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阳:抽象艺术中的感知张力与生命冲动

派大星笔记 2025-03-05 11:12:25

近年来,徐晨阳的绘画实践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向,不仅标志着他个人艺术语言的突破,更折射出艺术家对数字化时代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他以“格子”与“流淌”为核心意象,将东方笔墨的呼吸感融入几何抽象的理性框架,在控制与自由、秩序与破坏之间构建起独特的感知张力,既是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也是对艺术本体的哲学性探索。

徐晨阳的抽象绘画以“格子”为起点,这一形式既是对现代数字化网格化生存的隐喻,又暗含东方传统中的“窗格”意象。在作品《直觉的秩序》系列中,几何化的格子结构被颜料的自然流动所渗透,形成“内在破坏”的视觉效果。这种“破坏”并非无序的瓦解,而是通过丙烯颜料的流动重力,模拟自然结晶的生长过程,使画面呈现出“胚胎般的生长潜能”。

艺术家将东方书写性的节奏感注入抽象语言,通过色块的叠加与渗透,创造出类似水墨晕染的层次感,既保留几何的理性秩序,又赋予画面生物性的呼吸韵律。这种手法呼应了日本岩彩画的肌理质感与中国传统壁画的斑驳感,形成“东方性”的隐性在场。

徐晨阳 作品B2022002 亚麻布丙烯 162×162㎝ 2022年

例如,在2023年香港个展“理想的理想”中,他以横纵交错的线条与晕染色块构成抽象画面,既有程序化的理性构图,又保留颜料自然流淌的偶然性,暗示个体在数字化规训中寻找自由的可能。这种创作逻辑暗合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念,即通过艺术激活被技术遮蔽的生命感知。

徐晨阳 布的景象 布面油画 73×100㎝ 2014年

徐晨阳的艺术哲学与其生活实践深度交织。他多年修习茶道,将“顺服自然”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创作方法论。在画面中,他放弃对颜料的绝对控制,转而遵循材料自身的重力与流动性,使色彩如茶汤般自然渗透、沉淀。这种“无为”的态度,既是对工业化精确性的反叛,也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呼应。

徐晨阳 作品C2023006 亚麻布丙烯 120×120㎝ 2023年

徐晨阳的抽象探索打破了冷/热抽象、极少/极多主义的传统对立。在2023年“极少与极多”个展中,他以极简的几何结构承载无限延展的细节:画面中斑驳的色层既像远古岩画的沧桑,又似数字像素的堆叠,将时间性与空间性融为一体。策展人彭锋将其解读为“宇宙爆炸的视觉回声”,线条的交点象征万物互联的宇宙之网,而色彩的渗透则暗示生命裂变的动态过程。

徐晨阳的抽象实践,本质上是一场重构感知伦理的试验。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他通过颜料的物质性与东方美学的精神性,唤醒被数字信息钝化的生物性感知。其画面中格子的秩序与流淌的生机,既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揭示,亦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这种创作不仅为抽象艺术注入东方哲思的新维度,更提示了一种生存的可能:在控制与自由的张力中,保持“泰然让之”的伦理姿态,让美成为抵抗异化的力量。

0 阅读:6

派大星笔记

简介:大家一起来搞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