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秦汉到元明清这历朝历代的名相贤相,人们一般都会想起李斯、萧何、诸葛亮、王导、谢安、王猛、房玄龄、魏征、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裴度、李德裕、冯道、赵普、寇准、范仲淹、韩琦、王安石、文天祥、刘秉忠、李善长、杨士奇、张居正等等。这些名相们,有些被后世称之为“完人”,像诸葛亮、王猛、房玄龄、冯道、文天祥那样已经超凡入圣,而大多数贤相们,如李斯、萧何、王导、赵普、张居正等人,却尚有许多被后世之人诟病之处。
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非功过,岂可一概而论?不过作为一朝一代一时之名相,能称雄于当时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像诸葛亮那样为蜀汉鞠躬尽瘁,死后却乏继任之人,蜀汉最终还是被曹魏所吞并,而诸葛亮的儿孙也在绵竹为蜀捐躯,实在是悲乎!再看前秦的王猛,文韬武略比诸葛亮还厉害,要是多活个十年,要概率就要为苻坚一统四海,可惜英年早逝,后继无人,苻坚在没有王猛这样的贤相助力下,很快就在淝水之战兵败如山,最后江山都给整个丢掉了,岂不哀哉!
至于萧何这样的名相还要靠自黑来苟存性命,李斯为秦始皇一统六国付出了无尽的心血,最后连牵黄犬出猎都门的机会都没有了。东晋王导被晋元帝称之为共坐御榻,王马共天下的首辅丞相,结果也被可怕的乱世所迫,最后也只能做一个左右摇摆少说话的不倒翁了。做一代名相实在是太难了!可历史上偏偏还有这样一家子人,父、子、侄三代四朝为相,且还是权倾朝野的权相,名为权相,实际上他家三代三个宰相都非常尊重天子,从来没有过逆臣反心,只是专擅出名,却为了这个王朝延祚一百余年尽心竭力。
这一门三相也是非常奇葩,老爸做宰相的时候非常崇拜岳飞,儿子做宰相的时候居然反其道而为之,崇尚起秦桧来,且三位同门宰相都不喜欢为帝王开疆扩土,都不喜欢收复失去的河山,偏偏爱和那秦桧一样议和求存,然而他们三人的名声却没有搞得像秦桧那样臭,甚至后世公认他们三人都是大忠臣,只不过没有积极大胆的进取心,太过谨慎而已。
这在五千历史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看官们能猜出他们是何许人也吗?没错,他们就是力保南宋江山百余年的史浩、史弥远父子,还有一个侄孙史嵩之,史家三代三人身居权相之位,恐怕整部二十四史也只有仅此一家,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讲一讲一代名相史弥远的传奇一生,顺带将他的父亲史浩和侄子史嵩之,一并为大家细细道道,看官们也好评一评他们一家三相的功过是非。
史弥远,字同叔,他是宋孝宗时期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的第三子。孝宗皇帝淳熙六年,史弥远补缺做了承事郎。淳熙八年,又转任宣义郎,后来在科举考试之外的铨试当中得了第一名,就被调到建康府粮料院,改任沿海制置司办事官。十四年,他又参加了正式的科举殿试,成为了金榜进士。到了宋光宗绍熙元年,皇帝授予史弥远为大理司直。二年,又晋升做了太社令。三年,又晋升为太常卿主簿,后来又主管了冲佑观之事,不久又因父亲史浩薨逝,跑回家守丧丁忧去了。
宋宁宗庆元二年,守孝结束的史弥远又复职做了大理司直,不久又改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等到他面对宋宁宗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乞求皇帝去表彰天下廉洁之士,然后疏通天下的沟渠,兴修水利,加固堤防,充实粮仓,平均百姓徭役和赋税,劝导军民好好务农植桑,禁止那些奢靡下作之事,做好水患旱灾的防备,再修葺好各大城廓和攻守器械,选拔得利的将帅,训练强健的士卒,做好烽火台的警示工作,将边关之事安排妥当。
丞相京镗于是找到他,屏退左右对他说道:“君他日之功名事业一定远胜本相,本相愿将京家子孙全托付给你!”绍熙四年,宋宁宗授予他枢密院编修官之职,不久又晋升为太常丞,没过多久又让他兼任工部郎官,后又改为刑部郎官。六年,史弥远又改任为宗正丞。很快他又乞求外放,做了池州知州。嘉泰四年,又做了浙西常平提举官。开禧元年,宋宁宗又授予史弥远做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天子之实录检讨官,不久又晋升他做了秘书少监,后又升任皇帝身边的起居郎。二年,又兼任资善堂直讲学士。
当时权相韩侂胄他是宋宁宗韩皇后的叔公,也就是叔爷爷,还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韩侂胄和宋高宗赵构算是同辈。他很早就向宋宁宗提出了开边之议,也就是派出大股兵团向北推进,收复中原。他也想假借天大的战功,来坚固自己在宋宁宗面前的隆宠。当时南宋边境的重兵被北面的金兵重创,吓得宋宁宗赶紧下诏命群臣商议对策。
史弥这时候就上书言道:“如今韩大人所议之事,是认为要我们南宋先发制人,可如果行动太慢,反而就要被金兵所制,这是征伐为将应该明白的事情,沙场上的一胜一负,基本就在于此,北上争雄,凯旋报捷,哪里是这么容易的?关乎我南宋江山的宗庙社稷,所系甚重,韩大人怎么可以一举将数千万人之性命孤注一掷呢?京师杭州临安府是我南宋的根本之地,如今我们的重兵全都跑到边关去了,而留守京师的兵马很少,万一内部发生盗贼作乱,谁能来保护皇帝陛下?
