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中国
编者按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培育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着力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和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建设,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近日,记者走进这片辽阔大地,解锁其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向“绿”——新型电力系统的智慧转型
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弃风弃光”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和调峰能力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其风光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大、电网发达的优势,全力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推动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者的动态平衡,新型电力系统智慧灵活的“硬支撑”——“源网荷储一体化”应运而生。内蒙古电力集团计划发展部副部长于源解释道:“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智慧灵活‘硬支撑’,源网荷储一体化就是将发电的‘源’、输电的‘网’、用电的‘荷’和存电的‘储’看作一个团队,通过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智能,运行关系更加和谐,电力供应、传输、使用和存储更加稳定、高效、经济。”
“探”绿——绿电“站”力的成功突破
在呼和浩特市区东北方向约20公里的地方,内蒙古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如一位依山傍水的“大力士”,蓄能发力于青山绿水间,承担着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系统备用和黑启动等“给力”的工作。
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内蒙古电力集团供图
内蒙古电力集团呼和浩特抽水蓄能公司总经理杨海向记者介绍:“该电站的建设契合了国家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电站克服了9项技术难题,提炼了11项技术成果,特别是攻克了水库的沥青混凝土面板低温冻断低温低于-43度的世界性难题。”
此外,电站成功研发了790兆帕(级)高压钢管的应用,结束了我国高水头的水库建设钢管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为内蒙古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示范作用。”内蒙古电力集团储能管理部部长王立新自豪地说。
“控”绿——100%绿力的创新实践
既能“并网运行”也能“离网运行”——锚定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内蒙古构建出“源网荷储”一体化区域型电网,并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广域纯新能源电力系统,系统100%由新能源构建,为电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100%纯绿力”方案。
内蒙古于2022年起建设国内首个低短路容量、泛电压等级、源荷双向互动的“源网荷储”微电网一体化示范项目。以构网型储能代替火电、水电等常规电厂作为支撑电源,率先开展广域纯新能源电力系统黑启动、长周期离网运行、离网状态下故障穿越3项国际首创试验,构建国际首个可以并/离网无缝切换及离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额济纳广域纯新能源电力系统。
“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工程。内蒙古电力集团供图
内蒙古电力集团阿拉善供电公司生产技术部专工郑日红指出:“额济纳广域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成功构建,有效打破了传统电力系统对常规旋转机组的依赖,为电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和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开辟了全新发展路径。”
“送”绿——北疆“风光”外送的新篇章
如今,内蒙古的“绿电快递”正在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将光伏、风能资源“打包”送出,实现新能源电力的“跨省外送”“跨国外送”。
内蒙古正在攻关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的“纯绿电”特高压直流送出“卡脖子”问题,建设世界容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百分百绿电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我国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外送关键技术”项目,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这片新能源的热土中淬炼。
内蒙古电力集团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高政南表示,项目将建设世界容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内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为国家大规模开发送出沙戈荒地区新能源打造样板工程;攻克特高压混合换流装备技术,提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混合直流输电技术体系。
“该工程将开发阿拉善风光资源2000万千瓦,为包头、乌兰察布两个负荷中心地区,每年送入‘纯绿电’约45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700万吨,大幅提升负荷中心的绿电消费比例。”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技术研究所所长刘石川介绍道。
走进内蒙古“绿电”的故事,我们见证了这片北疆大地“绿色转型”的沙场破局、“风光经济”的戈壁崛起。如今,“绿色”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宝贵的财富,“绿富同兴”的“含金量”在内蒙古不断上升。内蒙古,正以“绿色电力”的北疆之旅,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审核:王立新 内蒙古电力集团储能管理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