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清代官场最看重出身,进士出身者前程似锦,举人出身者寸步难行。可在乾隆年间,有这样一位举人出身的清官,他在基层默默耕耘十余载,政绩斐然,却始终未得重用。直到一日,左都御史刘墉在乾隆面前说了一句"湖南第一清官",他的仕途便从此平步青云。此人便是山西临晋人荆道乾。
荆道乾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知县,一路升迁至封疆大吏的?刘墉的那句"湖南第一清官",又为何能在乾隆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一、寒门学子的科举路
雍正九年,临晋县城外的一处农家小院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出生在寒门的孩子就是日后的"湖南第一清官"荆道乾。
说起荆家在临晋的日子,村里的老人都会连连摇头。荆道乾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好不容易攒下的几亩薄田,还要供养一大家子人。
但在当地,荆家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荆道乾七岁那年,他爹把家里仅有的一头老牛卖了,为他换来了一套"三字经"和"百家姓"。
每天清晨,荆道乾要先帮家里干完农活,才能到村口的私塾去念书。私塾先生见这孩子聪颖好学,常常免了他的束脩钱,还额外教他《论语》《孟子》等经典。
十五岁那年,荆道乾在县试中崭露头角。这一年,临晋县的主考官对他赞不绝口,说这娃娃将来定能光耀门楣。这话传到荆家,全家上下都高兴坏了,荆道乾的父亲更是变卖了家中存粮,只为让儿子继续求学。
乾隆十九年,二十二岁的荆道乾在山西乡试中名落孙山。这一败并没有打击到他的意志,他白天帮着家里种地,晚上就在油灯下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七岁的荆道乾终于考中举人。当主考官宣布他的名字时,整个考场都沸腾了。要知道,临晋县已经十几年没出过举人了。
中了举人后,荆道乾并没有像其他举人那样四处托关系找门路。他深知自己出身寒微,还是得靠真本事。于是他又开始埋头准备会试。
可是命运弄人,接连三次会试,荆道乾都名落孙山。每次放榜,他都独自在贡院外徘徊良久。有人劝他,既然已是举人,不如早点谋个出路。但荆道乾始终不愿放弃。
乾隆三十一年,朝廷举行举人大挑。这是六年才有一次的机会,能够让举人直接入仕为官。荆道乾深知,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道题:"为官之道"。荆道乾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为官须知民间疾苦,当以清廉为本,以勤政为要。这篇文章字字珠玑,令考官拍案叫绝。
这一年,荆道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仕途出路。但他不知道的是,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坎坷与机遇。而这一切,都要从他被分发到湖南试用开始说起。
二、基层十年苦心经营
从举人大挑到东安知县,荆道乾足足等了两年时光。乾隆三十三年的春天,他终于踏上了湖南东安的土地。
当时的东安县可不是个好差事。这个地处湘南的小县城,地势偏僻,民风彪悍。更要命的是,这里还积压着近百年无人敢碰的积案。
上任第一天,衙门里就围满了告状的百姓。原来,前任知县走马上任不到半年就调走了,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荆道乾二话不说,搬了张桌子到大堂外,当场审理积案。
一位老农告状说,他家祖传的良田被富户霸占了二十多年,始终要不回来。荆道乾立即派衙役调取地契查验,发现这块地确实是老农家的。当天,他就下令将田地归还。
这一审理就是三个月。荆道乾每天坐在大堂外,从日出一直审到天黑。渐渐地,东安县的百姓发现,这个新来的知县大人不一样:他不收钱,不徇私,案子审得明明白白。
东安县还有个老大难问题:税收。由于吏治腐败,很多富户都偷税漏税,县里的税收年年短缺。荆道乾一条一条地查账本,发现有些富户竟然几十年没交过税。
他立即召集这些富户到衙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该补的税必须补齐,但可以分期缴纳。富户们见他办事公道,也都乖乖把欠税补上了。
就这样,东安县多年的烂账被他一笔一笔清理干净。县里的岁入比往年增加了三成,但百姓的怨声却少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荆道乾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家中突然传来噩耗:他的老母病重。按照清朝的规矩,为官者遇到父母去世,必须回乡守孝三年。
