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杜月笙墓地:朝上海而建,破败不堪,墓碑上的八个字引发争议

文君侃历史 2024-10-14 10:57:1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烽火连天的乱世之中,杜月笙作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青帮大佬,曾经威名远扬。

然而,这位枭雄却在晚年客死异乡,长眠于中国台湾,未能如愿回到魂牵梦萦的上海故土。

杜月笙的墓地坐落于台湾省何处?其现今状况如何?

杜月笙生前为何不愿踏足大陆?

青帮大佬

1888年冬日,寒风裹挟着晦涩的命运,一个名叫杜月笙的婴儿呱呱坠地。

他的到来没有给家人困苦的生活带来一丝幸福,灾厄反而接踵而至。

四岁时,母亲死于风寒,两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

孤苦的杜月笙只能寄居在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境同样清寒,全靠舅舅一人当木匠勉强糊口。

一家人的生活本就捉襟见肘,杜月笙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

加上舅舅的嗜赌成性,常常把一家子的生活费输个精光。

每每输红了眼,他就将情绪迁怒于杜月笙。

终于有一天,舅舅在又一次输牌后将他扫地出门。

无处可去的杜月笙只得到上海讨生活。

刚到上海时,杜月笙在黑白两道混迹,三教九流,结交不少,还拜入青帮大佬陈世昌门下,也算闯出点名堂。

1918年,杜月笙在陈世昌举荐下进了大名鼎鼎的黄金荣公馆打杂。

彼时的黄金荣在上海呼风唤雨,声名显赫。

想在黄公馆出人头地,杜月笙自知可得比旁人多长几个心眼。

于是,他暗地里把黄家上下从老太爷到小丫鬟的脾气秉性摸了个门儿清。

逢人投其所好,做事机灵,不多时他就在黄公馆就混得风生水起。

黄金荣的妻子林桂生看出了杜月笙这小子绝非池中之物,便牵线搭桥,将他引荐给黄金荣。

杜月笙也不负众望,凭着他过人的机敏和狠辣一步步成为黄金荣的左膀右臂。

1925年,杜月笙在黄金荣扶持下创立了三鑫公司,垄断了法租界的烟土生意。

滔天的财富涌向杜月笙,当年那个孤苦伶仃的小伙子正式转变为商界大亨,在上海滩站稳脚跟。

杜月笙开始崛起,黄金荣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黄金荣因与名伶露兰春的风流纠葛,得罪了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公子卢小嘉,卢小嘉一怒之下,设计让黄金荣下狱。

杜月笙四处疏通关系,软硬兼施,才把黄金荣从大牢里捞出来。这一役,黄金荣元气大伤,青帮势力格局暗流涌动。

杜月笙趁势而起,凭借自己的手腕一步步蚕食黄金荣的地盘,成为上海滩青帮的新一代大佬。

杜月笙登上青帮一把手宝座后,立志要让青帮摆脱流氓土匪的臭名。

他一改往日江湖习气,四季长衫加身。即便酷暑难耐,也绝不敞开衣襟,斯文气质自此不离身。

杜老大以身作则,手下兄弟也不敢再赤膊袒胸,粗鲁做派收敛不少。

更让人惊讶的是,杜月笙还下定决心苦读诗书,提升自身修养。

他请来名师为其讲述《三国》《水浒》等经典名著,闲时还会挥洒墨笔,亲自写上几个字。

日复一日,杜月笙不像一个满手鲜血的黑帮大佬,反而像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

人走茶凉

杜月笙褪去帮派老大的血腥外衣,穿上长袍,将往日的腥风血雨掩盖在斯文书生的外表下。

然而,那沾染革命者鲜血的双手从未改变。

当蒋介石对共产党革命者大开杀戒时,杜月笙就充当他的鹰犬,手上沾染了无数革命者的鲜血。

西安事变时,他又站出来威逼利诱张学良,甚至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换取蒋介石的自由。

抗战爆发后,杜月笙紧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一心一意追随蒋介石左右,为其排忧解难。

他满腔期冀,只为将来蒋介石能回报他的忠心。

然而,杜月笙在蒋介石看来不过是一枚棋子,随时可以被抛弃。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杜月笙风风光光返回上海,盘算着以自己的功绩怎么也能当个市长混混日子。

谁料,他不仅没当上一官半职,反而吃饭的碗都被蒋介石掀了个底朝天——租界被接收了,他的财路也断了。

国民党开始翻脸不认人,在报纸上痛骂他为“时代的渣滓”。

杜月笙气得火冒三丈:“那些当官的,把我们当夜壶。尿急了使我们一下,尿完了就一脚踢到床下,嫌咱脏嫌咱臭!”

