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猪企研发图鉴:资金投入5亿以上,温氏潜心育种牧原重标准

思枫畜牧 2024-08-05 12:16:54

TOP30猪企研发图鉴:资金投入5亿以上,温氏潜心育种牧原重标准,巨头降本核心都藏在研发里

截止目前TOP30猪企中,共计有17家已经建立技术研究院。2023年各大企业砸重金用于研发:牧原16.58亿、温氏5.92亿、大北农8.34亿、海大7.85亿。俨然,非瘟后养猪已经是重资本、重人才、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养殖巨头携资本快速发展抢占市场,而在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撑。

新征程新起点,科技创新是养猪发展需要也是驱动引擎。非瘟疫情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也正是这样的考验加速了产业升级和迭代。未来高质量发展与增效降本,离不开技术研发。

TOP30纷纷成立技术研究院

养猪从资本驱动到技术驱动

根据新猪派统计,截止目前TOP30猪企中,共计有17家已经建立技术研究院,充分意识到养猪技术驱动的重要性,而技术协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与生产协同。

研究院作为农牧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托之一。如何搭建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现实需求的研究院架构,合理协调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研究院效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长期发展战略服务,仍然有许多具体问题亟待广大农牧企业去共同研究解决。

2023年研发经费:

牧原16.58亿、温氏5.92亿、大北农8.34亿、海大7.85亿

根据新猪派统计,2023年牧原研发投入16.58亿元,位居上市企业第一位。大北农8.34亿,海大7.85亿,温氏5.92亿。

根据主营业务的不同,各大企业的研发侧重点有所不一样。大北农大量投入经费到饲料营养的研究,海大则着力于水产的品种改良与种苗开发,温氏牧原则聚焦在养猪生产技术。

非瘟后,各大养殖集团越发重视生产研究。从疫病防控到环境控制,根本目的在于降本。据悉,从2023年开始,温氏与牧原的养殖成本都在稳步下降,温氏从2023年初的8.67元/斤,下降至4月份的7.2元,一年内降低1.5元/斤左右,大幅提升了盈利能力;牧原从7.85元下降至7.4元,生产成本趋向稳定。大幅度的降本背后离不开研发以及技术人员的协同。

牧原6681人、温氏1694人

研发人员与费用年年递增

随着养殖规模的提升,各大企业的研发人员也逐年递增。2015年牧原研发人员仅124人,2023年则上升为6681人,增长近54倍。这与牧原这几年的养殖扩张有很大关系:2015年-2023年牧原生猪出栏量增长33倍,从192万头出栏增长至6382万头。得益于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标准化猪舍以及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牧原在发展上一路狂飙。

在这几年,温氏研发人员一直稳健保持在1000多人左右,持续为生产有序地输出技术力量。

各大企业的研发经费与生产规模呈正相关。随着出栏量的增长,牧原研发经费从2015年的80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6.58亿,大量研发投入,为高速发展保驾护航。而温氏的研发经费则每年稳定在2-5亿左右,这跟温氏养殖规模逐步上升呈正向回馈关系。

智能化标准化、育种与防控

技术核心各有不同

在研发着力点上,头部猪企各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自己的模式以及基因而有所差异化。根据新猪派调研统计,牧原研发更多的是侧重生产设备、运输涉笔、环保系统、饲喂装置、环境控制等。这跟牧原一体化、标准化养殖模式息息相关。

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牧原对各业务环节的各项生产流程制定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和技术规范,实现统一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平台,对生产指标的时时监控预警,实现各养殖环节规范化、标准化作业,打通各业务环节数据孤岛,从饲料、养殖、屠宰全程信息可追溯,赋能业务高效运营,为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扩大养殖规模奠定基础。

所以在前段技术研发上,更多地会投入在数据获取、标准化统一领域。

而温氏这几年则发力育种,根据不完全统计,温氏投入在育种方面的经费超过50亿。在黄鸡品种开发、生猪基因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结合“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这些年的前端研发侧重在检测技术、疫病防控、药品评价等领域。在生猪板块,温氏重金用于育种以及检测方法建立、试剂盒的开发。育种与疫病检测方面的科研立项占62%。这也奠定了温氏在疫病防控与种猪方面的先导权。

据悉,温氏建立了及时、准确、完整的畜禽抗体监测和疫苗评估体系,通过抗体监测,及时掌握畜禽健康状况,制订有效的免疫程序,做到预防为主。

温氏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农牧企业成立最早的一家技术研究院,研究新院于2021年落成。据悉,温氏股份研究院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研发体系,统筹开展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储备;分阶段、分专业开展畜禽生产、经营和管理领域应用型创新研究。

温氏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如何在科研与生产赋能中扮演好角色,是目前各大养殖集团正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未来养殖规模超过10万头基础母猪的企业都将陆续落成研究院。

功能如何设计、科研如何考核、成果怎样验收、人员该如何配置?这些都需要企业一一摸索。

·END·

【版面编辑】孟 轩

【数据调研】李 丹、胡颖思

【内容采写】李 丹

【数据制图】胡 永

【内容审核】李 丹

0 阅读:28

思枫畜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