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一口气攻陷唐朝西域十八州之地,双方旋即爆发大非川之战。然而,正当唐高宗李治认为他将投入全部精力对付吐蕃之时,一封由帝国东部发出的战报却姗姗来迟。
朝鲜半岛新罗叛唐,这是随唐300年第四季视频的第六集随着唐朝在大非川之战的全面惨败,唐高宗李治手里的麻烦越来越多可偏偏在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内忧外患中,唐朝的未来似乎只剩下了一种选择。
1.唐朝与新罗的矛盾
当公元668年唐朝与新罗共同的敌人高句丽倒下后,朝鲜半岛上的政治氛围就变得微妙起来。站在唐朝的视角来看,高句丽不休藩臣之礼,出兵攻打新罗,挑战唐朝建立的朝贡体系。而由以往的历史可知,若纵容其统一,朝鲜半岛势力进一步壮大,未来一旦唐朝发生变故,高句丽必然还会像过去数百年那样趁机蚕食东北。
因此,出于维护朝贡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考量,以及新罗的连连哀求,唐朝前后调发数十万之众,历时25年,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唐朝的规划中,战后的辽东及朝鲜半岛将建立起都护府加都督府的羁縻统治模式,及都护府官员由唐朝直接任命,宣行朝廷旨意,统辖当地军政大事。
各都督府的都督、羁縻州的刺史则由唐朝任命当地首领或原先的本地官员充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套模式已经在漠北、西域地区使用,都收效甚好。早在公元660年唐灭百济后,唐朝就先在百济故地设立了雄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
公元663年,为了统一指挥逃灭高句丽的战事,唐朝又以新罗为基林州都督府,任命新罗王金法敏为基林州都督。到了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后,唐朝为这套模式补上了最后一环,在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下辖九个都督府、41个州,并任命高句丽有功者担任都督、刺史、县令等职,与唐朝官员一起管理百姓,由此也确立了在唐朝主导下的辽东及朝鲜半岛格局。
他们对战后的辽东及朝鲜半岛有一套自己的规划,不过显然和唐朝不是同一个版本。从新罗的角度来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互相攻伐已久,而三者的目标都是独占朝鲜半岛。起初,百济和新罗联盟共同对抗实力最强的高句丽,但公元553年,新罗趁百济与高句丽大战之际,不讲武德的背刺盟友偷袭了百济刚收复的汉江下游一带,两国联盟就此破裂。
2.唐朝的困境
公元643年,百济与高句丽结成了新的同盟,矛头直指新罗。在双方的联合攻势下,新罗难以支撑,于是不在向宗主国唐朝求援,这便有了后续的太宗、高宗两朝出兵。不过,与上述唐朝的目标不同,金锣的目标是求人出力,驱虎吞狼,然后白嫖。
他们认为唐朝不会在朝鲜半岛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只需等唐军退出,自己便能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公元660年,唐朝在百济设立都督府,663年将新罗改为基林州都督府,664年又令正抢占百济领土的新罗和新任的雄坚都督、原百济太子扶余龙会盟。
种种举措都预示着唐朝将实控朝鲜半岛,而敦促新罗、百济会盟更是让双方以唐朝臣子的身份停止交战,新罗的扩张计划就此泡汤。这一切都比新罗的预估早了太多。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心有不甘的新罗王金法敏加速了对国内亲堂派力量的侵袭。
至公元668年,唐罗联军攻打高句丽平壤城之际,金法敏还悄悄派遣使者与倭国建立了联系。金法敏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保障自己出兵高句丽时,倭国不会背后偷袭,另一面他则是想引倭国势力为日后抗击唐朝做准备。
