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ala
黄釉印缠枝莲纹高足碗
明·洪武
布达拉宫藏 明·洪武 黄釉印缠枝莲纹高足碗
布达拉宫藏 明·洪武 黄釉印缠枝莲纹高足碗,高10.8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3.5厘米。此碗撇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通体施低温黄釉,碗内壁印有缠枝莲纹。
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通典》注:“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成为皇家尊贵的象征,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颜色,成为权力、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曾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布达拉宫藏 明·洪武 黄釉印缠枝莲纹高足碗
自明初以来,色地釉瓷已被皇家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为御用瓷,尤其是黄釉瓷,成为各朝例制。黄釉瓷在景德镇官窑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两朝对黄釉瓷的使用有着严格明确规定,据《大明会典》载,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起定“方丘黄色”,即黄釉瓷为祭祀地神之物。另据《国朝官史》卷十七《经费一》记载,全黄釉瓷只限于皇太后及皇后使用。
所饰莲花纹是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自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纹多种多样,有缠枝、折枝、串枝等形式。缠枝花卉纹饰瓷器装饰的经典纹样,因其结构连绵不断,寓有“生生不息”之意,缠枝纹又称为“万寿藤”,常与花卉、鸟兽、人物组合称装饰纹样,寓意吉祥。
potala
甜白釉暗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
布达拉宫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龙纹高足碗
布达拉宫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龙纹高足碗,高10.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4厘米。此碗撇口,弧壁,深腹,下置中空高足。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白釉温润如玉,有恬静柔润之感。碗内壁饰暗龙纹。器壁极薄,为明代永乐时期脱胎制品。“脱胎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脱胎一种,其薄类于鸡卵之壳,故又称卵幂,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手影……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仿,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永乐脱胎瓷器或光素或刻划纹样,有龙纹、凤纹、缠枝花卉纹等,有些器物铭刻或印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造型有碗、杯、高足碗、高足杯类,器轻盈秀丽,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感,为白釉瓷中的绝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赞叹道:“质薄如纸,花纹精细如发,此鬼工也。”
potala
青花藏文高足碗及银錾花纹碗座
明·宣德
布达拉宫藏 明·宣德 青花藏文高足碗及银錾花纹碗座
此碗高11.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4.6厘米。撇口、弧腹、下置中空高足。器外壁青花书藏文吉祥祝词一周,意为“日安宁,夜安宁,日夜长久安宁,愿三宝保佑平安”,辅以如意纹、莲瓣纹,器内底刻书“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高足碗又称“靶碗”,用作供器,也称作“佛碗”。高足碗烧制始于元代,明永乐、宣德时期大量烧制,有白釉、红釉、青花等品种。青花是明清瓷器重要品种之一,由于各时期使用钴料不同,艺术风格各异,各领风骚。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品种多样、造型丰富、纹饰精致、胎釉精细,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青花色泽浓艳而久负盛名。清代《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载:”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泥勃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宣窑之美为有明一代冠,不但宣红、宣黄彪炳奕叶已也,即青花、五彩各器亦发明极多,咸为后代所祖……”
布达拉宫藏 明·宣德 青花藏文高足碗及银錾花纹碗座
器形体端庄隽美,发色幽艳,纹饰祥瑞,清新雅致明快,潇洒自然,充分展现出永宣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韵。正如清朱琰《陶说·宣德窑》中评价:“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料、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附原配银錾花纹碗座,工艺精美。
potala
白釉暗花纹僧帽壶
明·宣德
布达拉宫藏 明·宣德 白釉暗花纹僧帽壶
此壶高20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7.5厘米。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伽之帽而得名。壶阔颈,带流,流口与颈部鸭嘴状流槽相通,鼓腹、圈足。器身置曲柄,上下两端均作如意云头形,通体施白釉,腹部刻藏文吉祥祝词一周,意为“日吉祥,夜吉祥,日夜吉祥,愿三宝保佑吉祥”。瓷制僧帽壶始见于元代景德镇窑,有青白瓷制品,造型敦厚,颈较粗,壶流较短。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由于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生产僧帽壶,有青花、白釉、蓝釉、红釉等制品,造型秀丽,器身各部位比例均匀,壶流比元代略长。
布达拉宫藏 明·宣德 白釉暗花纹僧帽壶
白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之一,永乐白瓷釉料加工精细,含铁量极低,釉质洁白纯净,温润晶莹,似白糖的颜色,有甜美的感觉,故有“甜白”之称。明代黄一正所撰《事物绀珠》卷二十二记有:永乐、宣德二窑内府烧造,以鬃眼甜白为常。”宣窑白釉瓷精美绝伦,“白如凝脂,素若积雪”。清乾隆《南窑笔记》记有:“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釉三种,尤为上品。”以划花和印花器为上品。造型有僧帽、梅瓶、四系罐、玉壶春瓶、军持、爵杯、匜、豆、盘、高足碗、杯等。这件僧帽壶造型优美,釉面光洁无暇,纹饰纤美,线条流畅,为宣德白釉瓷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