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干部轿车楼前停,下车者西装笔挺,眼镜圆黑,手持公文包,显为高官。他步入室内,小姑娘急呼:“爷爷,避债,快逃!”
一位年迈老者转身,牵着小女孩,步履蹒跚地向楼上走去。
此人开口说道:“爸,我是克农。”
老人闻声止步,转身时泪流满面:“你回来了,终于!不孝子,这么久不归家,也不联系。”
父亲言带埋怨,手已紧握其子,轻抚其脸庞。
此人是唯一未上前线、无军功却获开国上将者,一生征战千里,舍私奉公,对我军战时情报工作贡献巨大,乃我国情报先驱李克农。
他此次归途恰逢任务完成,途经家门,便令司机停车。他久违归家,连孩子都已不识其面容。
他询问父亲身体状况,与孩子嬉戏片刻,仅逗留一小时便离去。因担忧久留家中会带来危险,他不得不匆匆告别。
离行前,父亲屡欲启齿却又止住。他敏锐察觉父亲的为难,遂主动向父亲询问。
父亲万般无奈,向克农提出请求:“此次能否为我们留下部分钱财?”
李克农深感愧疚,他愿为革命事业献身,却无法满足父亲的小要求,未尽儿子、丈夫、父亲之责:“爸,我身无分文,公文包亦属公家,有负于您。”
父亲笑容僵住,妻子见状,连忙解围,推他出门示意他离开。
若非绝境,老爷子不会开口。家中经济难以为继,儿媳零工养儿育老,负债累累,债主暴力催债。万般无奈,老爷子只得向儿子求助。
李克农潜伏国民党内部时,坚持不花其一分钱,认为那是剥削百姓的赃款,源自贪污受贿。身为共产党员,他与人民同战线,秉持共产党官员应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李克农生于安徽芜湖,家境尚可,父于海关任职,该地早通外贸。他自幼入读当地知名教会学校,受教优良。至18岁,家遭变故,无力支付学费,遂辍学就业。
五四新思潮盛行时,刘希平推荐他至《国民日报》任副刊编辑。他发表数文获赞,后因一篇激烈反对国民政府新税法的文章引发社会巨大反响而被捕。
出狱后,他认清时局,明白在当时社会,文人难敌武夫,笔杆无力救国。因此,他认为唯有依靠枪杆子,方能拯救中国。
1925年,上海一日资工厂枪杀中国工人领袖顾正红,激起学生强烈愤慨,引发反帝奴化教育学潮。警察为维护稳定,逮捕众多起义学生,即“五卅惨案”,李克农为该运动领袖之一。
1926年,李克农经友人引荐加入共产党,时处国共合作之际。次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转而与我党为敌。
周总理在上海设立中央特科后,共产党活动转地下。李克农已与我党联系,且在家乡有学生运动经验,谙熟世故,在上海无名气,遂留沪执行情报任务。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遵组织令考入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内部协作默契,渐获领导赏识。为加深伪装,三人整饬外形,显得贪婪不整,以掩人耳目。
入职不久,李克农升任特务股股长,负责监管国民党全国无线报务员,成功获取众多国民党机密情报。
我党多人需避国民党眼线赴苏区,均由李克农负责保护转移。刘伯承元帅自苏联学成归,其从上海至南京再至苏区的转移任务,均由李克农协助完成。
一次极险情境中,国民党特务逼近家门,李克农迅速应变,安排周总理换上旗袍与高跟鞋,在特务眼前安然离去。
李克农被赋予重任,争取张学良归顺。他策划从东北军内部着手,利用潜伏的1400多名地下党人员,我军常接获东北军中下级军官请求加入共产党的申请。
东北军与红军交战时,劣势渐显,损失惨重,内部矛盾激化。将士们认为,未将枪口对准日军,反伤同胞,实属不当。
120余名东北军官被送至陕北,次日列队集合,料想将遭处决。不料,我军为他们筹办欢迎会,并上演诸多节目。
演员呈现《打回老家去》与《他走错了路》,精湛演技触动台下军官,他们自省过错,意识到不应内讧,而应团结对抗侵占家园的日本侵略者。
多名军官自愿请缨劝张学良归队抗日,实则此为李克农策划的“巧合”,剧本《他走错了路》基于众人档案与经历,由他精心编纂。
张学良后决心联合红军抗日,促成西安事变。
抗战后,他负责与国民党及日军交涉,潜伏白崇禧旁获机密。关露、张子羽助力下,我党沪港建情报网,获取超百份重要绝密情报。
李克农一生献身党与革命,情报工作繁重且险,常受身心双重考验。晚年体弱,曾夜间工作摔跤致脑溢血,记忆受损。医嘱勿高强度工作,但他仍愿为党国尽最后之力。
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坚持整理的人事档案,全是单线联系的特工资料。他担心记忆力衰退,让英雄无名,故坚持记录,深知革命胜利归功于无数隐蔽的地下党情报人员。
1962年2月9日,李克农在北京因脑软化病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