高句丽灭亡后,唐朝为了尽快减轻战争负担,并调转军事重心向西防备吐蕃和西域的变故,黎智下令将已经久战兵疲的唐军迅速由高句丽撤回,仅留薛仁贵建交安东都护率2万人与刘仁轨镇守平壤。虽然旧唐书薛仁贵传里大加赞赏了薛仁贵安抚高句丽部众的政绩,但唐军守备力量短缺的先天不足,终使得他们无法在这里维持长期统治。
很快,树大根深的高句丽旧势力便从唐军无力掌控的地区发起反抗运动,而这一切都是新罗所乐见的。金发敏还暗中支持高句丽的富国势力,他希望北面的局势能越乱越好。
短短四个月后,高宗李治便不得不调整了对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方针,他下令将38200户高句丽百姓迁徙到江淮以南、山南及京西等空旷州县安置,仅将贫弱者留在安东都护府。此举虽然削弱了高句丽复国军的力量,但也使安东都护府所能调用的资源随之减少。
于是,一个民力、兵力都很空虚的安东都护府,便为新罗的野心搭建了完美的舞台。筹谋已久的金法敏果断派兵侵入雄津都督府的领土。公元670年正月,获知此事的李智极为震怒,他下令关押新罗使川,以此来警告金发妹归还所占的领土。
但金发敏不为所动,又在三月派兵北上,与高句丽复国军联兵突袭了平壤连接辽东的交通要道乌古城。而就在这时,又一封紧急军报送到了李治面前。吐蕃公信西域十八州,相比于冲突规模还不大的安东先吞并吐玉浑,再现西域的吐蕃明显对唐朝的核心地区关中威胁更大。
于是,身处安东的薛仁贵成了苏定方去世后大唐新的救火队长,被理智由东线调往西线,开启大非川之战。而在去年年底,驻守平壤的刘仁轨已经随军西返,如今薛仁贵也被调走,安东都护府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如此一来,本就蠢蠢欲动的高句丽复国军立刻发难。
将领剑魔岑将高句丽末代君主高藏的外孙安顺利为新主,为了防止高句丽复国运动扩大,李治迅速派左监门大将军高坎为东周道行军总管,率兵讨伐建谋岑。但还不等唐军抵达,自知不敌的安顺就杀了剑牟岑,一路南逃至新罗寻求庇护
3.后续发展
新罗王金法敏不仅接纳了安顺,更在这一年的七月,也就是唐军与吐蕃交战之际,再次出兵攻占了雄津都督府82城。至此,新罗与唐朝间的局部冲突全面升级,唐罗战争爆发。而唐朝也在紧随其后的大非川惨败中,迎来了东西两线开战的危局,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非川之战似乎也消耗了吐蕃不少的国力,以至于在此后的五年多时间里,吐蕃除了两次遣使到唐朝外,没有再发动一场战争,而这五年就给了唐朝重新整顿战线的空间。
朝鲜半岛上,从公元671年到672年,新罗虽然全面占领了百济故地,但在他们出兵本上试图与高科离复国军合力继续扩大战果时,则遭到了唐将高侃、李锦行的频频通缉。尤其是在石门之战中,新罗军队损失惨重。自战之后,新罗不敢再轻易北进,更不敢在西线无战事的情况下与唐朝打消耗战,重蹈高句丽的覆辙。
于是,在公元672年9月,新罗王金法敏上表请罪,并将吞并百济一事描述成是自己的自卫作战。对此,李治也不想过多纠缠,因为唐朝需要的是迅速让东部边疆回归安定。于是李志接受了金法敏的请罪,唐罗双方进入休战期。
在此期间,李治派高坎、李锦星平定了高句丽境内的全部叛乱,部分残党则逃往新罗境内,东部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于是在公元673年年底,李治得以掉头向西派萧嗣业远征西域,攻略部舒勒主动投降。
公元674年正月,解决了身后之忧的唐军风再度冬至,以新罗收纳高过滤叛众侵占百济故地为由,任命刘仁轨为基琳道大总管,为卫青,李庇佑领军大将军李锦行为副将,率兵讨伐新罗。同时,李治削去了金法敏的官爵,另立金法敏之弟金仁问为新罗王,随军东行。对此,金法敏也早有准备,他一面在锡雄山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另一面则将投降的安顺封为报德王,以此来招揽高句丽复国军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