如今沿江边界屯驻的兵马,各当一面,他们完全可以拱卫各自的方镇边关,他们更应该好好整备,如今千万不要再将边关的兵马轻率征调,这样我们南宋内外表里都有依靠了,北面的金国和南面的盗贼也不可能有可伺之隙,所以皇上你要赶紧派出抚谕钦差大臣,下令命边关大军勒兵于边陲,好好看住当地的盗贼,申饬好战的将士,不要去惹金兵,固守城池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拿什么一举北进克定金兵的浮言来扰乱我们南宋的根基,也不要贪图边境一些小城池的微利来招惹强敌,等到将来民力强大,国势更壮,北方金兵自行衰败后,我们再大举进犯,还怕恢复不了北宋的宗社吗?这才是我们南宋的无疆无际之福啊!”
奏书刚写好的时候,门客对史弥远说道:“韩大人现在的说法有很多人支持,而史大人你的老妈太夫人年纪很高了,你难道不担心会受到牵连吗?”史弥远则冷笑道:“现在天下之事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去给皇帝上书是有益于咱们南宋江山,有利于我们南宋百姓,即便我要获罪也是甘心情愿的!”这话传到宋宁宗耳中,他也很欣赏史弥远,就封他做了鄞县男爵,同时还担任了代理刑部侍郎。开禧三年,又改任礼部侍郎兼同修同史、实录院同修撰,但依旧兼任刑部之职。
开禧北征发动之后,南宋与金国的兵端已开,胜败交加,不久之后败局已定,吓得南宋朝廷多次派使者北上求和,金人就是不肯听从。京师临安大为震动,宫中的后妃们都开始惧怕起来,生怕要经历像靖康之难一样的灾祸,祸患貌似就要旦夕朝暮之际,然后满朝文武都害怕权相韩侂胄,不敢站出来在皇帝面前提出意见。
而史弥远则立于御前,力陈当下的危迫之势,皇子赵询听说之后,也非常赞同他的说法,于是一并向宋宁宗禀奏,气得宁宗天子当即罢免了韩大人的相位,同时也将支持韩大人的右丞相陈自强一起罢。不久御史台谏、各部给事中、诸位中书舍人一交上书挤兑韩大人,可谓墙倒众人推。韩侂胄则想到宫中亲自给宋宁宗解释一切,可就在他上朝的路上,被史弥远和宋宁宗继后杨皇后派出禁军亲信,将他劫持到宫中的玉津园夹墙中残忍地杀害了。原来韩皇后驾崩之后,韩大人劝宋宁宗册立曹美人为皇后,结果杨氏做了皇后,就非常怨恨韩大人。
韩大人身死后,他的首级和前方大将苏师旦的人头,像当年岳飞一样给送到了金人手里。因为斩杀韩侂胄有功,宋宁宗征召史弥远到延和殿来说明情况,他就任命老史为签书枢密院事,等于就是要他掌管兵马了,可当时金兵还没有退,议和还没有成,史弥远百般不接受这个任命,宋宁宗只好晋升他做了礼部尚书兼国史实录院修撰。
帮助过史弥远的皇子赵询也被扶立为了皇太子,他不是宋宁宗亲生的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九世孙。史弥远则又兼任了太子詹事,然后遣使到金国求和,金人说大散关当中的隔牙二关还有濠州被南宋夺去,现在要还给他们。
史弥远则对宋宁宗说道:“如今东西两淮,还有襄汉沿江之地,全都被战火伤得一塌糊涂,如今军备又没有充实,皇上一定要勉励各地的将帅,说出自己对他们委以重任的诚意,然后校阅这些精锐的士卒,要知道他们平时的尺寸之缺,好好补偿他们,接着修缮城堡,整备好器械,储藏好粮食,等到我们南宋和金国通和之后,我们的兵马还要像没有干戈打仗的时候一样,同时还要选好厉害的将帅守在边界,以壮大藩屏之势,另外还要提拔和奖励那些智勇双全,能备缓急救驾的勇士!”
