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随着数据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井喷一般的爆发态势。国内不论是创作者也好,程序员也好,设计者也好,甚至决策层的管理者都在用大模型判断和决定一切。可这种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究竟是一把双刃剑还是一个把单刃刀呢?
图片来自互联网
目前全球共有多达100多个主流开源大模型,比较著名的如:Qwen2、Llama-3、mixtral、Phi-3等。国内各个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加入其中,如百度文心、蚂蚁百灵、腾讯混元、快手可图等等。
大模型遍地开花
大模型的技术成熟和井喷带来的直接利好,就是颠覆了很多行业的决策过程和操作过程,让数字时代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流程化。过去,程序员在写一段代码的时候需要自己做逻辑判断,然后写入开发平台并自检和应用。而随着大模型的介入,很多日常繁琐的程序代码完全可以通过大模型技术自动生成。举个例子:我之前在职的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我在这家公司的工作主要是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老板要做一场新品发布会。过去,我会基于经验,独立思考和判断一场发布会该如何去做,包括前期的市场营销、会场布展、演讲环节和内容,还有包括会后的热度拉伸等等。而这些策划内容和细节,只需要在chatgpt4.0的对话框提出你的需求,聊天机器人会自动帮你生成一份非常详细的规划内容。
不仅仅是工作上,就连我家小孩上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如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你也只需要合理提出你的需求,大模型下就可以帮你在十几秒内写完,而且作文的故事色彩和逻辑基本上都可以拿来直接复用。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可以想象,未来随着大模型的精确度越来越高,它能完成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广泛。而一旦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就意味着它会成为大家的一种日常使用习惯,变为大家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如同我们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一样。那么,问题来了。我个人从去年接触完大模型带来的便利之后,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存在一个疑惑。
这种标准和程序化下,作为主要个体的人,究竟未来充当什么角色。你拿着一份大模型辅助生成的报告去跟老板汇报工作,老板恰巧也在用大模型机器人提前了解了这份报告的内容。那你汇报的内容还有意义么?让人后怕的其实也在这里,大模型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也在进一步挤压我们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基于大模型的技术,可以预见智能机器人量产化已经不远。而机器人能不能取代人类的话题可能又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人不思考变傻子,资本和AⅠ压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