管是史书的记载还是各种演义的故事,商纣王的暴行远多于他得到功绩,以此来说,帝辛并不能称之为“人皇”,换一种说法来讲,除了远古时期的伏羲其他自称“人皇”的君主并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帝辛虽然不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但是若为将军,一定会是一位征战沙场、开疆扩土的将军。
“人皇”的称谓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我们后人对前人所经历的一种探讨。
参考文献:
来源:李凯《帝辛十祀征夷方与商王巡狩史实》
孙明《论商代晚期的偶像破坏行为及影响》
孙海洲《三皇五帝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阶段定位之略论》
李彤彤《周代天子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