宋宁宗认为他说得太好了,就任命他做了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男爵之位晋升为伯爵。嘉定元年,史弥远又被晋升为知枢密院事,又进封为奉化郡侯兼常务副宰相,不久又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再兼太子少傅,又进位开国公。不久,史弥远的亲妈妈去世,他只好送母归葬治丧。而太子赵询则请求皇帝给史弥远赐豪宅一座,又命他就在自己的府邸著孝服守丧,以便皇帝和太子向他咨问国之大事。
嘉定二年,宋宁宗又任命史弥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师。四年,史弥远又为故相赵汝遇洗雪冤情,当年赵汝愚和韩侂胄一起力保宋宁宗即位,可二人因为权力之争不和,韩大人将赵汝愚扳倒。如今史弥远为了彻底压倒韩大人的势力,就乞求宋宁宗给赵汝愚赐谥号,并给予褒奖和追赠,同时又将朱熹、彭龟年、杨万里、吕祖俭这些已经去世的官员全部恢复官爵,还要录用他们被贬斥流放的子孙。十四年,宋宁宗又赐给史弥远祭器,让他可以在家庙中祭拜先祖。
后来宋宁宗驾崩,从斩杀韩侂胄到这个时候,史弥远为相十七年之久,他又强行拥立了宋理宗做皇帝,理宗则拜他为太师,同时还像以前那样担任右丞相、枢密使,又进封为魏国公,吓得史弥远六次推辞不肯就任,他死活要解去官爵,回归乡里,等到他非要出关回家,宋理宗只好放行。宝庆二年,史弥远又被任命为少师,还赐给了天子玉带。他又幼理宗天子倾心顺承侍奉杨太后,拼了命地修德来报答老天给他的眷顾,因为宋理宗本来是个平民小子,全靠杨太后和史弥远才侥幸得到了帝位。只有听杨太后和史相国的话,才可以让四海归心推戴他。
宋理宗绍定元年,史弥远又强行给杨太后上尊号,杨太后非常尴尬,只好命养子宋理宗给史相国官拜太傅,史弥远本想做太师,心中冷笑,对着皇帝八次辞掉太傅之职。夏天的时候,史弥远生了病,多次上书请求归隐田园,宋理宗不允许,很快临安城着了大火,史弥远又引咎辞职多达五次,宋理宗不得已就将他降封为了奉化郡公。
可到了五年春,又恢复了他的魏国公爵位。六年,理宗终于拜弥远为太师,吓得史弥远三次请辞,并且还要求外放自己去做地方闲官,宋理宗冷笑着不允许,最后史弥远出任太师,兼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又封鲁国公。史弥远又三次请辞,没有得到允许。
绍定五年,史弥远再次上书请辞官,宋理宗只好将他降为太傅,没过多久再次出任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可他又上书请辞官,宋理宗只好让他做太师,不管事,特授保宁、昭信军节度使的虚衔,又做醴泉观使,进封会稽郡王,不久史弥远薨逝了,他做宋理宗的宰相也长达九年之久,加上之前在宋宁宗手里为相,一共独掌朝堂二十六年。
宋理宗收到他的遗表之后,大为震悼,为他辍朝三天,特赠其为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号忠献,和秦桧是一样的,史弥远曾经还为秦桧恢复过申王的爵位。他的父亲史浩则为岳飞洗刷过冤情,真是奇葩至极。宋理宗还派天子礼官在他出殡的路上给他祭奠,一直送到都城门外。
起初,南宋诛杀了横行于山东、淮南的豪强李全,恢复了淮安,攻克了盱眙,论功行赏,军中诸将都希望自己得到提拔。有人就跑去巴结史弥远,希望给自己封大官。史弥远却冷笑道:“天子御将之道,就像养鹰一样,他们饿了就会乖乖地听主人的话,他们吃饱了会不听主人的话,自己飞跑了,当年北宋曹彬下江南,宋太祖不肯将枢密使的官位给他,何况如今边军未撤,警报时常传过来,如果你完全答应诸将的要求,他们就会志得意满,要是皇帝还有个什么缓急,谁还肯拼了命地来效死?”
当时大臣赵善湘认为自己是宋理宗当年的从官,出征打仗,帮助理宗稳定皇位之功也居多,他就日夜盼望着能入朝做宰相。史弥远则说道:“赵善湘也是天族宗亲,这就应该避嫌了,宋高宗皇帝曾经下诏只允许宗室子孙做从官,不允许做宰相。光宗绍熙末年,宁宗庆元初年,赵汝愚、赵彦逾都有定策之功,可皇帝让他们做宰相只是权宜之计,史某与善湘是姻亲,我肯定反对让他入朝为相,这样对南宋社稷大为不利!”