祸不单行,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连连溃败,上海的经济也开始逐渐瓦解。

1948年初,蒋经国就以“投机倒把”为理由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逮捕,判处六个月徒刑。

当杜月笙找到门路为儿子求情时,所有人却都一副铁面无私公事公办的样子,他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这过河拆桥的手段让杜月笙彻底认清了国民党的面目。

当蒋介石发出邀请,恳请他一同退守台湾时,杜月笙的内心早已有了答案。

他婉拒了蒋介石,他推辞说:“您的好意月笙感激不尽。只是台湾气候湿热,近年我的气喘旧疾发作频繁。我想先赴港疗养,待病体痊愈后再到台湾侍奉左右,不知可否应允?”

蒋介石没有立即回答,良久之后才幽幽叹道:“唉,我岂能忍心看着故交好友一个个葬身火海?更不容奸佞之徒叛国投敌!”

杜月笙心中一凛,但思虑再三后还是决定携满门老幼避走香港。

1949年4月,杜家一行抵达港岛,暂落脚于坚尼地台18号最底层的一个小房子。

与上海杜公馆的雍容华贵相比,这间三房一厅的小屋宛若贫民窟,昏暗潮湿,令人窒息。

昔日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此时却像一只折翼的雄鹰,被困在这侷促逼仄的牢笼之中。

香港的湿热气候让杜月笙的哮喘病持续恶化。

病痛让杜月笙饱受折磨,昔日叱咤风云的气势也化成了阵阵叹息。

望洋兴叹

杜月笙离开上海时,也曾雄心壮志想要在香港东山再起。

可天不遂人愿,几番生意折戟沉沙,让他在晚年尝尽了辛酸滋味。

加之年事渐高,杜月笙对上海高桥的思念日益加重。

病魔此时也乘虚而入,折磨着他的身心。忧郁郁结于怀,让杜月笙整日愁容满面。

就在杜月笙陷入绝境之际,周总理派人捎来口信,表示欢迎他回国。

杜月笙听闻此消息后,眼泛泪光,激动不已。

但他又害怕自己文墨浅薄,难以亲笔回信,他就委托了香港一家报纸的总编为自己代笔。

可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这位总编称自己酒后糊涂误把信封寄错了。

一封本该发给周总理的信,阴差阳错地寄到了蒋介石手中。

错信风波让杜月笙回大陆的希望彻底被抹除。

杜月笙知道蒋介石心眼极小,如果自己起了任何不顺从他的念头,他一定会先下手将自己铲除。

他不得不放下心中浓厚的乡愁,在陌生的土地上了却此生。

1951年,杜月笙病入膏肓。

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自己的丧事要从简,但那盛放遗体的棺木要选用上等材质——这样才能保全遗体,等时机成熟就可以运回上海安葬。

可杜月笙逝世后,他的棺木却在四姨太姚玉兰的坚持下被送往台湾。

蒋介石喜出望外,亲自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为杜月笙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当杜月笙的灵柩抵达台湾时,蒋介石安排了大量国民党高级官员护送灵柩,前呼后拥,场面盛大。

杜月笙被安葬在了台北汐止秀峰小学的后山之上,他的墓碑面向上海,蒋介石亲自为他的碑上题下“义节聿昭”四个大字,此后张群又附上“誉闻永彰”。

在旁人看来,这八个字是国民党对杜月笙的善待,但深思之后会发现,蒋介石此举无非是为了将这位上海滩传奇人物化作宣传的工具,借他的“死后影响力”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

在蒋介石父子归西后,杜月笙的墓地也跟着冷清了下来。

只有国民党政府偶尔把它当作宣传的招牌提一嘴,更多时候是无人问津。

现如今去看杜月笙的墓地只剩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再也见不到一丝清扫的痕迹,只有荒凉诉说着曾经的荣辱沉浮。

参考文献

琚明超. 简论1930-1935年杜月笙及其帮会势力[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90-93.

王庆顺. 黄金荣、杜月笙拒赴台湾之谜[J]. 文史天地,2011(12):35-38.

苏智良. 杜月笙的人生“三碗面”[J]. 百年潮,2012(6):40-44.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