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是一名很特别的歌手吧,她的那首《忐忑》真的震撼了不少人的耳朵,用怪异的声音表达艺术,挺让人记忆深刻的,有时候想想她那种独特的风格,真是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音乐人了。
龚琳娜的《忐忑》一开始真让人难以接受,那个声音怎么说呢,有点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古怪音调,还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节奏感,反正第一次听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手机出了问题,因为那声音实在太奇怪了,不像是人能发出来的声音。
她在舞台上的表情也是怪怪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时而张大时而紧闭,手指还不停地在空中比划着什么,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一样,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我朋友看了她的表演后说,这哪是唱歌啊,简直像是在做某种古老的仪式,那声音听起来仿佛是从远古时代传来的,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着节奏摇摆。
网上有人说她疯了,也有人说她是天才,反正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她确实成功地让自己站在了聚光灯下,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大概就是艺术家追求的效果吧。
记得有一次在朋友家的聚会上,我们聊起龚琳娜,大家七嘴八舌地评论着她的表演风格,有人觉得她太过做作,有人则认为她是真正的艺术家,不拘泥于世俗的眼光,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仔细想想,她这种表演方式可能是源于某种传统的民族音乐,只是被她加工成了现代人能接受的形式,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样的音乐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觉得艺术本身就不需要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龚琳娜的音乐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渴望,那些我们平时不敢面对的情绪,都在她的音乐中得到了释放,这大概就是她能够吸引这么多粉丝的原因吧。
龚琳娜对生活的选择真的很让人意外,2017年她居然放弃了北京的房子跑到云南大理去住,这个决定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活的压力太大了,也可能是她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吧,反正这一步棋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在大理有一座老宅,我听说那里非常非常安静,周围几乎没什么人,站在窗边往外看的时候,只能看到远处的苍山,那种感觉大概很特别吧,与在北京看到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理的晚上据说特别美,月光透过玻璃屋顶洒落下来,照在地板上,形成一片银色的光晕,那种美感是城市里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作音乐,想必会有不一样的灵感吧。
我朋友去大理旅游的时候,偶然看到过龚琳娜坐在院子里发呆,她说龚琳娜看起来很放松,一点也不像电视上那个浓妆艳抹的歌手,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安静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大理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那里的阳光异常明媚,空气清新甜润,天空蓝得像是被水洗过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人的心态也会变得不一样,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满足。
当然了,从繁华的城市搬到偏远的小城,肯定也会面临很多不便,比如交通不便、医疗条件有限等等,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落差的。
龚琳娜选择大理,或许也是因为那里的文化氛围吧,大理是白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对于一个音乐人来说,这样的环境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不知道龚琳娜搬到大理之后,有没有学习当地的民族音乐,如果有的话,那她的音乐风格可能会有新的变化,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创作出更加独特的作品。
龚琳娜在大理过上了另一种生活,慢慢悠悠的,不用赶通告不用应酬,每天早上起来浇一浇菜园子里的蔬菜,看着小芽在晨风中摇曳,那种感觉想必很美好,我有时会想,如果我也能这样生活,是不是就不用每天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地赶去上班了。
她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在云南她能像一只鸟一样符合自然的旋律,这句话很有意思,人确实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一直违背自然,熬夜加班,吃垃圾食品,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搞垮。
在那样安静的环境里,龚琳娜可能会有新的音乐灵感吧,因为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商业的压力,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探索音乐的更多可能性。
我看过一个视频,龚琳娜在自己的院子里,随手拿起一个竹制的水碗,用手指在碗沿轻轻一弹,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她就开始即兴哼唱,配合着碗发出的声音,创作出了一段旋律。
云南的自然环境确实很美,有高山、有湖泊、有森林,这些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素材,龚琳娜应该是从中获取了不少灵感,才能创作出那么多好听的歌曲。
大理的四季分明,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每天都能感受到不同的美,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真的是太棒了。
某种程度上,龚琳娜的选择也是在逃离,逃离都市的喧嚣,逃离商业的压力,逃离人际关系的复杂,回归到一种更为原始、更为纯粹的生活状态,这或许是她找到内心平静的方式。
不过,离开城市并不意味着放弃创作,恰恰相反,龚琳娜在大理的这段时间,创作了不少作品,只是这些作品可能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生活,少了一些商业的味道。
《秋词》这首歌我第一次听的时候,还是在网上偶然看到的一个视频,龚琳娜坐在大理的院子里,周围坐着几个朋友,她轻轻地唱起了这首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却又打动人心。
歌词里说的是秋天的故事,但听起来又不全是关于秋天,仿佛还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某种理解和感悟,那种感觉很微妙,让人忍不住想要安静下来,认真聆听。
现场的朋友们都静静地听着,有的甚至眼圈红了,可能是被歌声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种感动是真实的,不是做作出来的,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这首歌没有《忐忑》那样的惊艳和另类,而是回归到了一种更为朴素的表达,就像是在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但却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这或许是龚琳娜艺术上的另一种突破。
联想起萨顶顶的《万物生》,两首歌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有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或许是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艺术家共同的感受吧。
龚琳娜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可能是坐在院子里,看着四季的变换,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有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新理解,才能写出这样触动人心的作品。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人很容易忘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忘记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而龚琳娜选择回归自然,重新建立起这种连接,这对她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节假日的时候,龚琳娜会邀请朋友来大理小住,一起感受四季的变化,一起创作、交流,这种生活方式既简单又丰富,可能比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更能带给人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离开了那些闪烁的镁光灯,龚琳娜好像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那就是大自然,在苍山洱海之间,她的歌声回荡着,路过的游客会停下脚步,倾听这优美的旋律,这样的场景想来也很美吧。
