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就业:博士比硕士难,硕士比本科难,本科比高中难,为什么?

赵晓啸来聊 2025-03-12 13:58:59

学历越高,工作越难找?这是滑稽剧还是社会现实?乍一听,有点像一句调侃,但当我们放下所有偏见,看看近几年博士、硕士、本科的就业数据时,你会发现,这不是段子,而是扎扎实实的现实。博士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高学历人才满街跑,甚至屈就基层岗位——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逻辑?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个“学历悖论”。

博士生:站在金字塔尖,却被现实推下山坡

博士,听起来是象牙塔里的“顶流”,但现实却无情地戳破了“高学历=高就业率”的美好幻想。陕西省2023年的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只有76.68%,不仅低于前一年的86%,还落后于本科生的81.19%。这意味着,博士生不仅在就业市场上“内卷”,还被本科生“反杀”。更扎心的是,那些哲学、管理学等冷门学科的博士生,就业率更是惨不忍睹——哲学博士就业率只有47.37%,连本科生都不如,真是让人“闻者落泪,见者沉默”。

可为什么博士生会这么难呢?岗位饱和是一个关键原因。从2013年的5.31万到2023年的8.71万,我国博士毕业人数增长了60%以上,但相应的岗位增长却几乎停滞。尤其是高校,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处之一,也成了拥挤的战场。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每年能提供的教学、科研、行政岗位只有3.5万个,而每年的博士毕业生却多达8万多人。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博士生的就业难题。

更让人无奈的是,企业对博士生的需求也十分有限。企业从“成本管理”出发,能用硕士就不用博士,能用本科就不用硕士,这就让许多博士在求职时成了“不划算”的选择。比如南京大学的一位哲学博士生,连续向18所高校投递简历,全都被拒;而北京大学的彭姓哲学博士投了近60份简历,最后只能选择去一所民办二本院校任教。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几乎成了许多博士生的真实写照。

硕士生:从“香饽饽”到“路人甲”

再说硕士生,曾几何时,硕士学历还是职场上的敲门砖,而如今,却成了“鸡肋”。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23年,我国硕士扩招了整整20倍。硕士毕业生从稀缺资源变成了“满街跑”的常态,自然也就没有了当初的“光环”。更何况,一些用人单位还提出了“双211”标准(本科和硕士都需毕业于211高校),进一步压缩了普通硕士的就业空间。

一个扎心的例子是,郑州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硕士毕业生,因为本科和硕士院校都不是211高校,被当地三甲医院直接拒之门外,最后只能选择一所私立医院工作。现实告诉我们,硕士学历的含金量早已大不如前,而本科院校的“出身”却成了决定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而硕士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另一大原因是薪资预期过高。硕士生普遍认为,自己比本科生多读了两年书,理应拿更高的工资,但企业却并不买账。用人单位要么觉得硕士生“不值这个价”,要么压根不愿掏这笔钱,于是硕士生就被“高薪期待”卡在了求职门外。

本科生:被逼到送外卖,高中生却成香饽饽?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竟然比本科生还要好。是的,你没看错。在许多企业老板眼里,高中生比大学生更“顶用”。原因很简单:高中生吃苦耐劳、工资要求低、容易管理。郑州一家企业的老板就直言,他只招高中生,因为这些人“听话、好用、培养快”。而那些大学毕业生呢?学了一肚子理论知识,却在具体工作中“水土不服”,还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一位洛阳的民营企业主甚至表示,“大学生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没用。还不如招高中生,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很快就能培养出熟练的技术工人。”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学历高低并不是唯一的竞争力,实用性才是求职的硬通货。

高学历与就业难:悖论的背后是什么?

那么,这一切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归根结底,还是供需关系的错配。一方面,大学扩招让高学历人口激增,硕士、博士从“稀缺资源”变成了“白菜价”;另一方面,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尤其是文科专业领域,许多博士、硕士的研究方向脱离实际需求,导致毕业后难以找到匹配的岗位。

此外,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转变。过去,许多人把“高学历”与“高回报”划上等号,认为考上名校、拿到高文凭就能坐拥好工作、好未来。但现实却用“啪啪打脸”的方式告诉我们,学历只是竞争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那些愿意放低姿态、脚踏实地积累经验的人,往往能比一味追求“高大上”的人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学历真的越高越难找工作吗?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我们必须承认,高学历并不能自动等同于高能力。就业市场看重的,永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头顶的学历光环。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学历贬值的时代,你认为高学历是否还值得追求?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