这一守就是整整三年。等到乾隆四十一年重返官场时,荆道乾已经四十四岁了。朝廷安排他代理慈利知县。
慈利县虽然比东安县大,但仍是个七品知县的位置。十年过去了,荆道乾还在原地踏步。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像在东安一样,一心为民。
慈利县地处洞庭湖畔,常年遭受水患。荆道乾带着衙役日夜巡查堤防,发现险情就立即组织抢修。那年夏天,洞庭湖水位暴涨,他带着百姓连续奋战七天七夜,终于保住了堤坝。
百姓们都说:"荆青天来了,我们的日子有救了!"这话传到了巡抚衙门,却没能让荆道乾得到升迁的机会。
在那个重视出身的年代,一个举人出身的七品县令,想要往上爬,实在太难了。但荆道乾并不知道,他的政声早已传到了一个重要人物的耳中,而这个人,将改变他的一生。
三、两位贵人的赏识之恩
乾隆四十五年,一位新任湖南巡抚来到了长沙。此人便是日后闻名朝野的刘墉。刘墉初到湖南,便听闻属下议论一个叫荆道乾的知县,说他在东安、慈利两地政声卓著。
这年冬天,刘墉带着幕僚微服私访,来到了慈利县。一到县城,就看见衙门口贴着一张告示:知县大人每月初一、十五在大堂接待百姓上访。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可不多见。
刘墉正好赶上十五这天。他站在人群中,看见一个身着青布官服的瘦削男子坐在公堂上。这人便是荆道乾。只见他耐心地听完每个百姓的诉求,仔细记录,当场处理。
这一天,荆道乾连续接待了四十多位百姓。直到夜幕降临,他才走下公堂。刘墉见他办事公道,便在次日召见了他。
"你在慈利任上,为何不修政绩,只顾着接待百姓?"刘墉问道。
荆道乾答道:"百姓的事就是最大的政绩。"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刘墉。不久后,刘墉便举荐荆道乾出任靖州知州。
可惜好景不长,刘墉很快就被调回京城担任左都御史。荆道乾失去了靠山,但他在靖州依然勤勉任事。他注意到靖州的苗民常年遭受地痞欺压,便下令严惩地痞,保护苗民利益。一时间,靖州境内苗汉和睦,民风大变。
正当荆道乾在靖州站稳脚跟时,朱珪来到了安徽任巡抚。朱珪不仅是朝廷重臣,更是嘉庆帝的老师。他为政严谨,最重视吏治。
乾隆五十四年,荆道乾调任安徽池州知府。这是他与朱珪的第一次交集。朱珪看过荆道乾的履历后,对这位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清官颇为欣赏。
池州地处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每到汛期就要防洪。那年夏天,池州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荆道乾带着衙役日夜巡查堤防,亲自组织百姓抢险。
朱珪闻讯赶来,看见荆道乾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指挥抢险。这一幕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地方为官的经历。从此,朱珪对荆道乾更加器重。
后来,荆道乾调任安庆知府。安庆是安徽的首府,与朱珪同城办公。朱珪经常召见荆道乾议事,发现这位知府不仅为政清廉,还很有见地。
有一次,朱珪问他:"你在地方多年,可有什么治理心得?"
荆道乾答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只为升迁做表面功夫,不如回家种田。"
这番话与朱珪向来主张的"实干"不谋而合。此后,朱珪便将荆道乾视为知己,在朝廷多次为他请功。不久,朱珪便向乾隆举荐荆道乾出任山东登莱道。
四、皇帝态度的转变经过
乾隆四十七年的那场大朝会,注定要载入荆道乾的人生转折点。当日,吏部带着十几位在地方大计中获得卓异的官员来觐见乾隆皇帝。在这些官员中,就有我们的主人公荆道乾。
这些卓异官员中,大多是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的只有荆道乾一人。当他站在金銮殿上时,乾隆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许久。
"你是何出身?"乾隆问道。
"回皇上的话,臣是举人出身。"荆道乾如实回答。
乾隆听罢,只是点了点头。待荆道乾退下后,在他的引见单上写下了一行字:"年老,似不能任方面之官。"
这道批语若是传出去,无异于给荆道乾判了仕途死刑。但就在这时,站在乾隆身边的左都御史刘墉站了出来。
"皇上,此人臣认得。"刘墉上前一步说道,"臣在湖南为巡抚时,此人任东安知县,政声颇佳。湖南百姓都称他为'第一清官'。"
乾隆闻言,立即让吏部将荆道乾的履历拿来过目。翻开履历,乾隆发现这位举人出身的官员,在基层任职期间竟有如此多的政绩:整顿吏治、清理积案、疏浚河道、赈济灾民......
