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过二三十个微信群,或许这不算最多的,有网友说他的微信群最多时100多个,这么多的微信群,因为查看信息,让他忙得不亦说乎。但他发现,这些微信群似乎没给他带来太多好处,有时甚至因为与群友“一言不合”,闹得不愉快,他说加了那么多微信群,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说,还伤感情,何必呢?目前,他正在退出一些不必要的微信群。
与这位网友一样,现在很多人,都在悄悄退“群”,即使不退群的人也把微信设置为“免打扰”状态。与此同时,微信群也开始集体进入“静默期”。有人认为,这是“网络社交”的一种变迁,毕竟“网络社交”是虚拟的,那些根本不认识或者不常打交道的人,因为没有实质性交往,慢慢变得无话可说。但其实,微信群沉默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
微信群正在“利益化”
微信群最早建立时,成员一般都是现实中认识的人,比如亲戚、朋友和同学。刚开始由于大家不在一起,微信群提供一个大家交流的机会,因为是熟人,大家没有太多顾忌,像拉家常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倒也没什么。
但随着交流的增多,因为大家忙于各自的事,见面机会越来越少,有时即使见了面,因为微信群里已经说了那么多,见面后也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这种尴尬,实际上是平时缺少实质性交往,而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就那么多,微信说多了,真正现实中接触时,反而没什么话了。
其实出现这种“尴尬”的原因,是微信群作为虚拟社会,正在分化。人在同一个群待久了,各种人性就会出现,但最终还是利益驱使,于是,微信群里有了求助和利益的交流。与此同时,微信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复杂,那些一面之交的,也相互加了“好友”,拉入各种各样的群,自此微信群已经从单纯熟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转向了利益、工作等职业化和商业化发展,微信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纯粹。
微信群的管理变得“社会化”
微信群种类繁多,成员虽然有500人的限制,但微信群的群主和管理员设置,还是让微信群慢慢有了社会上的行政化色彩。有些微信群里什么人都有,又似乎谁也不认识,而且,在里面聊天的就那么几个人主导,个别微信群的群主和管理员还很霸道,他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因为当初建群时出于某种目的,群里只有“群主”和“管理员”可以发一些信息和广告通知之类的,如果发现成员发不合适的信息,或者群里发不适内容的群友,他就会被“踢出群”。
这导致大部分人在群里成了社会群众,那些经常发言的人像是领导,时间久了,大家很难找到共同的乐趣。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默默潜水,有些群还成了拉票和集赞的工具;一些工作群,鉴于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在,大家不好意思多说话,除了“收到”和“点赞”等必须的回应之外,群里活跃的总是那几个人。
有些人本来想退群,但无奈现在微信群又是获得信息的渠道,群里往往有不少消息灵通的人,总是会先人一步,发一些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而有些群本来可有可无,由于群里有关系密切的好友,他们碍于情面,或者出于猎奇和看热闹心理,又不退出。
微信群内部,那些霸道的群主,觉得群是他建的,与他授权的“群管理员”,俨然把群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管理。另外,有关部门对互联网的严格监管,也让微信群不敢乱说话,现在大家对发言极为敏感,有网友埋怨道:“大家本来进群可以胡侃一通,现在监管这么严,不敢乱说话了,微信群越来越社会化”。
玩微信的人正在“老龄化”
我国的互联网从1997年开始的,我记得2008年去北京参加互联网成立十周年大会,当时各大网站的CEO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微信(WeChat)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免费社交工具,它自2011年诞生以来,至今发展到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十几亿用户,微信用户涉及20种语言,几乎遍布国内所有智能手机用户,如今除了还在使用“老年机”的部分耄耋老人之外,几乎人人都有微信。
在微信用户构成中,第一批使用微信的人大多数年龄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到现在,这些人中,即使年轻一些的,也过了而立之年,年龄最大的都已经进入古稀之年。10多年的时间,这些人对虚拟世界的认识也在走向成熟,慢慢回到理性的现实。
一位网友说:你的微信群不是没人说话,而是岁月偷走了留言,只剩一地留白。人的成长到成熟,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让身心沸腾的体验后,或许一夜之间,也可能是无声无息,成熟起来。随着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琐事越来越多,微信群在经历竞相发言之后,大家见面少了,话题少了,群聊也变得冷冷清清。
微信群里的人出现分化
有人总结过,如今留在微信群里,那些既不说话又不退群的人,多半是这四种心态:第一“冷眼旁观”的心态,看大家的互动交流、唇枪舌战。第二“少管闲事”的心态,做好自己,莫管别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少管闲事”的人,但是你自己到处去发言,闲事自然就会跟着你。第三“习惯孤独”的心态,一切靠自己,不想求人。第四“自得其乐”的心态,自己的生活很好,又不想被别人打扰。
这些人,真正活得通透,已经看淡了圈子,又碍于面子或者是出于“有备无患”的考虑,没有退出圈子。
而那些依然活跃在微信群的人,也抱着不同的心态:一是期待同情,希望得到帮助的人;二是喜欢合群,把社交当作重要社会方式的人;三是追捧心态,有好事分享或者为了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四是现实很委屈,希望通过网络发泄(毕竟是熟人圈,具有包容性),让自己的观点取得支撑,寻求安慰。
有一个社会扁平定律:假如你没有鹤立鸡群的本事,很快会被人流淹没。人与人的交往从来都不是短时间内让彼此信任的,而是平时的积累。一个处于低谷的人,除了默默无闻靠自己努力,很难奢求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如果待在微信群里诉苦,说不定还会自讨没趣。
微信群里,那些看似热情的问候只是跳动的字节,所谓的表情包只不过是一种符号,根本不能引起共鸣。微信群待久了,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时,都保持了沉默,微信群就成了死群。
其实,微信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没必要在微信群倾注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从前没有微信群,大家天各一方,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者聚一次会,大家都兴致勃勃,一顿饭吃下来都舍不得回去。但现在,别说微信群里聊天,就是同学聚会,似乎很少有共同话题。
微信虽然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但却不能改变彼此的生活,各人有自己的生活,或难或易,或喜或悲,或苦或乐,你的事无论好坏,又和别人有多少关系呢?如今的微信群,也是一样。
生活总归要回到现实,与其沉溺微信社交,不如把时间留给家庭和工作。所以,不要奢求微信群里总有看不完的消息,也不要因为别人不回复你的信息而误会别人。因为每个人不可能总有时间去聊天,强行保持交流,只会让每个人都很累。
现在要收礼,连电话都不舍得打了。就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里发个消息,真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明知多问。
12年前我看中它的对讲机功能才下载的!谁知道变成炫耀轧是非的工具了[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