我很好奇,当龚琳娜站在洱海边,面对着辽阔的湖面和远处的苍山,会有怎样的感受,那种不设限的舞台或许能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
对于已经走过人生大半的龚琳娜来说,能够让歌声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或许是她经过多年摸索后,终于找到的通往幸福的道路。
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总是急于向外寻找,等到年纪大了才明白,真正的答案一直都在内心,龚琳娜可能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最终选择了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想想龚琳娜这二十年的音乐之路,从最初的传统歌手,到《忐忑》的另类表演,再到现在的自然回归,每一步都是她生命的印记,每一步都值得尊重。
她的选择让我想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种归隐田园的生活,虽然简单,却能带给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龚琳娜没有经历过商业演出的喧嚣,没有尝过成名的滋味,她会不会依然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正是因为尝过了那些,才更加珍惜现在的平静与简单。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龚琳娜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龚琳娜在音乐上的探索其实也经历过迷茫期,刚开始她唱的都是些传统的歌曲,直到遇见了老锣,这个在她生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是他帮助龚琳娜找到了新的音乐方向,从传统的歌手转变为新艺术的探索者,这个转变过程想必不简单,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老锣的指导让龚琳娜的音乐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开始尝试全新的音乐概念,这可能包括对声音的重新认识,对音乐表达方式的重新思考,以及对自身声音特点的重新把握,这一切都不容易。
当大家还沉浸在情啊爱啊的老掉牙的主题时,龚琳娜已经走上了一条全然不同的路,她的《忐忑》震惊了所有人,那种表现手法和声音处理方式,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音乐到底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
成为琳娜并没有止步于此,她不想被任何标签所定义,不想被困在《忐忑》的成功里,这种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或许也是她能够持续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
于是,她开始探索更广阔的艺术领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比如《楚辞》、《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试图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有深度的音乐作品。
2011年,龚琳娜中国十大品牌女号,这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但在她心里,这些外在的荣誉和掌声,可能不如内心的满足和自由来得重要,这或许就是她追求的真谛。
龚琳娜和老锣曾经一起去过很多地方旅游,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开怀大笑,依偎在一起晒太阳,那种画面好像明信片一样美好,让人很难想象,这样美好的感情最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走向终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龚琳娜的音乐风格逐渐成熟,她成为了真正的音乐艺术家,但她和老锣之间的感情,却因为生活理念的差异而逐渐产生分歧,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成长和变化。
龚琳娜和老锣的故事始于2002年的国外邂逅,初次见面时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异国他乡相遇,产生共鸣,开始一段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旅程,那种感觉大约是很美妙的吧。
相识之后,两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旅游,一起创作,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那段时光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没有家庭的束缚,没有养育孩子的压力,只有纯粹的艺术追求和真挚的感情交流。
相爱两年后,龚琳娜带着老锣回到贵州老家举行婚礼,老锣的朋友不远万里从慕尼黑赶来祝福,场面想必很温馨吧,两个相爱的人在亲友的祝福下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当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后,原本单纯的二人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家庭,责任和压力随之增加,这对两人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老锣可能更偏向传统的家庭观念,希望妻子能够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而自己则负责外出工作养家,这种分工模式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但对于龚琳娜这样的艺术家来说,可能是很难接受的。
龚琳娜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邀约和创作计划,如果完全放弃事业转而回归家庭,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牺牲,也会让她失去人生的方向感,这种纠结和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考虑再三后,龚琳娜选择了继续她的音乐事业,这个决定可能让老锣感到失望和不满,因为他不得不跟着龚琳娜奔波各地,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安定生活,长此以往,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经过二十年的相守,两人最终选择和平分手,结束了这段充满艺术气息的婚姻,龚琳娜又回到了独自创作的时光,继续她的音乐之路,只是这次少了一个并肩前行的伙伴。
2024年十月份,龚琳娜通过一首《自由鸟》的歌曲,公开了自己已经离婚的消息,这消息太意外了,不知道听到的粉丝们是什么感受,或许有些人会感到惊讶,也有些人会感到惋惜,毕竟他们的爱情故事曾经感动过很多人。
她在歌曲中表示,这段感情从中国开始,在德国结束,虽然最终没能走到最后,但她很感恩有老锣的出现,是他让自己的事业在这二十年里如此风光,这种感恩的态度很难得,说明她已经放下了过去的恩怨,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这段婚姻。
两人的分开并没有像娱乐圈那么多离婚的夫妻那样撕扯不断,相反,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体面的方式,在友人家中的一场小聚会上,龚琳娜轻声吟唱了一首歌,以此作为他们婚姻的告别仪式,这种离别方式很特别,也很艺术家。
离婚后,龚琳娜依然选择留在大理的小院子里,过着她喜欢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着晨钟暮鼓,感受着四季变化,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的气息。
午后,龚琳娜常常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看着天空中变化莫测的云朵,感受着微风拂过耳际带来的清凉,这样的时刻或许是最适合思考和创作的,也是最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美好的。
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龚琳娜似乎看到了春天第一朵花的绽放,那种生命力的顽强和美丽,或许给了她新的启示和灵感,让她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本质。
尽管婚姻走到了尽头,但龚琳娜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她把爱无私地给予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虽然不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她仍然默默地关心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母爱是无条件的,也是最伟大的。
岁月流逝,人情冷暖,经历了这么多之后,龚琳娜的生活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她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而是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展现出一种成熟而从容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