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来之际,忆起春联那些事

简安然 2019-01-04 20:31:01

京广铁路和黄孝界河划出一个不规则的坐标线,我老家就在此坐标的右上角处。那里经济欠发达,文化娱乐生活匮乏,可少儿时代度过的那些春节,在记忆里总是色彩斑澜的,在时光中仍是最为快乐的。特别是学写对联和贴对联、贴门神的事我记忆犹新。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记事开始,我就晓得每家过年会贴对联(又名:春联,俗称:对子)、贴门神。只是后来才晓得“年”的由来。听说 “年”是一种怪兽,每到除夕时会伤害百姓。但它惧怕红色和噼噼啪啪的响声,因而每年除夕家家都会贴红对联、放鞭炮、点灯火和贴门神,以避邪降妖。这一习俗最后逐渐演变形成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记得刚念小学一年级,新年时,母亲便牵着我的手给湾里其他人家拜年,顺路问我“这家对子上写的什么?”我认不全字,只读出会认的几个字。母亲便知晓大概内容。那时乡下识字人不多,等我读书到三、四年级,刚学写毛笔字时,母亲就在集市上买回红纸,让我自己学写对联。腊月二十九、三十也没什么事,便利用刚学写毛笔字时现成的毛笔和墨汁,裁好红纸,磨好墨汁,认真书写起来。对联内容大都是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再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等传统联。横批是“东风浩荡”、“人寿年丰”等。对联贴出后,受到人大们的连连夸赞:“这伢的字写得这么好,啧啧!”矮子之中拔长子,这样便小有名气了。次年,湾里几家都拿来红纸要我写。说实话,小孩子家,懵懵懂懂的,字又写得不太好,既然伯叔信赖,便癞蛤蚂撑桌子脚——鼓着劲搞。自然我会认真写好每副,绝不辜负别人的希望。

写着写着问题来了。大约是1970年吧,我写了“开门大发”的说帖贴在自家大门口。谁知初一早上,一位回家过年的年轻工人看见后大笑:“还敢贴这(内容)。”母亲是个怕事的人,听后立即默默撕掉了,将纸团悄悄扔进灶坛。那时候政治气氛较紧张,破“四旧”、立“四新”余悸未消,生怕惹出什么不必要的祸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集市上便有机印对联售卖,也渐成风尚。但还是有人怀旧,依恋手写对联的墨汁清香味道。

粘贴对联是有一定学问和技巧的。用面粉熬好浆糊,架好木梯,再端详对联、门神的内容,确认左右边。门神好贴,一看内容和样式就晓得左右该怎么贴。但贴对联是有讲究的。史料记载:贴对联始于五代,那时又叫桃符,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证。盛于明初,朱元璋号令南京城官民除夕夜一律贴对联。并讲究上下联之区别,尔后风靡各地,得以沿袭。即为贴对联的人对着大门,右边为上,要贴上联,自然左手边就贴下联了,也就如对联咏律所讲“上仄下平”规矩一样。门联贴好后,还要在粮柜、米缸上贴“五谷丰登”,在鸡埘、牛栏、猪圈门贴上“六畜兴旺”类的说帖。嗬,年年都有春节,年年春节贴对联,年年贴对联是我,年年有新的感慨呀……大凡当家的户主,都有这番体味哟。

门神和对联都必须在吃年饭前贴好。贴出后,便表明这家已进入新年了。这时,空气中年的气息更加浓烈了。门外暖阳升起,门内和谐美满。每家每户的梦想如同对联内容所载的期盼,随春风扑面而来。

(作者:魏云乔,系武汉市黄陂区政协原副主席,湖北省作协会员,曾出版诗歌、散文集7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