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庐山恋》上映,开创了中国影史的里程碑,这部电影有了“第一屏幕之吻”,并创造了亿元票房。
女主周筠的扮演者张瑜,一举成名,拿到百花奖,追求者的信件一收一麻袋,所到之处更是引起一条街的拥堵。
如今的她已经66岁,却仍是孤身一人,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女,上亿资产无人继承,令人唏嘘不已!
这么多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张瑜1957年出生,家境优渥,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得明眸皓齿,又能歌善舞,没有受过什么挫折,性格也活泼开朗,看起来天真烂漫。
最初张瑜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员,所以努力练习这项运动。
在张瑜初中时,电影《一分之争》海选小演员。张瑜陪着同学去参选,没想到俗套的故事上演,导演选中了一笑就露出洁白的牙齿的张瑜。
到了复选张瑜嫌麻烦就没去参加,没想到导演还是惦记着她,又给了她一个机会,她随便做了几个广播操的动作就通过了。
这次的经历让张瑜有了一个演员梦。她初中毕业顺利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不久她就被导演谢晋相中,出演了《青春》《啊!摇篮》,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
1980年,张瑜迎来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电影《庐山恋》上映,一时万人空巷,当时的电影票价2毛,票房收入却高达亿元,可见受欢迎程度。
张瑜展现出的青春懵懂的样子和天生的表演天赋,击败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几大热门人选,获得了《庐山恋》的女主机会。与当红明星郭凯敏成为一对CP,献出了银幕初吻,这是第一次在荧屏中出现亲吻镜头,虽然只是轻吻脸颊,在那个年代却很轰动,闹不好就会被排斥。
不过他们简单炽烈的感情感动了无数人,不但两位主演红遍全国,《庐山恋》也成了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年,凭借《巴山夜雨》拿下了金鸡奖。1981年,《知音》《小街》上映,让张瑜连获四冠。
当时的张瑜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风头一时无两,她却觉得自己没有受过科班训练,被迷茫困扰着。
郭凯敏得知此事后,就推荐张瑜去请教当时影视圈的老前辈焦晃。
焦晃建议张瑜多读书,她没事的时候就去焦晃家里借书看。
正巧张建亚也去焦晃家看书,一眼就相中了张瑜。
张建亚原来是一名话剧演员,后来改行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了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同学,这时候他还是个新人。
张建亚觉得自己还配不上张瑜这样的大美人,于是他回头更加发奋努力。
1982年他执导的电影《红象》崭露头角,虽然与大红大紫的张瑜还有差距,他不想放弃这个机会,还是跟张瑜告白了。
张建亚比张瑜大6岁,她对这个沉稳有才华的小伙子也动了心,于是两人开始了热恋。
1984年,张瑜与张建亚结婚。
1985年,还在新婚期的张瑜,在当时出国的大潮的影响下,选择了前往美国学习影视制作。
对比国内的炙手可热,人生地不熟的张瑜遇到了很多挫折。语言生活习惯都困扰着她,她带着几十美元出国,很快就用完了,她不得不参加家教辅导来赚取生活费,用给房东打工来抵消房租。那段时间她住在地下室,高烧了都没有人发现。
本来以为情比金坚,没想到分居两地感情还是变淡了。两人尽管也写信互诉衷肠,在张建亚获得一个跟着学校出国的机会,两人竟然四顾无言,有了不可逾越的距离感。
后来张瑜攻读了硕士,并建议张建亚来美国发展。她自己并没有在美国站稳脚跟,张建亚认为那里也没有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土壤,于是拒绝了出国的要求。
1991年,张瑜提出了离婚,在她出国6年之后,两人分道扬镳。
后来张瑜想要进军好莱坞,但是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何其困难,她无奈想回国发展了。
不过高傲如她,也有点不好意思,就去了台湾发展。
虽然与张建亚已经离婚,他还是关注着张瑜的发展,1992年他拍摄了《三毛从军记》,连获大奖,知名度大增。
1993年,他邀请张瑜担纲他的电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女主,得到这个台阶的张瑜也火速前往内陆,在接站处看到了手拿鲜花等候张建亚,她的内心悸动了,又重新有了心动的感觉。
不过这时候的内娱新人辈出,早就没有了张瑜的一席之地,尽管张建亚鼓励着她,她的作品却没有什么水花。
1995年,张瑜开始改变赛道,担当制片人并主演《太阳有耳》,她倾其所有,却血本无归,赔了几百万。虽然此片还斩获银熊奖和最佳故事奖,票房却不尽如人意,不过这间接证明了张瑜的能力。
后来她既做制片又做主演,甚至还担当了导演和投资人,渐渐的生活进入正轨,能力得到认可,同时也赚的盆满钵满,身家上亿。
不过她与张建亚却没有再复合,2000年张建亚结婚组成了家庭,生了儿子,家庭和睦幸福。事业方面更是顺风顺水,既是编剧又是监制更是导演,《爱情呼叫转移》《我和我的父辈》《钱学森》《我和我的祖国》《围城》等都是他的相关作品,更是拿奖拿到手软,成了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在近来大热的《繁花》中,73岁的张建亚出演了蔡司令一角,让人领略了他高超的演技。
66岁的张瑜依然单身一人,在节目中,她回忆起过去,怅然若失,坦言年轻时做的选择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不过谈及事业,她又熠熠生辉,多年严格保持着身材,从未放弃过学习和提升自己。
也许有的人只能陪伴对方走一段路,方向不同了,分开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在各自的生活中尽力而为,安然自在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