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中,“老人摔倒扶不扶”已经从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难题。近日,又一则“老人摔倒后抽搐无人敢扶”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目击者称有人拨打了120后老人被拉走了,但在这一过程中,周围人却因担忧陷入了犹豫的漩涡。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那句曾引起轩然大波的话——“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出自王法官之口。这句话如同一个重磅炸弹,在社会的良知领域炸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它似乎在暗示,做好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莫名的责任和风险,这让本来充满正义感的人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时,纷纷望而却步。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法律保障的缺失。目前,在老人讹诈事件上,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刑法进行约束。这使得部分不良居心的老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抱着一种“讹成功了就赚一笔,讹输了最多说句对不起”的心态,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责任转嫁到那些本出于好心的救助者身上。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个人良知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对于那些心地善良、愿意伸出援手的老实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在面对老人摔倒的情况时,内心是纠结的。一方面,他们的良知在呼唤他们去帮助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会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冷漠的氛围。人们在公共场合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施救,而是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可能的讹诈。
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中,这种现象是不应该存在的。国家有责任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来保障公民在做好事时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制定专门针对恶意讹诈行为的刑法条款,提高讹诈者的违法成本。对于那些恶意讹诈的老人,一旦查实,应该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而不仅仅是一句轻飘飘的道歉。我们的社会需要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信任和善良。只有当法律能够为良知保驾护航时,人们才能够毫无顾忌地去践行助人为乐的美德,才能让“扶老人”不再成为一个令人纠结的社会难题,让善良不再被辜负,让正义得以伸张。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