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语去想象过去繁华的江南苏杭之地。具体的繁华程度到底如何,由于每个人的想象力不一样,因此想出来的内容也不一样。不过,也不需要为此担心,因为古人不仅用文字描绘了当时的盛景,还用画笔留下当时的繁华盛世。其中,反映苏杭地区繁华的市井之貌图画,主要有《姑苏繁华图》和《清明上河图》,尤其是《清明上河图》,作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自宋朝起,就被后人不断研究和学习。因为,它的内容详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汴梁的繁华。但是在这幅画中,也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将其放大100倍后,会发现一尴尬场景,树下有一个穿着奇怪的睡觉小伙。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我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繁盛不仅体现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上,还体现在书法和绘画上。尤其是我国的绘画,又分为了很多派别,它们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流传下来,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会表达古代社会历史的载体。在众多的画作中,除了那些如《步辇图》、《照夜白图》需要人们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进行鉴赏之外,还有一些我们需要通过欣赏它,反过来研究当时历史的画作。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一幅。
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一幅反映当时汴京城的风俗画。整幅画作十分长,内容十分详尽。画中,除了基本的人物和商店之外,还有很多的船舶,以及精致的桥梁、城楼,还有猪羊等生物,描绘出当时的众生百态。而且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今天社会有些东西的早期形态,比如外卖。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了炒菜,当时的富贵人家可以派遣小厮丫鬟到酒楼里说好,然后店铺小二将吃食送上门。
通过这样的画面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北宋时期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富足,完全就应了《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那样,城中的商贸交易繁多,行人众多,已经到了摩肩接踵的地步。而街道两边的商铺里面,商品也是琳琅满目,更有来来往往的客商,还有押送货物的马帮,等等。看画中的内容,就像是张择端将当时的汴京城缩小复制到了画布中,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古色古香的江南美景,同时也看到一派繁荣的城市景象。但在这繁荣的表面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比如拿上放大镜,对其中的有些地方进行百倍放大,就会发现一些尴尬的场景。
内容大胆,场景奇趣在《清明上河图》中,其尴尬的场景不是在繁华街边行乞的丐帮,而是在画中的一棵大树下,有一个睡觉的男人。为何说这个男人奇怪又令人尴尬呢?因为这幅画画的是汴京城的白天,周围人来人往,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的,但他仿佛身处世外桃源一般,就这么躺在那里睡起来了,完全不顾忌周边的环境。之所以又会令人尴尬,不是他睡的姿势不雅观,更不是他睡觉打呼噜什么的,而是他居然就只穿了一条红裤衩。
何况,当时的社会时代是北宋。虽然北宋不如南宋以及后来的明清那样,十分苛于礼教,但是也不至于这样开放,画中的男子这样旁若无人的在街上如此打扮睡觉,是有伤风化的。毕竟在此幅画中,可不止男子行走于市,还有女性人物。然而,一些专门研究古画的学者认为,此幅画或许正是反映了当时北宋的一些社会特征和人们的一些意识。比如,北宋可能就是十分开放的风气。因为画中的男子,虽然穿着大胆,但是他睡在树下,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围观,可以看出人们觉得已经见怪不怪了,并不是什么奇怪的新闻,因此连当看客的心思都没有。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此画就是在写实反应当时北宋的社会状况。任谁一看《清明上河图》,第一感受都是此画的画法十分讲究,无论是人物,还是其他的事物,都十分的细腻传神。而在此细看的时候,就会感叹当时北宋社会的繁华,因为这有繁华,里面的内容才会如此精细,整幅画中的人物才会如此多,商埠也会如此繁多。而河面上的船只都是映照。但是在繁华之下,也有不繁华的情况,而那个穿红裤衩睡觉的男人就是如此。他穿着简单,也许并不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而是他就如此贫穷,只能穿成那样,睡在树下。而当时的行人之所以不觉得奇怪,就是当时的社会虽然繁华,但是这样的人也不少,所以对此也感到见怪不怪了。
因此,此画中的男人,据一些学者猜测,可能就是当时的繁华之下的贫穷写照,是一种真实的反应。因此,可以得出当时的北宋整体是繁华的,但也没有到儒家所说的大同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当然,无论是社会风气的开放,还是社会的贫富差距,都是猜测,具体要如何,还是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语张择端的绘画技艺,的确神乎其神。汴梁如此大,大到人的眼睛都装不下,但是他却将其装在了画中。汴梁如此繁华,繁华到难以用精妙的语言反应,但是他却将其细致地绘在了画本上,整个汴京城中的所有细致景物,都能在其中找到,不得不说古人的绘画功底十分深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清明上河图》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其实就是一幅反应宋朝世俗风情的画,我们很难从中发现特别的精妙,最多只能感叹画家笔触的细腻和观察的仔细。但是《清明上河图》作为传世名画,除了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就像观察细致的人可以发现睡觉的小伙,从而研究北宋时期的开放社会风俗和人们当时的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