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和沈飞两大航空巨头接连发布六代机方案及试飞视频,展示了未来空战的“中国速度”。
紧接着,海军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076型正式下水,并被命名为“四川舰”。这还没完,新一代预警机空警3000也悄然露面,这款有望替代空警2000的装备,可能会成为空军未来的“信息战王牌”。短短两天,三大重磅消息接连亮相,让人不禁感慨:中国军工的脚步,确实快得让人跟不上。
而在大洋彼岸,气氛却截然不同。2024年,美国波音公司依然深陷危机,事故频发,质量问题不断暴露。曾经辉煌的制造业巨头,如今成了全球笑柄。美国制造业为什么会落到这般田地?有人把矛头对准了印度,甚至掀起了一波反印浪潮。但这些问题,真是印度人的错吗?
波音公司曾迎来一位“野心勃勃”的新CEO——丹尼斯·米伦伯格。这位印度裔高管上任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项“省钱”政策。他把大量的软件开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公司,同时大规模招聘印度裔员工。这套组合拳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波音的印度化改革很快出现了问题。2018年至2020年,波音737MAX系列客机接连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导致数百人丧生。事后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存在严重缺陷,而这一系统正是由外包给印度团队的工程师负责开发的。低成本的外包团队带来的,不是创新,而是一场噩梦。
更加讽刺的是,这种“省钱”策略让波音失去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中国未来20年的飞机需求量将超过8000架,总价值超过6000亿美元。然而,波音因技术外包和对华政策的不当处理,彻底丢掉了这块“大蛋糕”。在中国市场,空客的份额正迅速扩大,而国产C919客机也逐渐站稳脚跟。波音不仅没有“省钱”,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
丹尼斯的管理风格还有一个争议点,那就是他推行的“多样性原则”。听上去这似乎是个好主意——打造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团队,展现企业的包容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却变成了印度裔员工的大量涌入。
印度裔员工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技术岗位,还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了波音的中高层管理层。一位负责招聘的印度裔副总裁甚至公开提倡优先录用印度人,并以此作为“多样性文化”的象征。这种做法很快引发了内部矛盾。其他族裔员工对这种“内圈文化”不满,但碍于“政治正确”,公司内部的矛盾被长期掩盖,最终爆发为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全面下滑。
2017年,为响应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战略,丹尼斯甚至宣布在印度建立两条飞机生产线。这一决定成为波音公司陷入深渊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印度团队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频频犯错,甚至连基础的生产流程都难以保证。这样的环境下,质量问题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
2019年,丹尼斯因“737MAX危机”引咎辞职,波音公司随后进行了大规模调整。2024年,64岁的凯利接任CEO后,第一件事就是启动大裁员,直接裁掉了1.7万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印度裔。这一行动虽然暂时缓解了公司的困局,但留下的问题仍然巨大。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裁员引发了一波罢工潮,导致波音的生产线一度陷入停滞。凯利为此不得不宣布涨薪以安抚剩下的员工。这场“斗智斗勇”的内部斗争,让波音的恢复之路显得更加漫长和艰难。
波音的困境只是美国制造业问题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印度裔高管逐渐掌控了包括微软、通用等在内的多个美国企业,类似的问题也屡屡发生。例如,2023年的微软全球蓝屏事件,不仅导致多国机场航班停飞,连银行和医院系统也被迫中断。这场危机同样与印度裔团队的管理失误脱不开关系。
在舆论的压力下,美国国内掀起了一波反印浪潮。许多白人网民指责印度移民抢夺了高薪职位,甚至毁掉了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情绪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印度裔团队的圈子文化和低效管理,确实让不少企业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印度人,显然也是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