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苏枫
十年间,北京“新两翼”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城市副中心以副辅主、主副共兴,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雄安新区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迈进,一座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
摄影/宁颖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新的一年,京津冀三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了年度重点工作的首位。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自觉把北京发展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考量,以‘一核’疏解为牵引,‘新两翼’建设为支撑,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为重点,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对下一步京津冀“新两翼”建设给三省市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
产业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新两翼”建设将给三省市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叶堂林认为,产业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局谋划、重点突破,加强统筹和协调。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就要持续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京津冀产业主体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为深入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京津冀地区正在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助推产业转移承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努力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叶堂林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是以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为出发点,加速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重点是深化区域特色产业协同,通过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发挥北京新兴产业战略高地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产业区位优势、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产业基地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协同增效。三地特色产业充分发展,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区域协同效应愈加明显,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为动力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创新型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区域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均衡与环境绿色可持续。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京津冀传统产业已逐步实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等方向转变,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分工日趋明朗,区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趋势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产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以金融业、信息传输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以“2+4+N”产业合作格局为基础的多层次、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以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为落脚点,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产业合作平台作为实体经济的承载主体,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强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助推器,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肩负重大使命任务。以“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为关键的产业平台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区域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实现了区域产业协同由单个企业、单一项目对接,向产业链创新链区域联动转变,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共享共用愈加便利,“政产学研用金”融合进一步加深,为破除京津冀三地各支柱产业孤立化、碎片化、同质化、重叠化以及产业转型难、升级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四是以“六链五群”发展蓝图为突破口,优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首次提出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六链五群”全景发展蓝图,为优化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是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和“导航图”。展望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业廊道之间的联系,有力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合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双认为,天津组织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十项行动”,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主阵地,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彰显了天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政治自觉。
王双认为,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列为“十项行动”之首,不仅体现出天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应势谋划的主动作为,更是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的务实行动。天津拥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滨海新区等产业承载和政策创新优势、产业配套基础优势和超大城市市场需求优势、科教人才公共服务和城乡空间等资源要素优势,有决心、有信心肩负起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代使命。
王双表示,十年来,天津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新两翼”建设,唱响新时代京津“双城记”。京津冀共同绘制高端工业母机等6条产业链图谱,打通三地产业协同的技术“卡点”和产业链融通的体制机制“堵点”,成为京津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南针”“导航图”。三地联合打造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成势见效。立足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实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定位,天津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2023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注册企业1300余家,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握手”通道,更是大学与城市之间滋养赋能、双向奔赴的鲜活例证。天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以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全方位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央院等合作,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共建7个创新平台,协同打造区域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一批重点载体功能持续增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更多新质生产力增长源泉。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任务都有新要求新变化,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围绕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天津积极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实现重要突破,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深入推进三地港产城融合发展。携手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三地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203个“同事同标”事项;与京冀共同推出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高水平开放引领带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走向深入。京津“1+7”合作协议全面落实,通过加快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求在决策、协调、执行层面更加紧密,凝聚起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实现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高品质生活更要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创造条件满足群众更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天津深入挖掘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推动京津冀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快盘活低效土地、楼宇、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在“革旧布新”中进一步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不断探索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认为,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河北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强化全局观念,全力开拓进取,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推进各项工作,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田学斌说,河北要坚持全面对接,积极主动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各项工作,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可以在加强互联互通中强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上的京津冀”交通优势,以廊坊为关键节点,积极承接北京区域性物流设施的疏解与转移,吸引物流头部企业及中介机构入驻,加速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积极推进石家庄机场等改扩建,加快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克承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省会及各设区市的交通便捷程度。发挥河北港口集团的关键作用,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高质量发展,携手天津谋划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
在联建联防联治中推进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持续推进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柴油货车新能源替代、城市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攻坚行动,拓宽与京津协同治理领域,不断提升区域空气质量。聚焦北方防沙带建设,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健全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机制,共建生态共享大数据中心,协同处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在推进承接疏解中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聚焦承接疏解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地区,继续深化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加强与京津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争取更多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在河北布局。坚持医养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积极与京津共同打造一体化就业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以更大力度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协议,着力推动三地资源共享、协同开放。
田学斌进一步表示,河北要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在与京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完善创新平台,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服务体系,构建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清单机制,联合京津共建跨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开展京津高校院所“河北行”活动,引进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效率和比重。
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立足河北实际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质富集和产业基础雄厚等比较优势,重点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接续谋划第二批重点产业链图谱绘制,与京津在战略产业链上实现主导功能错位和关键节点协同。充分利用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地理空间带来的要素集聚优势,从不同方向构建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通过强化区域联动和政策协同,加大京津冀产业合作力度,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