第二天,吏部的任命下来了:荆道乾被委任为甘肃宁夏府同知。这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虽然品级提升不多,但意义非凡。要知道,能从一个偏远州府的知州升任西北重镇的同知,这在举人出身的官员中可是极为罕见的。
到了宁夏后,荆道乾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回民与汉民之间的矛盾。当地回民与汉民因为生活习俗不同,常有摩擦。荆道乾深入两族民众中间,了解他们的诉求。他规定集市上必须同时设立清真食品和普通食品摊位,保护双方的饮食习惯。
这些举措很快见效。一年后,宁夏府的回汉矛盾明显缓解。这个消息传到京城,让乾隆对荆道乾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乾隆五十四年,宁夏发生旱灾。荆道乾带头捐俸赈灾,并向朝廷请命调拨粮食。他日夜守在粮仓,亲自监督发放,确保赈灾粮食不被中饱私囊。
这年冬天,乾隆派大臣视察灾区。大臣回京后向乾隆汇报说,宁夏百姓虽遇灾害,但无一人冻馁而死,这都要归功于荆道乾的妥善安排。
乾隆听后连连点头,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当初看走眼了。这荆道乾,确实是个能臣。"
从此,每当荆道乾的奏折送到乾隆案头,乾隆都会仔细过目。渐渐地,这位年过五旬的举人出身的官员,在乾隆心中有了新的分量。
五、平步青云的巅峰岁月
乾隆五十四年的冬天,荆道乾接到了一份意外的任命:升任安徽池州知府。从宁夏府同知到池州知府,看似平调,但池州府却是江南重地,此番任命无疑是朝廷对他的重用。
到任池州的第一天,荆道乾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当地的盐商王老爷在城外建了一座大宅,占用了水利要道。每逢汛期,附近农田被淹,百姓叫苦不迭。前任知府碍于王老爷的势力,一直没有处理这件事。
荆道乾二话不说,带着衙役来到王家大宅,当场勘查地形。他对王老爷说:"此处是百姓的命脉,任何人也不能占着。限你三日内拆除挡水的围墙。"
王老爷仗着自己是盐政衙门的座师,不肯就范。荆道乾立即上书巡抚,请求处置。正好此时的安徽巡抚正是朱珪。朱珪看过奏折后,立即下令支持荆道乾的决定。
就这样,困扰池州多年的水患终于得到了解决。这件事让朱珪对荆道乾更加赏识,不久后便举荐他代理芜湖道。
芜湖是长江上的重要商埠,商船往来如织。荆道乾上任后发现,有些商人为了逃税,常常半夜偷偷卸货。他立即在码头设立夜巡,严查走私。半年下来,芜湖的税收比往年增加了三成。
就在这时,安庆知府的位置空了出来。朱珪立即向朝廷举荐荆道乾接任。安庆是安徽的首府,这个位置可谓是荆道乾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步。
安庆城里有个老规矩:每年春节,各家商铺都要给知府送节礼。荆道乾上任第一天就下令:但凡送礼者,一律以行贿论处。商人们起初还不信,派人试探,结果真的吃了挂落。从此,再没人敢给荆道乾送礼。
这些事很快传到了朱珪耳中。朱珪常说:"荆道乾为官清廉,做事果断,正是朝廷所需的人才。"
乾隆五十八年冬,朱珪向皇帝举荐荆道乾为山东登莱道。这一次,乾隆很快就批准了。荆道乾刚到山东几个月,又被委以重任,署理山东布政使。
这时的荆道乾已经从一个七品知县,一步步升到了从二品的布政使。但他依然保持着在基层时的作风。每逢大案要案,他必定亲自审理;每遇灾情险情,他必定亲临现场。
嘉庆四年,朝廷破格提拔荆道乾为江苏布政使。三个月后,他又被擢升为安徽巡抚。从此,这位出身寒门的举人,终于成为一方封疆大吏。有趣的是,他正是坐在了当年赏识他的朱珪曾经坐过的位置上。
在安徽巡抚任上,荆道乾依然保持着他的清廉作风。有同僚问他:"为官数十载,家中想必已经富足了吧?"
荆道乾却说:"一介清官,何须富贵?但求问心无愧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