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华佗”李伯藩:2006年退休后免费看病,16年来接诊上百万人

小蜉蝣故事馆 2024-12-08 04:48:44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在这个全民追求高薪的时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有这样一位老中医——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在世华佗"。

2006年65岁的他毅然拒绝了一家三级乙等医院开出的"天价"年薪,选择在自家10平米的小院里搭建起简陋的诊所。

16年来他累计义诊超过百万人次,按最低的乡村医生9元/次诊费计算,相当于放弃了300余万元的收入。

他就是李伯藩一位将"医者仁心"演绎到极致的老中医。

而这还只是他精彩人生的冰山一角。

说起医者仁心李伯藩可不是一代独秀,他们李家三代人都是妥妥的"神医世家"。

1919年那会儿李伯藩的爷爷李东美就是个狠人。

当时正值疫情肆虐,他愣是一个人扛着药箱,跋山涉水穿越了下关、丽江、怒江、鹤庆等地。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山路崎岖难行但老爷子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医术送到了每个角落。

可惜天妒英才45岁就因为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这让人不禁感叹:救人容易,救心太难。

爷爷走后李伯藩的父亲李子宽接过了这份担当。

"视病人如亲人"这句话,在李子宽身上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的诠释。

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医术,更继承了那份济世为民的情怀,一生都在为老百姓看病。

就这样医者仁心的种子,在李家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1940年10月李伯藩降生在这个充满大爱的家庭里。

果然是虎父无犬子,23岁的李伯藩二话不说,主动请缨去了宾川县最穷的拉乌彝族乡。

那个年代的拉乌乡,简直就是"穷山恶水出刘备",连个像样的诊所都没有。

山路崎岖到什么程度?当地人形容:"羊肠小道都是豪华版的"。

但年轻的李伯藩却像打了鸡血似的,背着老旧的药箱,顶着烈日踏遍了每个村落。

村民们都说:"那时候穷啊,就拿点自家种的苦荞和洋芋给李医生吃,但他从来不嫌弃,还一个劲儿说谢谢。"

就这样凭着一股子韧劲和真诚,李伯藩很快就在乡亲们心中树立起了"贴心人"的形象。

一年后他成功创建了拉乌卫生院,这个当年穷乡僻壤的地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医疗站"。

就在李伯藩在拉乌乡默默耕耘的时候,198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宾川县的平静。

距离县城30公里的半山区,突然爆发了一种诡异的传染病。

这病来势汹汹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短短一天之内就有20人被感染,4人不幸离世。

剩下的16名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往县医院,每个人都处于生死边缘。

这可把当地人吓坏了,毕竟在那个医疗条件还不够发达的年代,这种情况简直就是"噩梦级"难度。

作为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二话没说就扛起了这个重担,直接担任首席医学顾问。

当时的情况就跟打仗一样紧张,州政府都建议把病人转到更大的医院去。

但患者家属们却集体说"不",原因很简单:路途遥远,万一路上有个闪失可怎么办?

面对这个"神仙难救"的局面,李伯藩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的决定。

他要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来治疗!

说实话当时的压力大到连他自己都觉得快喘不过气来。

但李伯藩心里有一杆秤:"我们家三代行医,祖辈传下来的中医技术难道还能让我掉链子?"

就这样他开始了日以继夜的救治工作。

每一个病人他都根据具体情况开了不同的药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调理下,16名重症患者全都奇迹般地康复出院了。

这一仗打得漂亮,不仅让李伯藩在当地一战成名,更坚定了他要大力发展中医的决心。

于是在同年11月24日,他一拍桌子说干就干,直接推动成立了宾川县中医医院。

虽然一开始的条件艰苦,就10来间破旧的瓦房,但架不住李伯藩这股子干劲儿足啊。

从那场惊心动魄的战"疫"到2006年,李伯藩在中医院一干就是20多年。

到了2006年6月29日这天,65岁的李伯藩正式退休了。

这一退休各大医院的橄榄枝就像雪花一样飞来。

尤其是一家三级乙等医院开出的条件,简直就是"退休人员天花板"级别的待遇。

不仅工资随便开,连子女就业、孙辈上学都给安排得妥妥的。

但李伯藩愣是摆摆手说:"别闹,我可不去。"

这位倔老头反而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个连10平米都不到的小诊所。

从此开启了他的"佛系"义诊生活。

每天天不亮就开工,一干就是13个小时以上。

病人多到什么程度?排队的队伍能从诊所门口一直排到小巷子口。

有时候饭刚端起来,病人就来了这位老中医二话不说,放下碗就去看病。

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的胃病也找上门了。

更要命的是长期久坐导致臀部长满了血管瘤,一坐下就疼得厉害。

但这位"老倔头"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继续坚持着他的义诊生活。

2009年一位叫杨建美的病人找上了门。

这位大姐是膀胱癌患者,在省城的大医院已经花了十几万,却还是病情不见好转。

没想到到了李伯藩这里,每周就花几十块钱买中药,竟然真的治好了。

每当病人要给红包表示感谢,老爷子都会"翻脸"。

他的口头禅是:"钱不钱的无所谓,能帮病人解除痛苦,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这样的话他说了无数遍,更是用行动证明了无数次。

按照乡村医生9元一次的诊费来算,这么多年下来他至少放弃了300多万的收入。

这笔钱要是换成现在的购买力,都够在县城买好几套房了。

面对这样的"神仙"操作,社会各界都坐不住了。

2015年"李伯藩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从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到2014年"中国好人榜",荣誉接踵而至。

但在李伯藩看来,这些闪闪发光的奖牌不过是"顺带的"。

最让他开心的是,儿子李少华也继承了这份"悬壶济世"的情怀。

在别人眼里这或许是"傻人傻福"的选择。

但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这份"傻"却显得弥足珍贵。

有人说李伯藩"不识时务",但他的故事却像一股清流,默默冲刷着这个功利的时代。

如今的宾川县这位"在世华佗"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诊室里。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背也没那么挺了,但那双诊脉的手依然稳健。

看着他认真把脉的样子,总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医者,心系苍生。"

在这个"看病贵、看病难"的年代,李伯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希望。

而更让人欣慰的是,这盏灯不仅没有熄灭,还在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温暖。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医者仁心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守和传承的生动教材。

在当今浮躁的医疗行业里,李伯藩的故事无疑是最好的"良心药方"。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小蜉蝣故事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