史弥远的密友周铸、兄长史弥茂、外甥夏周篆后来都补缺做了官,可最终都只做到了训武郎而已。起初,史弥远诛杀了韩侂胄,做了宁宗朝的宰相十七年,宁宗驾崩之后,他又强行废掉了济王赵竑,可这并非宁宗皇帝的意思。等到理宗被他扶立上了龙椅,他又独自为相九年,却擅权用事,不过为人却极为节俭,理宗认为他有拥立自己的大功,却没有什么社稷大计,当时御史台谏都说他是奸恶之徒,理宗却没有理会。
等到史弥远薨逝的时候,宋理宗对其子孙还是相当的优渥,还为他御制了墓志碑铭,又为他题了“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的匾额,济王赵竑被他斩杀,天下人都对他极为非议,史弥远居然毫不惧怕,还起手李知孝、梁成大等坏人为鹰犬,一时间天下君子都被他贬窜斥逐,对此他更是不遗余力。所以说史弥远真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而他爸爸作为南宋孝宗朝的名相,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也就是如今的浙江宁波鄞州人。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史浩考上了进士,很快就做了绍兴府余姚县尉,还做过温州教授,郡守张栻非常器重他,后来他就做了太学正,又晋升为了国子监博士。在面见宋高宗的时候,史浩对皇帝说道:“普安郡王赵伯琮、恩平郡王赵伯玖二王当中,宜择其一来作为陛下的皇储!”这话说到了赵构心坎里,他就对史浩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宋高宗就对着满朝文武大臣们说道:“史浩是有用之才也!”很快就任命他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同时兼任二王府教授。绍兴三十年,普安郡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晋升为皇子,又进封为建王,宋高宗又任命史浩为代理建王教授。当时宋孝宗年轻喜欢喝点小酒,史浩就骂道:“世子饮酒不可以无节也!”吓得宋孝宗对他作揖陪罪言道:“小王哪里敢不听从史先生的教训!”
绍兴三十一年,史浩晋升为宗正少卿,当时恰好是金废帝完颜亮挥兵南下,吓得宋高宗立马下诏亲征,那时两淮都已经失守,廷臣们都争着说要皇帝像当年一样浮海退避,只有建王赵眘上书力请带兵做抗金先锋,史浩在赵眘面前力陈道:“太子殿下不可以带兵在外,你想想晋献公的太子申生,唐玄宗的太子唐肃宗李亨灵武登基之事,你能接受吗?要么子亡,要么父死,这是古时候的借鉴啊!”宋孝宗这才大为感悟,就命史浩替他写了一封奏书,说是请求一直跟在养父宋高宗身边,起到保护作用,奏书中写得非常诚恳。
宋高宗当时正要发怒,见到这封奏书,立马就不生气了,后来得知这奏书是史浩起草的,他就对大臣们说道:“这真是太子的好属官呀!”不久殿中侍御史吴芾乞请皇子来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由元帅前往视师督战,史浩则冷笑着写了一封信给大臣们,说道:“建王生于深宫之中,从来没有和地方诸侯对接过,他怎么能去做视师大元帅呢?”这时又有人说要让宋孝宗居守临安监国,史浩也认为这样是不可以的,总之他不允许孝宗离开高宗皇帝,宋高宗也想让建王遍识军中诸将,就命他随从自己前往江北建康府。
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回到临安,就正式册封建王为皇太子,史浩就成了天子的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不久,宋孝宗受禅做了皇帝,立马任命史浩做中书舍人,又晋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大将张浚奉诏宣抚江淮,准备和金人决战,史浩吓得立马提出了异议,他说只要在瓜洲、采石建城,守住长江沿岸就可以了。张浚则冷笑着上书说道:“如果不守两淮,只守长江,不如在江北泗州筑城!”
史浩很快就做了副宰相,宋孝宗命他来商议应敌之策,洪遵、金安节、唐文若,等大臣都加入到了争论的行列,唯独宰相们没有上奏,宋孝宗就问史浩有什么想法,史浩奏道:“加强防御就可以了!如果皇上只听从浅谋之士的说法,要兴起不义之师,金兵跑了你就要给他们行赏,他们个个都会去挑衅邀功,金兵来了,他们则拼了命地敛兵遁迹,这样搞能恢复中原吗?”
他又举荐了枢密院编修官陆游、尹穑等来皇帝面前说话,宋孝宗都给他们升了官。隆兴元年,史浩出任尚书右仆射,也就是宰相了。他就立马说老宰相赵鼎、李光之没有罪,岳飞岳元帅也沉冤太久了,要给他们都恢复官爵,还要给他们子孙俸禄,宋孝宗全部答应。当时大将李显忠、邵宏渊上奏乞请引兵北上进取中原,吓得史浩对宋孝宗说道:“两位将军如今直接向皇帝乞战,难道节制他们的方镇督府命令不了他们了吗?”
负责掌管调兵遣将的张浚吓得赶紧入朝觐见,并且也乞求皇帝降诏巡幸建康府,准备御驾北征。宋孝宗则立马找到老师史浩相问,史浩陈说了三不可,然后退出宫门,并找到张浚对他责备道:“帝王要是出兵,一定要有万全的把握,岂可尝试着心图侥幸呢?”后来他俩又要朝堂正殿上进行了辩论,张浚说道:“我们北宋江山的中原地盘久陷于金人之手,如今要是不去夺取,将来中原有了新有豪杰就会起来收取!”
