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国军的军有100多个,师有300多个。不过其中正常数字排序的军只到第100军,师则只到第200师(青年军例外)。当然了,除了正常序列的军师外,还有大量的新编军、暂编军、骑兵军或者新编师、暂编师、骑兵师、预备师等等,所以大家看到的番号也会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在这些番号中,正常排序的第100军是数字最大的,不过该军在刚成立时却也没什么特殊的。其最初所辖的第75师和第80师都在福建,源自镇嵩军系统,当时虽已中央军化,但还不算嫡系精锐。
到抗战中期后,第100军所辖部队有很大变化,其中第80师调出,又增加了第19师和第63师。后面两个师原属湘军,此时也已经中央军化。当然,该军也从福建战场调到了湖南战场。
1942年,从第74军出来的施中诚接任第100军军长,为了强化该军战力,从74军中带来了大量军官骨干。实际上开始将第100军打造为第74军的兄弟部队,当然这也是当时国军扩充派系势力的惯用手段。
至1944年3月,施中诚回第74军接任军长,而由第74军副军长李天霞接任第100军军长。
当时王耀武已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该部所辖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便成为了王的嫡系部队。至后来第24集团军改为第四方面军之后,才又加强了第18军,当然了第18军是“土木系”的基干,肯定是王耀武消化不了的。
通过以上第74军和第100军之间的人事操作,不难看出王耀武的用意。而说到李天霞的话,大家自然又会想到“千里驰援李天霞”的段子。
在不少网友的潜意识中,总认为这个李天霞就是滑头鬼,坑了更能打的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但实际上要论跟整编第74师的关系以及实际的指挥作战能力,张灵甫可真比不上李天霞。
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李天霞是黄埔三期生,跟王耀武是同学,而张灵甫是黄埔四期,李天霞是张灵甫的学长;可论年龄的话,李天霞反倒还要比张灵甫小4岁。
当然,这些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李天霞其实是第74军成军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和核心骨干。
第74军成军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基干部队是王耀武的第51师和俞济时的第58师。当然,随着俞济时后面脱离指挥岗位,因此第74军主要是以王耀武的老底子来充实的,而李天霞就是王耀武的头号干将。
这是因为王耀武的第51师前身是保定编练处3个补充团编来的补充第1旅,王、李都是当时该旅的最主要军官。
保定编练处在1933年时搞出了6个团,其中前3个团改为了第2师补充旅,后3个团改为补充第1旅,李天霞在补充旅成立前,便是其中第6团的中校团附。
待补充旅编成后,由王耀武任旅长,李天霞不久后便任所属第3团团长。至1936年补充旅改为第51师后,王耀武任师长,李天霞为副师长。
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第51师改为二旅四团编制,由副师长李天霞兼任第153旅旅长,当时外来的张灵甫则就任新成立的305团团长。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天霞基本是张灵甫的上级长官。
至1939年时,李天霞就任第51师师长,开始在74军中独当一面。在1941年上高会战中,因所部战绩突出,获第一号“陆海空军武功状”。甚至连“土木系”的罗卓英,还专门赋诗称赞,并自注“师长李天霞骁勇善战”。
1943年,李天霞升任第74军副军长;1944年,李天霞再任第100军军长。
李天霞接任第100军军长后,又带过去一批74军的军官骨干,更加强了对该军的掌控。
至1945年4月湘西会战时,由于第75师已经被调出,因此第100军成为两师制军,只辖第19师和第63师。
据当时的实力数统计,该军军部及直属队有军官243人、士兵1960人,官兵合计2203人;
第19师当时有军官400人,士兵6954人,官兵合计7354人;
第63师当时有军官434人,士兵7842人,官兵合计8276人;
以上第100军全部有军官1077人、士兵16756人,官兵合计为17833人。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怎么一个军的兵力连两万人都不到,这似乎跟想象中的情况不一样。
实际上当时国军的编制非常复杂,有的是普通编制,有的是加强编制;有的是国械编制,有的是美械编制;而且编制本身是一回事,实际的实力数又是另外一回事。
以正常的情况而论,当时国军一般的步兵师是六七千人,一个军辖3个师的话加上军直属队,基本就是2万人出头的样子。
第100军的情况,不属于美械编制,而且当时划拨走了一个师,故而所辖两师的话这个实力数基本就是正常水平了,不能说多,但也不算少的。
在武器装备方面,因为是国械部队,所以基本是按照每个师2500支步枪、172挺轻机枪、54挺重机枪、18或30门迫击炮的编制来的。
当然具体到第100军来说,虽然该军不是美械编制,但因为王耀武的关系,还是分得了一些美式装备,比如冲锋枪和火箭筒等,在湘西会战时有使用记录。
当然,因为第100军在编制上少一个师的原因,所以在湘西会战时王耀武将第74军的第51师配属给了李天霞指挥。
第51师原本就是王耀武和李天霞的基干部队,尤其李天霞直接指挥数年之久,将老部队划拨过来也是为了增强第100军战力,更好地打击日军。
在湘西会战中,日军以优势兵力向第100军据守的阵地进攻,其采用的战术是绕过坚固据点,避实击虚。然而,在日军的前进路线上总得有必须要打的阵地,第100军所部在阵地上灵活防御,给日军以极大打击。
以时任第19师参谋处上校主任陆承裕在文史资料中的回忆来说,提到了该师四个阶段的作战。
在第一阶段,日军先向该部据守各点进行攻击,第19师各部以营为单位据守,使得日军寸步难行。随后日军以敢死队走羊肠小路,趁着雨雾掩护前进,第19师则以连排小部队各自为战,轻装迂回,到处袭击日军,使得日军伤亡累累,士气低沉。
第二阶段,日军第224联队主力围攻第55团1个连据守的杨竹江隘路,随后被第55团围了过来。日军当时是轻兵冒进,所带武器和弹药、补给都比较有限。在飞机的助战下,第55团将日军联队直属部队及下属1个步兵大队追歼,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第三阶段,日军一个大队在雨夜掩护下长途偷袭制高点土岭盖,第56团据守的一个连戒备不严,被敌抢占。随后第56团以两个营围困日军,后者补给不善,无力坚持,故而又窜往黄茨坪。刘汉雄营长亲率敢死队突击将日军击溃,但自己也力战牺牲。
日军残部逃至青山界后,据险固守,此时第55团增援1个营,另外军部加强火箭筒攻坚,故而歼灭该敌。
第四阶段,第57团配属给第57师指挥,在洞口作战中给予日军重大打击。
以上是陆承裕所述第19师在湘西会战中的作战概况,据档案统计,该师于湘西会战中共计毙伤日军2480人,本师伤亡2642人。
另外第63师在湘西会战中毙伤日军2397人,本师伤亡1456人;加上军部伤亡的4人,第100军在湘西会战中共计伤亡4102人;而第100军总计杀伤的日军则是4877人。
以一个只有部分加强美械的普通军,在抗战中取得这一战绩已经非常不错了。而李天霞的老部队——配属的第51师则在此战中以伤亡1561人的代价,取得毙伤日军3308人的战绩,显然战损比要更好些。
因为李天霞的第100军实战表现不错,湘西会战后国军高层还有以该军替代第2军换装美械的计划,但因为随后日本宣布投降,何应钦上报取消原计划,仍让第2军装备原有武器以节省运输。所以,第100军才维持了国械编制,但也加强有较多的美式冲锋枪和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