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玉米番薯传入中国

鹏举谈历史 2024-12-14 21:38:32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革

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农业自古以来便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石。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正是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时期,来自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作物如同东风破浪,推动了中国人口突破亿级大关,助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那么,这些美洲作物是如何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地理大发现与作物传入

要追溯玉米、番薯的传入,得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说起。哥伦布一行人如同“破浪先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随之而来的便是美洲的粮食作物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首先,我们来聊聊玉米。玉米的原名为“玉蜀黍”,在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有明确文献记载。初入中国时,玉米的名字并不统一,时而被称为“六谷”,这显然是五谷之外的又一新贵。其实,早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佛郎机使者便已将其贡品送往明朝,佛郎机是当时明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统称。

当时,玉米被称为“御麦”,因为它是献给皇上的美味。然而,葡萄牙语中玉米的发音与“麦子”相近,因此许多人认为玉米是葡萄牙人传入的。无论如何,玉米初入中国时,仅在西南地区种植,因为东南一带的稻米依然是主角,玉米的光芒难以照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末,玉米的种植如春风化雨,迅速扩散至河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等十多个省份。清初,东北和四川也开始了玉米的种植。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提到的“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与“玉米面鹅油蒸饼”,可见当时玉米已然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玉米的传播原因

玉米种植的迅速传播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玉米生长迅速且高产。原产于墨西哥的玉米,种一粒种子可收获70-80粒,传入中国后,产量更是惊人,甚至有“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的记载。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推动了人口的急剧增加。

其次,玉米适合北方地区的气候。北方的寒冷气候一直让高粱和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气候的逐渐转暖,玉米的出现恰如“及时雨”,迅速取代了高粱,成为北方农田的“新宠”。

番薯的传奇之旅

再来说说番薯。番薯又名甘薯,万历八年(1580年)传入中国。福建长乐的陈振龙在菲律宾看到这种“大如拳、皮色朱红”的块根作物,便决心将其引入中国。经过一番巧妙的“绞藤入绳”的计划,他成功地将番薯带回了家乡。

番薯传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开来,最主要的原因同样是其高产。根据《甘薯录》记载,番薯的产量“亩可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此外,番薯耐旱、耐雨,无论是贫瘠的山地,还是新开垦的农地,都能稳产。它的食用方法多样,既可煮食,又可磨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道鲜美,真可谓“润泽可食”。

在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频繁,五谷歉收,饥民流离。徐光启得知福建的番薯是救荒良品,便将其引种到上海,迅速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丰。山东的番薯种植更是迅速,形成了“红薯半年粮”的局面。至嘉庆五年(1800年)前后,番薯已成为贫民的主食,真正做到了“家家户户皆可食”。

作物的引入与中国农业革命

除了玉米和番薯,马铃薯等作物也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这些美洲作物在十六七世纪迅速传播,进入十八世纪后,更是大规模种植,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此之前,中国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则以麦子和粟为主。尽管新粮食的引入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传统作物的产量已严重不足,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如同“及时雨”般应运而生,不仅打破了人口增长的瓶颈,还推动了农业的开发与人口迁移。

纵观玉米与番薯的传播路径,玉米自西南至长江中下游,再到北方;番薯则自东南向江浙,再至华北。这两条传播路径恰恰对应了当时的移民路线。正如元朝人王桢所言:“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这便是农业开发的真实写照。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入与推广,不仅促进了中国16至19世纪的移民潮和农业开发,更为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历史学家葛剑雄对此评价道:“甘薯、玉米、花生、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使人口得以新一轮增长。”学者姜涛也指出:“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无疑是明清两代人口增长的重要条件。”

如今,玉米、番薯已成为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古人所云:“一粒米,千滴汗”,这背后是无数农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