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印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尤其是自洞朗事件以来,两国在各方面的交流都在显著减少,但从去年开始,一向对中国保持敌意的印度却突然开始改变态度,并推动两国边境问题谈判,主动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
印度总理莫迪
在进入2025年以后,印度莫迪政府缓和两国关系的意思更甚,而印方也在近期如愿以偿,等来了中国的贺电。
就在4月1日,短短24小时内,中印两度互致贺电,一封是中方与印度总统穆尔穆互致的贺电,另一封则是印度总理莫迪与中方互致的贺电,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
在电话中,莫迪罕见的推心置腹,说了一番心里话,直言中印是两大文明古国,肩上都挑着重担,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世界,也有助于推动多极化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封贺电之前,印度高层已多次在对华问题上表态了。
就在上周,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一场公开活动中表示,印中合作有利于全球的稳定与繁荣,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两国之间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均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而在更早以前,印度总理莫迪也在访谈中表示,目前两国边境地区已经恢复正常,且双方还在努力将两国关系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状态,双方虽然有竞争,但竞争不应演变成冲突。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毫无疑问的是,在经历了近5年的“冰冻期”以后,印度终于主动迈出了改善关系的一步。
之所以印度会主动迈出这一步,显然也与自己当前面临的困境有关。之前印度选择在边境问题上挑衅中国,其底层逻辑无外乎还是煽动民粹,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
在2020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发生以后,莫迪政府趁着民众“群情激愤”之际,一方面高呼发展“印度制造”,另一方面又对一众中国APP发出禁令,并在随后刻意针对中国企业,逼其退出印度市场。
配合这一系列操作,莫迪政府还在2020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总投入高达250亿美元,预计在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提升至25%,从而“摆脱对于中国产品的依赖”。
然而如今几年过去了,莫迪的这一计划,却并未收获预想中的结果。在经历了4年的投资以后,参与该计划的企业总共只创造了1500多亿美元的产值,仅为最初设定目标的37%。
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计划
而且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从2020年的15.4%降到了14.3%。从这些数据来看,“印度制造”的美梦显然已经破产,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印度的经济增长将在未来几年内面临困境。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上台对于印度而言也是一个晴天霹雳,在上台不久,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一旦落实,印度无疑是受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
因为印度长期以来都对美国商品征收9%至10%左右的关税,并以此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尤其是农业,医药等行业,这些都是印度对美出口大头。
对于两国关税不平衡的现象,特朗普甚至曾在莫迪访美期间公开对此表示批评,而在“对等关税”法案实施以后,印度向美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将大幅提升,预计每年至少会损失60亿美元甚至更多。
莫迪访问美国
综合经济下行与特朗普“对等关税”威胁的情况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何印度会在此时转变态度,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不过考虑到印度善于出尔反尔,且反复无常的特性,在与印度的合作上仍应保持谨慎,只有印度能够真正营造出公平的营商环境,中印之间的合作才能正常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