史浩则冷笑道:“中原绝对不可能再有这样厉害的豪杰了,如果真的有,他们为什么不跳出来先把金国给灭了?”张浚也冷笑着答道:“金人把中原管得严实,民间百姓手无寸铁,当下还不能自行发妗,待我们南宋王师北进,自然中原就有豪杰起来做内应了!”
史浩又说道:“陈胜、吴广以破败低微之身而带头灭掉了暴秦,如果当下中原的所谓豪杰一定要等我们南宋大军前来接应,那他们也都算不了豪杰,就连陈胜、吴广还不如呢?那对我们又有何用哉?”张浚不再想和他吵,就亲自对宋孝宗说道:“史浩这家伙是说不通的,如果皇上不进兵,恐失了收复中原的好机会,臣乞求陛下英明圣断!”
这时宰相府又收到了邵宏渊的出兵状,史浩才知道这次出兵完全不经三省宰相批准,而是皇帝和方镇节帅们直接传檄诸将行事,史浩于是对陈康伯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是宰辅重臣,而这次出兵却完全没有接到通知,那朝廷还要宰相做什么呢?不辞职离去还等什么呢?”他又说道:“康伯也想接纳现在跳河子来投靠我们南宋的中原军民,臣恐怕他日必定会危及到陛下的子孙,真是太让人忧虑了!张浚锐意用兵,如果万一失败,恐怕陛下一辈子都别再想收复中原了!”御史王十朋听到了这番话,立马上报给了宋孝宗,孝宗气得很快将史浩外贬到绍兴府去了。
起先,史浩想在瓜洲筑城,于是就派出太府丞史正好志前往察看地势,而史正志又与张浚发生了争辩,王十朋也借此攻击史浩,最后史浩有十三年时间得不到宋孝宗的征召,他就在绍兴做知府,同时兼任浙东安抚使,后来母亲去世,才穿着孝服回老家守丧,后来孝期满又出任了福州知州。
到了宋孝宗淳熙初年,孝宗问当时的宰相们道:“寡人很久没有见到史浩史老师,他现在还好吗?”于是很快史浩被征召回京,做了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御前侍读。五年,又复任右丞相,宋孝宗说道:“自叶衡罢相以来,寡人虚席以待卿久矣!”史浩则冷笑着答道:“老臣蒙恩再次出任宰相,唯尽天下公道而已,我是不会搞结朋交友对抗皇上的破事的!”宋孝宗也冷笑道:“宰相怎么可以有朝堂私交呢?作为人主的帝王也不当以结朋友交友为弊端来责骂臣下,寡人只取贤者任用,不贤者罢除耳!”这话说得史浩满脸通红。
枢密都承旨王抃向宋孝宗建议殿前、步军二司多有虚额,请求向天下各召募三千人马来充实禁军。不久之后,殿前司就在城中直接捉壮丁,吓得整个京师都骚动了起来,很多被劫掠的男子直接弄断自己的手指,表示不想去当兵,而前往劫掠人丁的禁军,仗着人多,就在当地强夺民财,气得史浩直接上书言道:“皇上你赶紧把捉来的人全都放了吧,还要把劫掠军民的首犯送到狱中去!”最后宋孝宗也没办法,只好给那些禁军论罪,然后将首犯和百姓中带头反抗者一并斩首示众。
史浩则又言道:“禁军抢劫才导致民变,发起人是禁军,军法从事就可以了!而百姓陆庆童等人与他们抗争,难道也要一并同罚吗?陛下是怕自己的禁军会不听你的指挥,所以才把百姓带头的也斩了以安军心,可百姓得不到一个公平的结果,人言就可畏了!你难道忘记了,陈胜所说的等死,死国可乎!这可不是禁军能抵挡的!”气得宋孝宗发怒道:“你是把寡人比作秦二世胡亥了!”徐浩则冷笑道:“自古民怨而犯上者多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是夏朝百姓对夏桀所说过的话,岂止秦二世有这样的结局?”这话吓得宋孝宗再不敢言语。
不久,史浩辞官,宋孝宗还是任命他做少傅、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兼御前侍读,后来有很多百姓为陆庆童鸣冤,一时间震动朝野,吓得宋孝宗说道:“史浩曾为此事和寡人力争,还因此丢了官,寡人现在想起来真后悔!”赵雄曾推荐刘光祖到朝廷做官,宋孝宗就当面对刘光祖进行了问策,他们一起讨论了科场取士之道,最后宋孝宗非常欣赏他的说法,刘光祖认为宰相和大将要是有错误,就要进行斩杀,而不是像宋太祖开国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误国,大将败军,都未尝诛戮,重赏之下必出名臣名将,重罚之下也必能震慑人心,从而大彰天威!
