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诊断,注重从整体出发,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精准辨识。初起时,患者多感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则症状加重,反复缠绵不愈。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这些诊断标准,不仅揭示了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也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骨痹”范畴,其发病与肝肾亏虚、经脉不营、风寒湿邪气乘虚外侵密切相关。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肝肾亏虚型、寒湿痹阻型、湿热阻络型、痰瘀互结型及气血两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骨关节炎,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旨在补益肝肾、疏风祛湿、活血散寒,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曲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日久关节变形。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使肝肾得养,筋骨强健。
寒湿痹阻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局部畏寒,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使寒湿之邪得散,经络得通。
湿热阻络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局部触之灼热。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使湿热之邪得清,气血得畅。
痰瘀互结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刺痛、掣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骨关节僵硬变形。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使瘀血得化,痰湿得消。
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关节酸沉,隐隐作痛,曲伸不利,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治宜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使气血充盈,营卫调和。
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能量的强弱与身体的和谐,认为如果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失衡),实则大阴阳系统已失和谐。骨关节炎之生,正是肾阳不足,命门不开,气失其位,浮阳四处游荡,烘烤津液,导致身体失衡。
因此,治疗骨关节炎,须从大阴阳视角出发,调和阴阳,使肾阳充沛,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骨关节炎的问题,使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正常,肝肾同补,生精生血,恢复身体健康。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骨关节炎的本质,也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中医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诊疗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局部的疼痛与肿胀,更要从整体出发,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使身体回归自然和谐的状态。正如《内经》所言:“形弱则精不足,精不足则生动衰;生动衰则病生。”骨关节炎之治,需从调养身心做起,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方能根治疾病,恢复健康。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中医的智慧与呵护下,重拾生命的活力与光彩,实现身心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