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1986年年底,“失踪”了30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家,在这期间有人猜他自己享福去了,不然为什么30年之间没有回来过一次,连信件都没有寄回来一封。
可是1987年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却一口咬定自己家的三儿子,肯定不会干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她收到一封的特别的邮件,是一本名为《文汇月刊》的杂志,曾慎其已经90岁高龄了,眼花的她只能让孙子帮她读。
读着读着,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吸引了老人家的注意,这篇文章主人公是黄总设计师,他的妻子叫做李世英,曾慎其老人清楚地记得30年前三儿子带回来的媳妇就叫做李世英。
这下,曾慎其立刻明白,这三十年来,黄旭华并非不孝子孙,而是这个国家的大功臣啊!
01突然消失
黄旭华从小就很争气,1949年就从国力交通大学毕业了,他满怀着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竟在他小时候都是从战火之中度过,虽然现在不用上战场报效祖国,但是他还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效力,加入共产党便是最好的选择。
他的专业是船舶设计的研发,因为这个专业,他在1954年被分到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那个时候,我国有了第一批驱逐舰,当然这是苏联老大哥援助我们的,为了有自己的军舰,上级给黄旭华他们派下任务就是仿造这些舰船,创造出自己的。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时抗美援朝结束,我国急需一批核潜艇,当我们求助苏联老大哥的时候,老大哥却以中国没有核潜艇的技术人才为理由拒绝提供支援,中国在这方面可以依靠苏联。
依靠苏联?当时国家领导人看出了苏联的背后意思,就是说苏联很有可能想通过自身的核潜艇优势控制我国一些大大小小的港口。
国家领导人立下雄心壮志,宣告:面对核潜艇技术人才的缺乏,我们非但不惧,更要自力更生,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创造力和实力。
当时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同事们以为自己也可以为造核潜艇出一份力,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接到去建造核潜艇的通知,都以为机会渺茫的时候,黄旭华在带妻子探亲归来时便接到了去北京协助工作的指令。
结果黄旭华以见到需要协助工作的同事们时却大吃一惊,这不是造核潜艇的吗?后来他从领导的口中得知,要协助的正是造核潜艇的工作,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国际战略格局。
所以为了保密需要,黄旭华必须与家人、朋友断绝联系,甚至对自己的身份也严格保密,无论发生什么都有可能一辈子隐姓埋名的生活,如果做不到,黄旭华可以回到原工作单位,在国家大义面前,黄旭华虽然舍不得家里的父母,但还是同意了留下来。
02弃医从武
其实刚开始,黄旭华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可以上战场救治伤员,作为广东省的一个普通小老百姓,黄旭华就只能想到这些。
但是医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百姓们有时候连一顿安稳的饭都吃不上,更别说上学了。
1938年,黄旭华14岁,为了求学他只能背井离乡,寻找着出路,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饿波折,黄旭华终于找到了一所还算有名的医学院。
可是既然黄旭华能找到,那么那些鬼精鬼精的日本鬼子也能找到,所以当黄旭华在西学院没呆几天就被小鬼子找到了,学生们慌乱的躲进了防空洞,小鬼子也对学校的一些建筑设施进行了摧毁。
当然黄旭华也躲进了防空洞,但是他的眼神却直直的望向窗外,外面一片狼藉,甚至还有没来得及躲进防空洞的同学一声声的尖叫声,炮火不断摧毁着大地上的建筑,黄旭华终于想通了。
要是学医就算救治再多的人终究是有限,还不如真枪实弹来的有用的多,救一个人也是救,救整个中国人也是救,那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
昔日战乱,日寇肆虐,唯有自强方能不惧外敌侮辱,黄旭华毅然转行,投身造船事业,1944年考入交通大学造船系,矢志报国。
在仿制苏联军舰的历程中,他邂逅了志同道合的伴侣李世英,两人情投意合,共结连理。婚后,黄旭华携爱妻归家省亲,父母满怀期许,希望儿子常回家看看,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长达三十载的守望。
在这期间黄旭华的书信越来越少,最后没了讯息,甚至还搬家改了地址,家里人寄的信也都石沉大海,所有人都控诉着他的不孝,说他撇下父母享福去了,也有的人说,他是不是烦了什么事,逃跑了?
众说纷纭,但是他们不知道是,黄旭华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工作......
03潜心造核潜艇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国内资源紧张的双重挑战,黄旭华团队毅然选择自主攻关核潜艇项目。他们深知前路艰难,却更坚定这一壮举对守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为了潜心研究,黄旭华整整6年没有回到过他和李世英的家,在这个家里,李世英带着女儿经历过递增、重病,最平常的抗煤渣和扛煤气罐这种力气活,都是李世英在完成。
黄旭华的女儿求学不易,既要帮忙家务又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一次下雪天,她掉进冰里,回家时身体都冻僵了。李世英连续九天照顾她,但黄旭华一直不知道这件事。
在黄旭华这边,由于没有任何现成的技术资料和参考样本,黄旭华和同事们只能从国外报刊上寻找只言片语,甚至通过拆解玩具模型来获取有关核潜艇的构造信息。他们采取灵活应变之策,犹如“骑驴寻马”,逐步勾勒出核潜艇的雏形。
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上,他们遭遇了技术瓶颈、设备匮乏、资金短缺的重重挑战,缺乏现代计算工具,他们便以算盘和计算尺为伴,进行浩如烟海的数据演算。
测量设备不足,他们便发挥智慧,运用简易方法实现精准测量,每一步计算,每一处细节,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推敲与修正,只为确保核潜艇的设计无懈可击。
黄旭华和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更是亲自上阵,与同事们一起面对生死考验。
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改良,1970年,中国首艘核潜艇横空出世,顺利完成下水及全面测试,于1974年建军节荣耀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肩负起捍卫国家海疆的重任。
中国由此跻身全球第五个核潜艇拥有国之列,但是这一辉煌成就背后,黄旭华先生却长期离家在外,全身心投入核潜艇事业,直至1983年,他荣任第一代核潜艇总工程师,直到1986年底,才终于归家,彼时,母亲已年逾九旬,岁月悠悠,亲情更显珍贵。
后来1987年,黄旭华给家里人寄去了杂志,这下家里人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做的事什么工作,为什么隐姓埋名这么久。
现在黄旭华已经100多岁了,身体还算健康,经常拿着图纸研究个半天,他很开心自己在生活上完全还能自理,他如今正式身体力行的践行了只要生命不止,奋斗也永远不会停止。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2019年9月26日:黄旭华:隐姓埋名数十载,皓首永葆赤子心
[2]中国军网:2019年9月24日:黄旭华:隐功埋名 终生报国
[3]红网:2022年9月27日:文化永州丨黄旭华的家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