宋孝宗以手诏的形式公布了刘光祖的说辞,天下为之大震,人们都认为刘光祖要做状元了。宋孝宗又将刘光祖的文章派人拿给史浩去看,史浩看后奏道:“尧舜之世,四凶极恶,他们也只是被尧舜流放和罢黜,没有对他们进行斩杀,诛杀大臣是秦、汉的酷法,宋太祖以仁治天下,待臣下以礼,专门要效仿古之圣贤,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天下的礼法更加昌隆,世间更加融洽,这才使得我们大宋的治世与夏商周三代同风,这就是我们大宋的祖宗家法,人们才会说我们大宋的皇帝过于忠厚,可刘光祖却认为这是过错,难道陛下想要改祖宗家法,自行秦二世和汉武帝的刻薄之法,然后把祖宗都贬得一文不值吗?”
这话说得宋孝宗再不敢多说一个字了,后来史浩又向宋孝宗举荐了薛叔似、杨简、陆九渊、石宗昭、陈谦、叶适、袁燮、赵静之、张子智这些人才,后来全都得到了重用。淳熙十年,史浩以年纪大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宋孝宗则让他以太保的身份退休,又封魏国公。晚年的时候,他在鄞县的西湖边建了一座豪宅,在宅中又建了一座楼阁专门供春奉高宗、孝宗两朝的皇帝赐书,他又给自己建了一个大堂,上面写了“明良庆会”四字匾额。
后来宋光宗做了皇帝,史浩又被进位于太师,绍熙五年,史浩薨逝,享年八十九岁,封为会稽郡王,宋宁宗做皇帝的时候,赐谥号为文惠,又御书赐给他“纯诚厚德元老”之碑。嘉定十四年,宋宁宗又追封他为越王,改谥号为“忠定”,同时配享孝宗庙庭。史浩都没有以怨报怨,从来没有以私害公,就连当年告发他的莫济、王十朋,都没有被他报复,甚至还让他们做中书舍人和直学士,并对他们待之如初,他的宽厚连宋孝宗都大为赞叹,他的儿子有史弥大、史弥正、史弥远、史弥坚四人,史弥远则在宋宁宗嘉定初年,因为斩杀韩侂胄而做了右丞相。
除了史浩、史弥远父子外,史家还出了一个名臣,他叫史嵩之,字子由,也是庆元府鄞县人,他的爸爸名叫史弥忠,他的爷爷名叫史浙,史浙的爸爷叫史木,史木和史师仲是兄弟,史师仲又是史浩的父亲,也就是说史浙和史浩是堂兄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名叫史诏,就是史师仲和史木的老爹,所以史嵩之就是史浩的堂侄孙,史弥远的堂侄子。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史嵩之考上了进士,出任了光化军节度使司户参军一职,嘉定十六年,他又做京西、湖北路制置司的差官。十七年又晋升做了制置司的干事。宋理宗宝庆三年,又被调到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同时做了襄阳府的通判。绍定元年,他又在襄阳干起的屯田的工作,后来在当地积谷六十八万石,惊得宋理宗立马给他加官进爵,于是出任枣阳军的代理知军大人。
绍定二年,又被晋升为朝廷的军器监丞兼领枣阳军,不久又出任京湖制置司的参议官。三年,他在枣阳屯田大成,又晋升了两给官位。宋理宗又封他为鄞县男爵,还赐给了他食邑,后来他又出任了直秘阁、京西转运判官兼提举常平、安抚制置司参议官。绍定四年,又晋升为大理少卿兼京湖制置副使。五年,又加授大理卿兼刑部侍郎,不久又晋升为京湖制置使兼襄阳知府,还被宋理宗赐予了当地兵马的便宜指挥权。
绍定六年,史嵩之又晋升为刑部侍郎。端平元年,南宋帝国大军大破蔡州灭掉了金哀宗的大金帝国,金国的俘虏全都被捉到了临安,就连金哀宗完颜守绪被烧化的骸骨都被送到了南宋太庙进行献祭,金国宰相张天纲也被捉到了临安,可惜他毫不屈服,实在可敬!
史嵩之由于为端平入洛也发挥了巨大的后方作用,宋理宗降诏奖谕,进封他为子爵,还加了食食,史嵩之则害怕赵范、赵葵兄弟贪功冒进,就上书乞求同时为南宋打理江淮、京湖、巴蜀三边的屯田军务,宋理宗当时比较信任自己的宗亲,又想立下恢复中原的不世之功,就与史嵩之意见不合,最后史嵩之请求辞官,宋理宗还是下诏挽留了他。
等到南宋王师再次出兵,宋理宗又认为要将京湖、江淮两路人马协同掎角,共伐中原,可史嵩之想到三国时诸葛亮让刘备、关羽分兵于汉中、襄樊两路进取中原,结果一路失利,关羽失了荆州,整个战局就全面溃败下来,于是他就在皇帝面前力陈这不是一条好的计谋,还写了六条上策呈上,宋理宗看过后,就下诏命史嵩之只管筹划粮饷,其他的事都不用再管了。
史嵩之则上奏道:“臣想得很深远了,也是为我们南宋的根本着想,所以才会如此周全,所有人都在饥笑我不识时务,可皇上你看荆襄连年水患和蝗灾,百姓流放躲饥荒,朝廷还要极力赈济他们,可百姓依旧民不聊生,我们的兵马征调又如此频繁,百姓弃业逃亡,役夫中途逃窜,无归之民聚而为盗,饥饿的士卒未战先溃,后方如此不稳,怎么可以贪功冒进呢?
