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侯家桥,东西走向,连接莫愁路与罗廊巷,传与六朝萧梁之际发动侯景之乱的侯景有关,但侯景伏诛后被挫骨扬灰,怎会有以他命名的街巷存在。萧梁乃至南朝败亡的历史转折点就在侯景之乱,这一变乱导致了当时所谓后三国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为其后的杨隋统一奠定基础,而侯景之乱的酿成则是因为萧衍在外交上的失败。

崛起六镇行伍
侯景出生于502年的怀朔镇,本姓侯骨,字万景。侯景祖父是侯乙羽周,父亲叫侯标。侯景称帝时远攀东汉侯霸、西晋侯瑾,纯属无稽之谈。侯景年少时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善于骑射,骁勇好斗,多见惮于乡里。
北魏末年,北方大乱。侯景由北镇戍兵渐升为镇功曹史,他率部投靠尔朱荣,被任命为先锋,十分卖力。528年,尔朱荣与葛荣在滏口大战,侯景披坚执锐,俘虏葛荣,因功升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封爵濮阳郡公。
532年,高欢与尔朱荣厮杀争锋,尔朱氏败亡,侯景归顺已从北魏分裂而出的东魏实际主政者高欢,两人当年都曾在怀朔镇行伍,颇有旧谊。高欢重用侯景,他历任东魏尚书仆射、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等,拥众十万,专制河南,地位显赫,威风八面。侯景天生长短脚,右脚稍短,人称“跛侯”,很有谋略,脱颖而出,不可小觑。
高欢临终之前特别嘱咐儿子高澄要小心侯景此人,说他“狡猾多计,反复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
547年,高欢病死,高澄接班继任,侯景立刻扯旗叛变。但夹缝之中,以何生存?侯景谋求获得西魏宇文泰支持。但宇文泰对他心怀戒备,不予接纳。迫不得已,侯景率部投靠萧梁。年逾八旬的梁武帝希望借侯景之力北伐中原,他力排众议,接受侯景投降归顺。
高澄派大将慕容绍宗进攻侯景。慕容绍宗亦是原尔朱荣部将,侯景初学兵法就是跟从的慕容绍宗。萧梁这本,则派贞阳侯萧渊明支援侯景。两军对垒,侯景大败,萧渊明被俘。
548年,侯景击溃慕容绍宗十万大军,慕容绍宗坠马重伤。但侯景因粮草耗尽,溃散南逃,收集散卒八百据守江淮寿阳,再被萧衍任命为南豫州刺史。
侯景以南豫州牧身份镇守寿阳,废除萧梁朝在此的市场税和田租,使寿阳成为一大军营。曾为梁武帝养子的临贺王萧正德久蓄异志,侯景与之联结,狼狈为奸。侯景屡屡向萧梁索求钱财武器,言辞傲慢,梁武帝从未拒绝,一味姑息。萧范、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相继向朝廷报告侯景准备谋反,梁武帝及朱异等人却不以为意。侯景利用梁武帝昏庸麻木的绥靖政策迅速壮大,实力膨胀,跃跃欲试。
当时政治格局,萧梁、东魏、西魏等鼎足而立,所谓后三国时期,萧梁较强,西魏最弱。东魏高澄提出与萧梁和解,双方开始谈判。侯景感到恐慌,他假冒高澄致信萧衍,提出以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不知有诈,予以接受。侯景大怒,侯对左右说:“我知吴儿老公薄心肠。”决意孤注一掷,叛变萧梁。
侯景之乱
548年8月10日,侯景以诛杀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借口,起兵于寿阳,兵力约有8000人。侯景之乱就此拉开帷幕。
梁武帝派邵陵王萧纶统率诸军,征讨应对侯景。侯景留部将王显贵守寿阳,他诈称游猎,出寿阳城,扬言进攻合肥,却袭占谯州、历阳(今和县),进而引兵临江。萧衍征询都官尚书羊侃讨伐侯景之策,羊侃请求派2000人急据采石(今属马鞍山),另派一军袭击寿阳,使侯景进退失据,不能相顾。但羊侃的建议未被采纳。
梁武帝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守丹阳。而萧正德早已与侯景约为内应,派大船数十艘,以运芦苇为名,暗中接济侯景辎重。当时,萧梁宁远将军王质率水军3000巡弋江上,侯景将要渡江,担心被其阻击。此时,萧梁临川太守陈昕向梁武帝建议,采石急须重兵镇守。梁武帝遂命王质与陈昕换防。有间谍将此消息迅速告侯景,侯景遂乘王质与陈昕换防之机,率军自横江渡江,抢占采石,俘获陈昕。侯景继又分兵袭取姑孰城,俘获淮南太守萧宁,进击慈湖,建康大为震动。
侯景于10月20日渡江,10月24日至建康城南朱雀航(今朱雀桥)。因萧正德为内应,侯景很快攻破朱雀门,守门的东宫学士庾信侥幸逃走脱身。萧正德打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入城。自10月25日开始,侯景军围攻台城,因羊侃坚守,久攻不下,乃筑长围以断台城内外联络,到次年初,侯景终于攻破台城,彼此相持前后有130天。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
侯景曾立萧正德为帝,娶其女,后诛杀萧正德,又立萧纲为帝,自封为大都督,迫使溧阳公主嫁其为妻,自封为“宇宙大将军”。
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侯景在建康肆意妄为,悉数驱赶满朝文武,纵兵杀掠,被杀者有三千人,尸骸填满道路,江南残破,血雨腥风。
551年夏秋之交,侯景又废简文帝萧纲,改立豫章王萧栋。不到三个月,又废萧栋,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太始。侯景追尊东汉司徒侯霸为始祖,晋朝征士侯瑾为七世祖。
被羊鹍诛杀后尸骨无存
551年,侯景攻陷江州、郢州之后,乘胜西进,水军号称20万,旌旗千里,声势之盛为南朝所未见。侯景进至巴陵,被萧绎大将王僧辩击败,从此一蹶不振。552年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在白茅湾会盟后誓师东下。侯景拼死抵抗,再被击败。侯景惶惶如丧家之犬,从建康往东逃亡,在长江口壶豆洲被羊鹍诛杀。《梁书·侯景传》载:“前太子舍人羊鹍杀之,送尸于王僧辩,传首西台,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羊鹍是羊侃之子。及景首至江陵,梁元帝萧绎下令将他的脑袋悬挂在江陵闹市示众后又把其头颅煮后涂漆,交付武库收藏,与篡汉的王莽同。
侯景曾有5个儿子留在北方,大儿子被高澄剥皮后用锅煮死,其余4个儿子被阉割后煮死。
曾亲历侯景之乱的庾信有《枯树赋》《哀江南赋》传世,他论及侯景,有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之叹,“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
杨隋诗人卢思道因其诗作《听鸣蝉篇》“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与“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等颇负盛名,他的《从军行》中有“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传颂一时,他评价萧衍与侯景,各打五十大板:侯景背恩弃义,狼顾汝颍,萧衍失信幸灾,蚁聚彭汴。《南史》《北史》作者、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盘点检讨侯景之乱,既注意到了侯景的“狡算”,更批评了萧衍的晚年昏聩。
萧衍在外交上的机会主义与实用主义成为侯景之乱的一大诱因,近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导致萧梁元气大伤迅速衰落,这样的历史教训实在是太过深刻了。王振羽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