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身心健康调节指南

应急知识说 2025-02-17 20:24:39

随着寒假的结束

学生们带着假期的记忆重返校园

这个过渡期不仅是学业上的重启

更是心理与身体健康的重要调整阶段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新学期

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丽利

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

为学生们提供身心健康调适指南

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迎接新的挑战

1. 认知重构:从假期到学期的无缝对接

假期中,学生们往往处于一种相对放松和自由的状态,而返校后则需要重新适应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活。因此,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上的调整,认识到假期已经结束,需要逐步恢复到学习状态。

设定小目标:鼓励学生制定简单、可行的小目标,如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逐步找回学习的节奏感和成就感。

时间管理: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时间,确保学习、休息和娱乐的平衡,避免过度压力导致的焦虑情绪。

积极自我暗示: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能行”“新学期会有新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 情绪管理:有效应对返校后的情绪波动

返校后,面对新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此,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情绪日记:鼓励学生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识别引发不良情绪的因素,并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

情绪释放:提供安全、私密的倾诉空间,如心理咨询室、线上心理平台等,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放松训练:教授学生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帮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效缓解身心压力。

3. 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社交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返校后,应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团队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如户外拓展、社团交流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沟通技巧: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共情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误解。

互助小组: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或心理互助小组,共同面对学习压力和心理困扰,形成积极的支持网络。

1. 饮食调整:均衡营养,增强体质

假期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可能变得不规律。返校后,应引导他们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

三餐规律:强调定时定量用餐的重要性,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均衡摄入:鼓励学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充足水分:提醒学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新陈代谢和毒素排出。

2.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提高学习效率。返校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个人兴趣和体能状况,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如每周跑步、游泳、打球等。

课间活动:利用课间时间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或深呼吸练习,缓解久坐带来的身体不适。

团队运动:鼓励学生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 睡眠管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良好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返校后,应引导学生重视睡眠管理,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规律作息: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避免熬夜和赖床现象。

睡眠环境: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噪音和光线干扰。

睡前放松:鼓励学生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听音乐等,避免过度兴奋导致入睡困难。

4. 健康监测:定期关注身体健康状况

返校后,学生应定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自我检查:鼓励学生定期进行简单的自我检查,如测量体重、血压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健康记录: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体检结果、疾病史等,为未来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及时就医:发现身体不适症状时,鼓励学生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返校后,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定期反馈:学校应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健康状况,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动态。

家长教育: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

家校联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刘丽利,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有较深入地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朝阳区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朝阳区医学会鉴定专家库成员。主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原理与实践》、参与编译《急诊与现场急救实用指南》等论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科普书2部,院级课题3项。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