陛下片纸就可以征调百万兵马去送死,可一旦战败,怎么办呢?臣是愿意陛下大计可成的,所以还需要陛下深计而熟图之!至于和蒙元是和好,还是进取敌对,这两条计策是决不两立的,臣受任守边,非常熟悉要害之处,朝廷文官们议论纷纭,他们不懂实情,只会误国,这样的臣子,实在是其罪当诛,如果臣守不住边关,也一样罪亦当诛,可臣罪及一身,误国则祸及天下矣!”
当时被史弥远一手提拔的丞相郑清之也上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没有遵循老恩主史弥远的议和之策,反而是让宋理宗赶紧出兵北进,以求建功,所以史嵩之就力求辞官。当时前往祭拜洛阳北宋先帝陵的使者还没有回来,其实就是侦察前情的人马,而南宋大军就已经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迫不及待数道并进了,吓得史嵩之再次上书乞辞一切官职,宋理宗认为他小题大作,就强行任命他做兵部尚书,要他好好看看自己怎样收复中原,可史嵩之坚决不赴任。
后来宋理宗只好任命他做了宝章阁直学士和太平宫提举官,然后归养故里。不久,宋理宗又任命他做了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隆兴是宋孝宗的年号,隆兴府就是如今的南昌。后来南宋大军进入无主缓冲区,惹来蒙元大军的反噬,宋师因乏粮冒进,敌不过蒙军铁骑,一夜之间端平入洛差点变成了第二个“宣和复燕”了,宋理宗这才开始后悔没有听从史嵩之的话,于是立马征召他来见,史嵩之坚决不想再见这样的皇帝,最后宋理宗给他任命为刑部尚书。
史嵩之这才肯见皇帝,并要求宋理宗聚结天下人心,振作士兵,然后核实理财做好御敌之备,这使得宋理宗大为吃惊,原本以为史嵩之会教训他,结果却没有这样做,史嵩之又说道:“今日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们南宋要好好备战自治,也不能立马就妥协和蒙元屈辱议和!”宋理宗听了之后大为感动,可史嵩之还是乞求辞官,最后宋理宗只好让他暂时出任平江府知府,而他却以老母生病为由,乞请回家侍奉老母,而且他不等皇帝下诏自己就回家去了。
宋理宗则认为他是大忠臣大孝子,立马进封他为宝章阁大学士、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再兼任鄂州知州。不久,皇帝又赐给除了便宜指挥权,让他兼任湖广兵马总领,又兼淮西安抚使。到了嘉熙元年,他又被进封为华文阁大学士、京西荆州湖安抚制置使,同时还是沿江制置副使兼节制光、黄、蕲、舒诸州兵马,史嵩之很明白位高震主,功高不赏的境地,于是乞免兵马总领之职,宋理宗也深明其意,就冷笑着收回了这个官职。
不久,史嵩之带兵亲自解了庐州之围,惊得宋理宗下诏对他褒奖,并将他进封为伯爵,又增加了他的食邑。史嵩之又上奏了守卫江淮的策略三条,又陈述了南宋江山的十条难事,又说江陵重地非名将孟珙不能守住,他又乞求皇帝奖励孟珙。后来汉阳受到蒙军进攻,史嵩之又亲率大军救援江陵,并且上奏诛杀张可大,流放卢普、李士达,因为他两人弃城逃跑。
第二年,史嵩之又率兵解了黄州之围,皇帝又下诏奖励了他,并封他为端明殿大学士,其实早已经把他当作是宰相了,然后又进封他做了奉化郡侯,又给他加了食邑。不久又下诏命他入朝觐见,官败参知副相,又命他督视东西、荆湖南北、江西诸路军马,并在鄂州设立了总置司,又命他兼督视淮南西路军马,以及光、蕲、黄、夔、施等诸州军马,再加食邑。他又在黄州筑城。十一月,他又收复了光州。十二月,他又收复了滁州。
三年,宋理宗授予史嵩之为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以及两淮四川京西湖北诸路军马大都督,又进封为公爵,并加了食邑,然后兼都督江西、湖南的军马,后又改都督江、淮、京、湖、四川的全部军马,史嵩之举荐了朝士三十二人来做官,其后又董槐、吴潜皆为南宋末年的贤相。
后来史嵩之又收得了信阳,并且拿出都督府的米粮来拯济淮民之饥。六月,他又收复了襄阳,并对皇帝说道:“襄阳虽然收复了,却不容易守住!”然后边关越来越多的捷报传来,宋理宗对他非常满意。四年,史嵩之请求辞官,吓得宋理宗赶紧征召他回朝奏事,又给他晋升了三级,稳稳地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对他的眷顾非常隆重,对他的恩赐一天接一天从无虚日。
后来天下闹旱灾,他要乞求辞官,不久又发生了地震,他又多次请求罢相归去,皇帝都不允许。到了淳祐元年,他又进献了自己的佳作《玉斧箴》。不久安南国入贡,却不以南宋为正朔相称,史嵩之则与皇帝商议采用范仲淹对待西夏的例子,将安南王使者赶了回去。二年,史嵩之又进献了高、孝、光、宁四宗皇帝的本纪,又写了一部《孝宗经武要略》和《宁宗实录》献给皇帝,宋理宗只好进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到冬天的时候,又封他为永国公,再加食邑。
四年,史嵩之的老爸史弥忠去世,宋理宗离不开他,就在他的守丧期恢复他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并多次下达手诏,命宫中宦官催他回京。而京师的太学生们几百人都冲到宫门口,一起上书说史嵩之不应该在守孝期出任宰相,宋理宗完全不理会。后来将作监徐元杰和刘镇都上书反对这件事,宋理宗这才有所醒悟。
起初史嵩之的侄子史璟卿也写信劝谏他道:“伯父秉天下之大权,必办天下之大事,当天下之大任,必能成天下之大功,如今你亲爸爸去世,你还要被夺情起复,这样你就要背负不孝的骂名了,很快天下人就不知道你当年的运筹帷幄、献六奇之策的功绩了!你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狼狈万分,使大宋祖宗之法坏于今日也!
况且你还没有为南宋驰身鞍马,凭一战之勇而恢复中原,仅仅只是做到了退敌师于鄂州,我们的江山依旧还要告分戍列屯,备边御戎,首尾相援,犹如常山之蛇淮扬的赵葵、庐江的杜伯虎、金陵的别之杰,再加上鄂渚之形势,西蜀之声援,荆湖之方镇,要是这些人都反对你,伯父如何谋身自固之计乎?那天下苍生又如何能安呢?要是伯父因为一点小过失,失去了相位,那东南半壁的生灵就成了蒙元的几上之肉耳!
宋至南渡之疆土,还能保全他的金瓯无缺吗?到时候,后世的史书只会说你不能像赵普那样名列勋臣这实至名归 ,只能与蔡京这样的误国乱臣同列,遗臭万年,那时候有何面目去见我史家的祖宗于地下呢?人谓祸起萧墙,危如朝露,侄子我所以痛心疾首为伯父苦口极言!侄子我同伯父,犹如亲父子,所以我是不会害你的,你要好好想清楚,不要忽视我这样一个少年的话,那就是我们史氏一族这幸,天下生灵之幸,我大宋祖宗社稷之幸也!”
可不久之后,史璟卿暴卒,有人就传言说是史嵩之毒死的,史嵩之这样被公论所不容,因此辞官闲居了十三年,到了宝祐四年春,又被授予观文殿大学士。八月就薨逝了,宋理宗为他辍朝,追赠其为少师、安德军节度使,进封鲁国公,谥号忠简,后又改为了庄肃,到了宋恭帝德祐初年,南宋江山都给灭亡了,右正言大臣徐直方上书使得朝廷将史嵩之剥夺了谥号。
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一门三相辅弼孝、光、宁、理四朝,将近百年的历史,这四朝也是南宋王朝最有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史家三相确实功不过没,这期间南宋的武力值也非同凡响,隆兴、开禧、端平三次都是主动北进中原,如果没有稳定和富庶的后方是完全不堪设想的。史家三相虽然向来反对北征,史浩为相时是怕宋孝宗过于冲动冒进,后来果不其然,史弥远反对韩侂胄北征,虽然义同其父,不过确实也做得过分了,挟私之嫌甚重,还废杀了贤太子赵竑,为相二十六年,专横无比,为后人所非议,也是理所当然的。
再到史嵩之为相的时候,他类似于叔爷爷史浩,手段却比堂叔史弥远高明多了,并没有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加上他还有不小的战功,名声会比史弥远好上很多,而事实上他多少又成为了宋理宗制衡赵葵、赵范这对同宗兄弟的棋子,这方面已是远不如其叔弥远矣!不过史家三相对于相位,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像秦桧那样极度留恋,甚至多次辞相归乡,可见他们的公忠之心还是昭昭的,特别是史弥远、史嵩之叔侄,在后世对他们评价还有很多争议,至此,看官们,你们认为他们忠臣还是奸臣呢?
五世相韩,四世三公,大宋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